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綜藝 > 正文
《國家寶藏·展演季》在“雙廚狂喜”中讓歷史觸手可及
2021-11-29 10:55:2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卓

  國際在線消息:今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百年。100年來,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何與公眾共享優質考古資源?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傾情打造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展演季》,正在交出一份兼具歷史敬意、藝術新意與人文詩意的答卷。

  在最新播出的以“一夢大唐”為主題的第六期節目中,京劇《大唐貴妃》和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的考古發現夢幻聯動。那一刻,李隆基和楊玉環淒美飄渺的愛情傳説,變成了觸手可及的歷史傳奇。

  作為《國家寶藏》文物特展的配套衍生節目,《國家寶藏·展演季》延續“讓國寶活起來”的創作初心,在為國寶打造文藝展品的過程中,不僅融合了藝術與技術之美,還有機結合了一系列珍貴的考古發現,為國寶延伸歷史軸線、深化歷史場景,也為文藝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使之迸發出直擊人心的時空穿透力。

劇照 節目組供圖

  香囊二次喚醒《大唐貴妃》 考古發現成為文藝作品的點睛之筆

  “京劇《大唐貴妃》是我師父梅葆玖先生在2001年創排的,何家村遺寶對外展示是在2004年,我們當時沒有機會去了解這段歷史,二十年後,因為《國家寶藏》的緣分,我們將香囊的故事加入到師父的創作中,希望也成為一段新的傳奇吧!”

  11月27日晚播出的《國家寶藏·展演季》第六期節目中,北京京劇院梅派青衣男旦胡文閣在《大唐貴妃》中融入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的歷史淵源,為大家呈現魂斷馬嵬、仙香續緣的選段。

  舞臺上,楊貴妃自縊于馬嵬坡,唐玄宗收到她的消息時,聽説“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他打開香囊,香氣四散,幻化出仙山瓊閣,絕美再現了《長恨歌》裏“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的場景。生死兩隔的淒美愛情,在一枚香囊的見證下,擁有了來自時光深處的怦然心動。

  楊貴妃是梅派青衣的經典人物,從梅蘭芳先生的《貴妃醉酒》《太真外傳》,到梅葆玖先生取材于《太真外傳》並參考白居易《長恨歌》、白樸《梧桐雨》、洪升《長生殿》等名篇名作全新創排的《大唐貴妃》……無數戲迷沉醉於楊貴妃的傾國傾城、雍容華貴,以及她和李隆基之間的曠世絕戀,但長期以來,楊貴妃在給後人留下無數藝術想像空間的同時,只是一個面容模糊的歷史點綴。

劇照 節目組供圖

  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讓那段纏綿悱惻的愛情傳説有了歷史的信物。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齊東方介紹,考古學家經多年研究發現,文獻中記載的楊貴妃佩戴的香囊,和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是一樣的東西。在本期節目中,齊教授還補充了一個知識點:“這種香囊一個是用來保祐平安的挂件,一個是用來表達愛情的信物,所以香囊就是他們之間愛情的一個重要見證。”

  胡文閣直言,“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九個字,一下子説清了他揣摩了半輩子的李隆基和楊玉環生死兩隔的場景,“當年陪貴妃赴死的香囊就長這個樣子,這也太神奇了!借助香囊這件國寶,我也完成了一次藝術上的創新。”

  二十年前,梅葆玖先生用交響京劇《大唐貴妃》這種大膽的藝術形式,賦予了《太真外傳》全新的生命力;二十年後,考古成果和《大唐貴妃》的夢幻聯動,把楊貴妃的命運傳奇從藝術舞臺拉進了歷史空間。某種程度上,《國家寶藏·展演季》為傳承百年的國粹經典添上了一記奇妙的“點睛之筆”。

  國寶創演頻現“雙廚狂喜” 歷史實證讓藝術想像有了堅實根基

  歷史無聲,還好有珍貴的文物從千百年的風雨滄桑中一路輾轉到我們面前,捎來過去的信息。

  如何讓它們開口説話?在文藝創作之前,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通過孜孜不倦的考察、研究與論證,將它們的身份信息逐一解碼,把塵封的歷史揭示出來。於是有人説,考古發現能叫人看懂有形、有色、有聲、有味的歷史。

  就如第六期節目中所提及的,唐朝作為詩的時代,為後世留下了無數記憶的寶藏。雖然我們無法見到唐人,但是可以通過他們的詩文,回到長安的高樓酒肆內豪飲歡歌,回到巫峽的湍急江水中眺望神京,回到隋煬的千里黃雲下作別董大……而除了詩文,我們還可以透過國寶宇宙裏的大唐風華,去窺見那個時代的一面輝煌、一面蒼涼。

  為有力踐行“讓國寶活起來”的質樸初心,《國家寶藏·展演季》在放飛藝術想像力的同時,將創作的根系深深扎進歷史之中。回望已經播出的六期節目,這種向考古成果取經、向歷史情懷致敬的創作態度,貫穿了所有的國寶創演。

  為許多觀眾津津樂道的是,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為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創作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至少花了八個月拜訪學習,他們不斷從畫卷題跋上那句“數以畫獻,未甚工”中揣摩王希孟的嘔心瀝血,並從文博人、工藝人的角度重構這幅畫的生命歷程;北京演藝集團通過在新疆好幾處遺址的實地采風,以及向老一輩藝術家們取經,根據“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改編演繹了舞劇《五星出東方》,讓尼雅遺址從歷史的廢墟中鮮活了起來;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係的師生在深入了解與“商周十供”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的基礎上,精心打造出了男子群舞作品《禮化行》,學生們説:“以文化為根,以文物為據。正是因為有一代一代的北舞人嘗試在堅守中創新,才開闢出中國古典舞的一片廣袤天地”。

  如果説有一群文藝工作者一直在向著歷史探尋,那麼對於另外一群國寶創演者來説,揭榜《國家寶藏·展演季》就是他們與國寶之間相見恨晚的奇妙遇見。

  第六期節目中,來自湖南的95後樂隊組合斯斯與帆揭榜創演家鄉國寶“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舞臺上,她們自彈自唱,將詩文執壺上的“春水詩”混搭多位唐代文豪的詩篇,串聯成湘韻民謠《哢春聲》,結尾的一句“正是山花爛漫時,詩酒聲聲喚我回”更是唱出了新時代青年們的蓬勃自信。節目播出後,有網友點讚“原來民謠還能唱出唐風古韻、夢穿千年,這意境實在太絕了!”

劇照 節目組供圖

  可以説,國寶所攜帶的歷史記憶,賦予了當下文藝創作更加豐富的靈感源泉和更加深厚的人文底蘊,於是有多組創演者表示他們在看到國寶時有“認祖歸宗”的感覺,也因此愈發堅定了學習、傳承和弘揚的信念。

  用考古成果詮釋中華文明、滋養大眾生活,文藝創新任重道遠。頻現“雙廚狂喜”的《國家寶藏·展演季》,已然自信走出了一條讓藝術想像和考古實證雙劍合璧的“花路”。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