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焦點 > 正文
秦思源: 橫跨中西的聲音藝術家
2021-11-29 09:47:5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王卓

秦思源在收集老北京聲音。 圖片來源網絡

孩子在聆聽聲音裝置作品《聲坊》。 圖片來源網絡

秦思源演奏老北京響器。 圖片來源網絡

  北京宋莊,一座座美術館、藝術館錯落分佈,“分響中心”聲音藝術博物館就坐落其間。還未走近,白底黑字、設計感十足的大門便映入了眼簾。在緊鑼密鼓裝修的博物館前,我們看到了秦思源的身影。

  與中國割不斷的聯繫

  初識秦思源的人,很容易被他中英混血的外表和名門之後的身世所吸引。1971年出生於英國愛丁堡的他,外祖母是著名作家淩叔華,外祖父是文學評論家陳源,母親是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部記者陳小瀅,父親則是英國漢學家秦乃瑞。

  因為擁有一半中國血統,秦思源的“思源”二字取自飲水思源。別看他現在一口流利的京腔,老北京味兒十足,但在他8歲之前,並不會説中文。

  1979年,中國剛改革開放不久,父母把秦思源送到北京學習中文。當時,他抱著上興趣班的心態,陰差陽錯地進了什剎海體校學習。體校的訓練強度很大,教練原本想著秦思源堅持不住就會自行離開,誰知這個小孩不僅堅持下來了,還在一年多以後取得了北京市武術比賽全能組第二的成績,並在此後出演了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小子》。

  4年後,秦思源回到英國上中學。在中國練武術、拍電影的經歷,使得他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頻繁出現在英國的報紙和電視上,但他並不喜歡那樣的“明星生活”,一度感到迷失:“那時,我覺得自己變成了中國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不適應,人已經完全亂套了。”幾年後,等到他重新適應了英國的生活環境,又面臨人生的抉擇:選擇一個大學專業。

  1990年,秦思源考上了當時世界排名第三的愛丁堡大學電腦係,矽谷的多家公司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但他卻不太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一學期後,他退學重考,而這一次他決定學習中國語言文學。“我發現自己在中國待了那麼多年,中文卻只會説,不會寫不會讀,相當於半個‘文盲’,如果要研究中國文化是行不通的。”

  秦思源接著考進了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進行了系統的中文學習。大學期間,由於專業需要,秦思源再度回到北京,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中文。這期間,他組建了曾經名噪一時的穴位樂隊,也正是源於這次機緣,秦思源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那就是藝術。

  大學畢業後,秦思源做的所有工作幾乎都與藝術有關。他先在大英圖書館從事“國際敦煌學項目”的研究工作,此後又回到北京,在英國駐中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工作,做過英國戲劇舞蹈節項目,也做過上海當代藝術展的策展人。

  系統記錄老北京的聲音

  2002年,與中國牽牽絆絆30餘年的秦思源,決定搬到北京定居,把工作重心放在策展和藝術創作上。

  他先後策劃了許多活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都市發聲”項目。項目邀請英國、中國的知名藝術家共同開展一系列活動,探索、記錄生活中的聲音環境。活動後來從北京擴展到了上海、重慶、廣州等地,持續了一年,取得了很大的反響。

  當時,這個項目通過電臺徵集到很多很有意思的聲音。給秦思源印象最深的,是一名聽眾説他喜歡打棗的聲音。竹竿擊打在棗樹枝幹上、棗掉在房頂上、再從房頂滾落到臉盆裏。一想到這個聲音,一幅畫面就會出現在眼前,個人的情感記憶被喚醒。

  “我們聽到的所有聲音都會保存在記憶中,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很多聲音是跟情感捆綁在一起的,多年後我們再聽到一個以前的聲音,是會出現情感記憶的。”秦思源被這樣的一種體驗所感染,這也激發了他對聲音藝術的進一步探索。

  2013年,應史家衚同博物館邀請,秦思源開啟了聲音項目“衚同聲音”。什麼最能代表衚同裏的聲音呢?在他看來就是“老北京的聲音”,吆喝、叫賣、響器、鴿哨等等。“全世界都玩兒鴿子,可是只有北京人會把哨綁在鴿子的尾巴上,使它在飛翔的時候出聲”,秦思源笑著説道,言談之中儼然是一個地道的老北京人。

  繼“衚同聲音”之後,秦思源又策劃了一系列的實驗劇場、聲音藝術以及當代藝術項目。2018年,他受北京坊公共藝術項目“焦點計劃”委託,為大柵欄特別創作了聲音裝置作品《聲坊》,在擁有北京600餘年商業文化歷史的大柵欄中,以聲音再現遊商文化。

  2020年,秦思源與北京宋莊藝術發展基金會創辦人洪峰共同發起成立“分響中心”——一個聚焦于聲音的非盈利文化機構,策劃建立全國首個聲音藝術博物館。這是一個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的博物館,有鴿哨基地、檔案館、展館、劇場、聲音遊戲空間、餐廳,也有面向聲音藝術家和學者的檔案館、駐留項目空間等。博物館的主廳是“老北京的聲音”,此外還有展示大自然、音樂、語言等諸多類別聲音的展廳,將於2022年5月與公眾見面。

  做開放的觀念藝術

  走走轉轉的每一步,秦思源和中國、和北京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在北京前後居住20多年的他坦言,這座城市賦予自己太多的東西。

  “北京是一個有當代性的城市。當代性是一種真實,北京既有宏偉壯觀的風景,也有市井煙火的生活,更有藏龍臥虎的人才,這樣的一種豐富和複雜塑造了它的真實感。好的藝術應該是複雜的、豐富的,加上藝術家的天賦,才能有可以留存下來。” 秦思源説。

  如今,拋開身上一系列標簽,秦思源更願意回歸到藝術家的身份:“做老北京聲音之後,很多人認為我是在做非遺保護,其實不是,我的主業是藝術家。”

  積累和沉澱了多年,秦思源對當代藝術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當代藝術的魅力在於産生了觀念藝術,觀念藝術可以做得怪異小眾,但一個好的觀念藝術也可以變得很開放。“我做的聲音項目是一種觀念藝術,在這裡面,我更關注的是聲音跟社會、跟歷史和未來的連結, 聲音對記憶與情感的喚醒。”秦思源説。

  當代藝術的表現方式非常豐富,專業性和社會性都是不可或缺的,有些人為了面向大眾會降低學術標準,但這樣一來,價值就不復存在了。如何不降低學術標準,又很開放地面向大眾,這個是秦思源想做的事情。

  “我們把聲音藝術博物館當成一種創作。”秦思源表示。他希望能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聲音博物館,在這裡,觀眾可以通過不同層面的聲音,了解到聲音的原理等聲音本身的知識,獲得聲音與情感的共鳴,完整覆蓋個人經歷、文化、整個世界與聲音的關係。最重要的是,這個博物館可以自然地結合大眾和專業,不管普通人也好,專業人士也好,來這兒都能夠有所收穫。(記者 楊文瑛 鄭 娜)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