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生動講述中國體育故事
來源:人民日報  |  2022-01-20 09:17:47

用光影生動講述中國體育故事

  圖為電影《攀登者》劇照 料圖片

  冬奧會即將在北京開幕,“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新奧運精神再次在中國燃起。

  從1934年孫瑜拍攝的中國第一部體育電影《體育皇后》到今天,體育運動始終意味著一種健康的人格和生命力。體育文化不僅代表著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不斷突破人類極限的現代精神,也是一種永不言敗、不屈不撓、從弱者變成強者、發展進步的國家精神。

  1957年,第三代導演謝晉拍攝了《女籃5號》,借兩代籃球運動員在新、舊中國的鮮明對比,展現了新社會讓運動員不再受球隊老闆和外國人的歧視,成為擁有個人尊嚴的職業的過程。電影通過年輕一代運動員克服個人思想,把體育訓練與為國爭光結合起來,賦予體育題材電影愛國主義的底色。1959年的《冰上姐妹》、1964年的《女跳水隊員》、1979年的《乳燕飛》等一批優秀體育題材電影,既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後婦女的解放,又呈現了個人競技與集體文化的融合。1981年第四代導演張暖忻拍攝了《沙鷗》,講述女排主力隊員沙鷗戰勝傷痛堅持訓練,最終卻沒有獲得冠軍,又在人生的挫折和親人遇難中重新振作起來的故事,展示了奮發圖強的精神。

  上世紀80年代“五連冠”的女排精神激勵幾代中國人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奮起直追,中國體育運動員積極參與亞運會、奧運會等國際賽事,每次重大體育賽事都是激發愛國主義和拼搏精神的契機。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今年即將舉辦冬季奧運會,中國為世界體育運動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近幾年拍攝的多部體育電影,成為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的文化載體。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2019年表現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攀登者》,有2020年展現中國女排再度崛起的《奪冠》。兩部電影都反映了不同時代體育健兒的奮鬥故事和愛國主義精神。

  電影《攀登者》取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登山隊兩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的真實歷史,通過講述1960年和1975年中國登山隊兩次從喜馬拉雅山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故事,展現中國在特殊年代以舉國之力組織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壯舉。對於1960年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老登山隊員方五洲、曲松林和傑布來説,第一次登上珠峰因為沒能留下影像資料,而無法獲得國際登山界認可,這成為他們無法釋懷的心結。此後不管時代和個人際遇發生多大的變化,他們始終堅信還能登上珠峰,這從方五洲十幾年如一日保持體能訓練和曲松林守在珠峰腳下沒日沒夜地收集氣象數據中可以看出。這種不服輸的意志除了來自於他們個人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依靠科學組織和嚴格訓練,這背後依託的是國家力量。登上珠穆朗瑪峰既是一種不言敗、不服輸的競技意識,也是對國家榮譽和國家主權的捍衛。這部電影把個人情感與集體主義結合起來,呈現出為祖國頑強拼搏的精神。

  《奪冠》以中國女排為主角,表現了從上世紀80年代女排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獲五連冠的輝煌歷史,到經歷90年代的持續低迷,再到新世紀以來又重新獲得世界冠軍的故事。排球是集體項目,既要求個人素質,又要求團隊配合,刻苦訓練、為國爭光是老女排的精神。那間80年代女排訓練場,凝結著老女排艱苦奮鬥、流血流汗的歷史;而郎平教練的科學訓練、個性化的激勵以及放下包袱的戰前動員,顯示了老女排精神與新女排氣質的融合。從這裡可以看出,新時代的中國體育故事既捍衛國家榮譽,又尊重個性差異化發展,這是一種更具包容性、多樣性的愛國精神。2021年年底還有一部紀錄片《無盡攀登》上映,講述了第一位靠假肢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中國登山家夏伯渝的故事。在經歷常人難以忍受的雙腿截肢、癌症折磨的情況,夏伯渝最終在69歲實現登頂珠峰的夢想,創造了登頂珠峰的人間奇跡。

  近些年,中國實現了體育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競技體育、商業體育與群眾健身的結合,豐富多彩的現代體育項目引入中國,如馬拉松、登山、賽車等極限運動也深受中國人的歡迎,校園體育中重視“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精神。在人類社會進步發展中,需要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體育比賽有終點、有成敗,追求夢想、突破極限的體育精神沒有終點。這種不懼艱難、不畏風險、勇攀高峰的奮鬥精神,正是體育和體育題材電影的魅力所在。

  (作者張慧瑜 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

編輯:武若曦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