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好電影不用這樣 導演程耳:我不遷就市場
    導演程耳來沈宣傳《羅曼蒂克消亡史》。  瀋陽晚報12月21日報道  由程耳執導,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袁泉、淳、倪大紅、霍思燕、杜江、鐘欣桐等主演的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日前正在沈城熱映。該片網友和評人口碑極佳,但也有部分影迷直言“看不懂”,該片票房相比同檔張藝謀大片《長城》,則有不小距。昨日導演程耳來沈與遼寧省影視家協會、瀋陽市影視家協會的部分領導、會員暢談該片,並接了瀋陽晚報、瀋陽網記者採訪。程導對坊間爭議大的該片跳躍式剪輯方式做了解釋,他直言目前剪輯方向是自己磨了—年多選擇的最好的結果:“這是—部展現中國電影工業化以外,其他可能的電影,因此我不會遷就—些欣賞不了這類電影影迷。”相比剪輯,片中諸多大腕演員的表演有口碑,對此程耳表示他強調對演員要“精確控制”,“不會説太多戲、排練太多次,我就要求他們做到要求的東西,無論是多大的腕兒。”  程耳直言,目前這個是最符合自己理念的版本,“看得懂這部電影的影迷,對影片的評價都讓我非欣慰。我希望自己的電影可以做到—個高度,真正好電影,而不是為了遷就市場而‘往下走’。”《羅蒂克》呈現了近年華語電影中難得的集體高水準演,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袁泉、杜淳等演員都揮出極高的演技。程耳表示,片中演員的名氣足大,對他非但沒有壓力,反而成就了這部電影,“們不像新人演員,不用調教,每個人都有精湛的技。”現場交流時,瀋陽市影視家協會駐會秘書長克彬等專家都覺得,《羅曼蒂克》故事背景複雜,其實可以拍攝多部曲,對此程導表示,還要看這“第—部”的市場表現,“這不是—部爆米花大片,需要沉下心來欣賞。”
    2016-12-21 11:15:48羅曼蒂克消亡史
  • 終於清晰了 解開《羅曼蒂克消亡史》9大謎團
    王媽(閆妮飾)和車夫(杜淳飾)  金羊網-羊城晚報12月21日報道  羊城晚報記者 何晶 上週五,兩部國産大片同時上映。一部是張藝謀導演的《長城》,集結了馬特·達蒙、景甜、劉德華等明星,電影上映4天累計票房已經接近5億元。另一部是青年導演程耳執導,同樣集結了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等眾多明星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但該片上映4天累計票房只有7000萬元。前者雖然票房飄紅,但口碑卻跌落谷底,目前豆瓣評分5.4分;而後者票房失意,口碑卻很好,豆瓣評分7.6分。  前日,《羅曼蒂克消亡史》導演程耳攜主演葛優、杜淳、鐘欣潼、霍思燕和呂行來到廣州中山紀念堂出席影片映後交流活動。對於影片不按正常時間順序的敘事方式、人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在電影美學上的嘗試,導演和主演們都進行了解答。  非線性的敘事  《羅曼蒂克消亡史》採取的是非線性敘事,也就是把時間打亂,通過重組不同的時空片段來呈現整個故事。觀眾在電影中會看到幾個不同的時間段落,包括1937年、1934年、1941年、1945年等,但整個故事並不難理解。雖然涉及的人物眾多,但最主要的是三個——葛優飾演的“陸先生”、淺野忠信飾演的“渡部”以及章子怡飾演的“小六”。  如果按照正常的時間順序,整部電影的情節大致如下:  1934年,電影明星吳小姐(袁泉飾)出演了《花好月圓》。而在戲外,其丈夫(呂行飾)跟盧師長的三姨太在一起時被發現。為救丈夫,她向陸先生(葛優飾)求助,陸先生幫她體面地解決了此事,並把她引薦給更高權勢的戴先生(片中未出現)。  同年,陸先生的道上大哥王老闆(倪大紅飾)的太太小六(章子怡飾)想離婚,陸先生答應小六讓她演《花好月圓》女主角,取代原主角吳小姐,以求讓她安分點。後因小六跟電影男主角(韓庚飾)勾搭上,讓王老闆很沒面子,她被要求離開上海,陸先生的妹夫渡部(淺野忠信飾)將她送往蘇州。途中,渡部殺死了同行者並強姦小六,把她帶回家囚禁成為性奴。其間,王媽(閆妮飾)把吃苦耐勞、不茍言笑的車夫(杜淳飾)引薦給了陸先生做貼身侍衛。  1937年,淞滬戰役前夕,陸先生出面跟周先生(趙寶剛飾)談判,解決了罷工事件。日本為進一步瓦解上海,企圖跟黑幫大哥王老闆、老二張先生以及陸先生談銀行合作。日方察覺陸先生有意打消張跟他們合作的意向,於是計劃把陸先生殺死,身為間諜的妹夫渡部同意殺死陸先生,結果陸的家人全部被殺。  1941年,陸先生在香港通過報紙看到了張先生跟日方合作成立銀行的新聞,於是委託遠在上海的老五(鐘欣潼飾)和車夫,殺掉當年背叛的老二。同年香港淪陷,戴先生委託陸先生照顧吳小姐一起逃到重慶。  抗戰結束前夕,陸先生來到上海收容所找到被囚禁的小六,並與她一起前往呂宋島。佯裝成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車夫,當面殺死了渡部的大兒子,小六同時舉槍擊斃渡部。  1949年,陸先生獨自一人去了香港,從此銷聲匿跡。  九大劇情疑問  在創作《羅曼蒂克消亡史》劇本的同時,程耳也在寫同名小説集。同名小説集收集了七個短篇小説,其中《羅曼蒂克消亡史》、《童子雞》、《女演員》這三個故事和電影息息相關。電影中有好幾段對白,和小説文本一模一樣。  在以下對本片的幾大疑點解析中,不僅包括小説中的內容,也包括導演的闡釋和演員的看法。  1、陸先生、王老闆、張老闆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雖然導演在多次採訪中表示,整個故事純屬虛構,但熱愛歷史的觀眾也能找到對應的人物。歷史上,上海青幫三大巨頭分別是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同名小説中,葛優飾演的陸先生,直接寫的就是杜先生。馬曉偉飾演的老二張先生對應張嘯林。而倪大紅飾演的王老闆,在小説中寫的是黃先生,對應的是黃金榮。  有意思的是,倪大紅在接受採訪時説:“我演的這個角色,寫的應該就是這位上海灘叱吒風雲的人物。這樣的人挺難演,沒有他的經歷記錄,但又家喻戶曉,這分寸不好把握。”葛優則説,他在拍戲前確實參考了一些資料,但不必把陸先生直接跟杜月笙對應,“只要把陸先生看做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就可以了”。  2、渡部這個角色是虛構的嗎?他為什麼放走了陸先生?他對小六有愛嗎?  導演表示不單這個人物是絕對虛構,整個故事也是虛構的,因為所有核心事件在歷史上都沒有發生過。渡部放走陸先生,是因為他知道陸先生會幫他撫養兩個孩子長大。  在一場飯桌戲上,渡部俯身撿起小六的手帕,拍了拍放在桌上。導演説,這個動作是為了和後邊的劇情産生聯繫,但不一定是愛慕,更多的是一種留意。而在車上強姦了小六之後,渡部拿她的手帕擦乾凈血跡,他猶豫了兩秒,最後還是扔了。這猶豫的兩秒,説明他對小六動過心。此外,渡部對小六臨時起意,不僅因為正好遇上了載有日本兵的軍車,還因為看見了她耳朵上的櫻花耳環,這兩點刺激了他。  3、小六在片中對陸先生和渡部有感情嗎?  小六當上《花好月圓》女主角後,試鏡時念了幾句臺詞:“導演,我是怎麼死的呢?是自殺呢?還是被別人殺呢?”在慶祝她當上女主角的飯桌上,小六還説了一句:“我可能沒死,歷經千辛萬苦最後活了下來。”這句話是理解這個角色的關鍵。她先是真花癡,但也有過真感情。小六是大哥王老闆的人,陸先生心中對她是有情的,但不能表露。在接受採訪時,葛優也説,陸先生對小六確實是有愛的,“反正心裏有事兒”。而小六委身於渡部的地下室三年,除了做愛就是吃飯,更多的是求生的本能而不是愛。有一場戲中,小六的眼角默默流下兩滴眼淚,那表現了她最後的絕望。  4、王媽和車夫的身份是什麼?  在王媽引薦車夫給陸先生之後,對他有過一番告誡,比如不要東張西望、眼神要活絡。從車夫敏捷的身手來看,他的出身並不簡單。而王媽在大家庭中有地位,就連戴先生也讓她去給吳小姐當説客,説明她的身份也不簡單。導演説,如果今後有機會拍續集,會拍關於王媽和車夫的故事。所以不妨大膽猜測,王媽和車夫都是軍統派來的人?  5、小五為什麼要去車站殺張先生?  本來陸先生只是交待小五為車夫準備一張通行證,並把槍放到水桶裏即可離開。車夫知道會發生命案,因此讓小五趕緊走,並不代表他和小五之間有感情,可以説他倆都是陸先生的人。而小五選擇留下開槍為陸先生報仇,是因為她愛陸先生。鐘欣潼在接受採訪時也説,小五對陸先生是真愛:“在那個時代,沒有什麼比愛更珍貴。”此外,在小説裏,小五在陸先生去香港後為他生過一個兒子,但兒子並不認他。  6、為什麼最後要把渡部的大兒子殺死?  片中,陸先生在呂宋島盟軍戰俘營找到渡部是在1945年,渡部的大兒子已經19歲。小説中提到原因之一是陸先生為了逼渡部從戰俘營出來,這樣才能讓小六開槍擊斃他。導演在接受採訪時則補充説,大兒子已經是成人了,而陸先生的兒子也是被渡部殺死的,兩次槍殺的背景音樂也一樣,他認為這能夠體現戰爭的荒誕性。  7、吳小姐和丈夫在電影裏的作用是什麼?  一是埋下伏筆。電影裏吳小姐第一次露面是在戲中戲的默片中。因為丈夫在外拈花惹草,陸先生幫她體面地解決了這件事。這也為後來陸先生幫小六得到《花好月圓》的角色埋下了伏筆。二是調侃當時的電影,吳小姐的歷史原型是胡蝶。片中,吳小姐和王媽有一段關於看不看得懂電影的對話:“電影是拍給下個世紀的人看的。”而如今21世紀的觀眾看的正是20世紀的故事。三是啟發了陸先生。電影裏戴先生讓陸先生帶吳小姐飛往重慶,吳小姐説在重慶快餓死了:“這裡的東西樣樣都難吃,大概是不喜歡這個地方,所以不喜歡吃這裡的東西,喜歡上海,所以喜歡吃上海菜,大概是喜歡什麼地方就會喜歡吃哪的菜。”陸先生聽完想起了渡部的日本餐廳,意識到他是間諜。此外,導演認為吳小姐和丈夫的故事代表了片名的字面意思,呈現的是羅曼蒂克從有到無的過程。  8、童子雞和妓女這條線是多餘的嗎?  有影評説童子雞是年輕時的陸先生,其實並不是。電影裏,童子雞的故事停留在他對霍思燕説:“我養你。”但在小説中,童子雞其實是活得最久的:“作為這群人中的最長壽者,卒于1968年10月。現在的一切都還只是起點。”導演解釋説,電影沒有繼續講童子雞的故事,是因為不想讓所有的羅曼蒂克都消失:“我讓羅曼蒂克留在片中最小的這兩個人物身上,我不想讓電影過於殘忍。”霍思燕也補充説:“我救了他,在那個戰亂年代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意味著我壞了行規。但我覺得這是浪漫的,羅曼蒂克其實並沒有消亡。”  9、電影裏頻繁出現的黑貓有什麼寓意?  這只黑貓其實什麼都知道,它也是影片的視點之一。它不僅知道小六一直被圈養在地下室,也見證了鴻門宴的槍戰。一直到渡部出發執行新的任務,小六重新回到地面,小黑才不再出現。導演説,這只貓的演技很好,非常配合:“我們在不開機的情況下一直拍它,大概拍了兩個小時的素材。它串起整個故事,知道一切。”  ●音樂會否太滿?  藝術美學風格  問:影片的音樂用了舒伯特的《冬之旅》,還有重新演繹的《卡門》以及原創英文歌,有觀眾認為片中的音樂好像有點太滿了,另外梅林茂的音樂也讓不少人想到王家衛的《一代宗師》。  程耳:片中章子怡出場,到她和淺野忠信坐車離開,只有這段音樂是梅林茂做的,其他音樂是由年輕作曲家郭思達做的。片中鋼琴曲由趙胤胤演奏,《卡門》的小提琴曲由柴亮演奏。至於藝術上的感受,是因人而異的。我個人的感覺是音樂用得剛剛好、很合適。我們回避了蘇州評彈以及那個時代的上海老歌,因為這兩種手法以前都用過了,而且那個年代西洋音樂已經出現。我們用英文歌是希望帶給觀眾一種跳出去的全新的感受,至少在美學上顯得不那麼拘謹。片中的兩首英文曲子,第一首《帶我回家》用了兩次,分別是陸先生兒子被殺以及日本人兒子被殺的戲。我的初衷是體現宗教感和立體性,有對戰爭的反思。第二首是插曲《帶我去上海》,表達了小六對自由的嚮往。  ●構圖為何對稱?  問:片中有大量對著人物的特寫鏡頭,構圖也遵循嚴謹的對稱,這是出於什麼考慮?有觀眾感覺像在看《布達佩斯大飯店》。  程耳:我一直偏愛對稱,無論是敘事還是構圖,都講究對稱,這更多的是一種本能。在拍攝前,我們會盡可能做規劃和準備,除了固定鏡頭和俯拍鏡頭,我們基本沒有用移動鏡頭。我們希望讓觀眾有種“凝視”的感覺,呈現出一種端莊、雅致的氛圍。  ●鏡頭致敬經典?  問:不少影迷在片中看到了昆汀的暴力美學,看到了《教父》、《美國往事》、《花樣年華》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影子,這是有意為之嗎?  程耳:影片並沒有致敬《教父》的意思。但在上學時,《教父》對我來説是非常重要的電影,我吸收了他們的營養。我個人非常喜歡昆汀。不光是暴力美學,昆汀給我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指引。陸先生和小五(鐘欣潼飾)吳小姐(袁泉飾)童子雞(杜江飾)和妓女(霍思燕飾)
    2016-12-21 10:06:22羅曼蒂克消亡史
  • 萬千男人都想要撲倒的角色 非她莫屬
      整部[羅曼蒂克消亡史],章子怡飾演的小六是第一個以正面示人的角色。  ▼  半倚車窗,注視沿途夜色  神色漠然,隱隱有  “習習谷風維風及雨”的風雷之聲  再次出現,故事已經折回到1934年。這一年,春節是2月14日,無閏月,無春年。舞蹈教室裏,一男一女舞蹈。音樂淙淙,慾望橫陳。  再後來,這個風波劫難的女子,向曾經震爍上海灘的陸先生鞠了一躬。時間渙散,羅曼蒂克消亡。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從錦衣華服到椎髻布衣,小六,是羅曼蒂克的魂魄,也是羅曼蒂克的消亡。  電影開篇前兩個鏡頭,第一個是渡部換衣,第二個便是半倚車窗,神色寥落的小六。以王先生為中心的家族裏,她第一個離開上海,又在離場的途中,率先“出場”。這是一個被寄予了太多符號的角色。  小六是消亡史上的一條重要線索,從風情萬種的交際花,到不見天日的階下囚,生死語境,輪番交替。她是因果,是宿命,也是開始和結束。  她的人生軌跡,其實早在1934年的當口,就由她自己説出了。  那一齣[花好月圓]裏,小六問導演自己的角色是怎麼死的,結果導演也不知道,還説或許到最後,她又活了。  小六講述這段經歷,是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這次聚餐幾乎成為章子怡的獨角戲。言語間時而帶著“你猜怎麼著”的問答,時而神情疏落。這個對命運時時懸墜的女子,在家族的聚餐上,在為自己爭取,也給其他人表現。  而綜合小六的遭遇來看,她在飯桌上講述的那一段經歷,恰是其以後的鋪陳——王先生放了她一馬,以為萬事大吉;又被渡部囚禁,做好殞命的準備;可後來又死裏逃生。或許這一輩子,連她自己都搞不清何時是生,何時又是死。  而她在片中試的那一場“死戲”,則更富玩味,戲中人死亡的前因後果,便等同於時間線索上羅曼蒂克的消亡。  小六的命運,要從她參演[花好月圓]之前説起。  彼時小六還在上海,舞蹈教室裏,她與老師擺弄那些膽大包天的動作。[2046]裏,對著周慕雲拋下那句“算我嫖你”的白玲,同樣目無一切,又魅惑刻骨。  12年過去,舞蹈在這一段落裏的章子怡,不怎麼笑,紅唇微翕,誘惑劑量恰好,令人魂飛魄散。章子怡發現了那個刻在石碑上秘密,她知道這個角色的柔軟需要一點點堅硬去配置。  磨難來臨之前,小六活得花枝招展,厭煩了那些總用千篇一律地用多情為薄情開脫的男人,因此亦不屑于把男人當做自己後半生的賭注。  所以做花癡是最好的鎧甲,可以對任何異性著迷,卻從不將心交予他們。人情場走得多了,也意識到,大家不過是“玩玩”,但“玩玩”,亦不過“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而已。  從小六與趙先生的情事敗露,王先生讓渡部送她出走上海開始。章子怡便拿出了與以往完全迥異的狀態,來演繹接下來的一段劫難風波。  離開繁華而紛亂的十里洋場,小六坐上開往蘇州的汽車。由此,影片開始對戰爭的大量認知,投放在小六的人生軌跡中。  從王先生為小六規劃的離開路線來看,她終將去往的華北地區,正是即將陷入水深火熱的戰爭地域。或許連她自己也意識到,這一去,恐怕不會太平。  所以與在陸先生的車裏不同,離開上海的一路上,小六輕佻、隨性的語氣已然消失。一個磐石般的女子,正從她的偽裝中,慢慢顯出輪廓。  對於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狀態,章子怡給出了不止這兩種的層次,她用不斷變化的坐姿與視線,去詮釋小六內心壓抑的恐慌,越來越明朗的未知和漸漸堅定的信念。重要的是,她始終沒看渡部一眼。  變故是在一輛運兵車駛過後發生的。  變故的始終,沒有臺詞,只能看到渡部的粗野和小六的驚恐。渡部看向小六的那個主觀鏡頭,沒有人會説章子怡不美,從耳朵、下巴、脖子再到嘴唇,那些在男人眼中最性感也最隱秘的部位,亦被章子怡帶出了一種理所當然。這種美是軀體,但並未拘泥于軀體。  雨歇風停,演員章子怡帶著角色小六,呼吸壓抑,輕微地顫抖,但依舊不看向渡部。一輛車,停靠在無際的蘆葦蕩。一個女人和一個時代的故事,從這裡轉了一個彎,走向了它必然走向的結局。  1934年,一個骨子裏流著日本人血液的“上海人”,殘暴、下流與冠冕堂皇,背後又矗立著怎樣一個時代乃至戰爭的隱喻?小六不只是小六,渡部不只是渡部,那輛車也不僅僅是被強暴而風雨飄搖的陸地之舟。  故而,從小六不得不離開上海的那一刻起,她的羅曼蒂克就註定要在所謂的旅途中,消磨殆盡,劫後重生。  翻開章子怡的作品履歷,儘管萬千繁華,各有微妙,但在小六被渡部囚禁的一段中,她的表演亦堪冠艷。因為從那一刻起,你再無法從小六的身上,尋到章子怡以往任何一個角色的影子,她的悲苦、無助甚至最後隱忍而不發的盛怒,都具備了一種獨特的烙印。  囚禁的時間段裏,關於時間和時間裏依稀可辨的線索,是另一場羅曼蒂克的開始與消亡。  一開始,渡部去密室看小六,端著一碗飯。後來,小六被帶到內室,同樣不乏吃飯的鏡頭。重點在於,飯食之外,她必須用身體一點點迎合渡部的慾望。端坐在時間線裏的食色,仍然是一個盛大的隱喻。  食、色兩部分的場面交叉剪輯,輪番登場。高潮那一秒,有淚水順著小六眼角悄然滑落,讓先前所有的情緒,合體成一種頗堪玩味的憤怒。她悲傷于自己從一個嚮往自由、渴望羅曼蒂克的女人,變成這樣一具行屍走肉——明明離開上海前,她還對陸先生説,“我不想成為行屍走肉”。她當然也憤怒,憤怒渡部強行按壓在身上的罪惡。  ▼  “整部[羅曼蒂克的消失史]中,小六曲折的遭遇背後,不僅是時代齒輪下女性命運的悲歌,更影射了一個時代的光榮與衰竭。  如小六與趙先生談論的雅、俗之別。離開上海前,她在自以為的“雅”中做花癡,自得其樂;1945年9月的戰後收容所裏,陸先生見到的小六,已然卸下所有光鮮,她鞠的那一躬裏,儘是對“俗”的致意。  這一躬,章子怡解去繁華,返璞歸真。她是玉嬌龍、是白玲,是小百合,是宮二先生,但她最後是獨一無二的小六。  最後向渡部開出致命一槍的,不是翻手雲雨的陸先生,也不是他身邊狂風駭浪的殺手,而是小六。故事的結尾,這個被日本人毀滅的女人,放下長久的隱忍,親手完成了抗日行為。開槍的時候,藍天白雲,綠樹搖曳。  一個女子所追求的和所得到的,都在這一槍之後,隨風作散。永恒的女性引導我們向上。  也怪不得有人説,小六,只能章子怡來演。  本文原刊載于“看電影雜誌”
    2016-12-21 09:48:21羅曼蒂克消亡史
  • 演員也要拼文筆 杜江"羅曼蒂克消亡"獲讚
      杜江羅曼蒂克消亡史  新浪娛樂訊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發表了題為《羅曼蒂克消亡》的長文,表達了自己對於羅曼蒂克的理解:“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筆獲網友力讚:“厲害了word杜江,沒想到你內心這麼的羅曼蒂克,寫的真好!”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飾演涉世未深卻能“吃著餅殺人”的童子雞,當遇到霍思燕飾演的“內心純良的皮肉少女”後展開了一段羅曼蒂克的故事。戲裏的童子雞是浪漫擔當,戲外的杜江也解讀了自己心中的羅曼蒂克,他在文中寫道:“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並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隨後,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轉發回應道:“好文筆,帶我走吧……我們去坐火車。”兩人戲裏戲外羅曼蒂克的故事也著實令人羨慕。  這篇來自杜江筆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也獲得了網友的力讚:““好電影也有賴於能沉下心的電影人,杜江不僅演得好,寫的也很棒!”“原來你是這麼文藝的杜江!”  原文:  羅曼蒂克消亡  有個畫畫的朋友告訴我,當年他學畫的時候,為了畫一顆桃樹在不同光線、不同時間裏下的樣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樹下去寫生。整整一個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樹下,看著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綻開,盛開,花瓣水潤飽滿,然後漸漸乾枯,看著桃樹在風裏搖曳,在晴天,被滿樹蜜蜂和昆蟲圍繞,在陰天,有一種微微的頹廢。他覺得桃樹的樣子,讓他心靈越來越豐盈。  他也用這樣的方式,用這樣的耐心,去對著一座山、一片海灣寫生。但後來,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畫家,每張畫都能賣出幾十上百萬,他每天都在趕著做作品,再也沒有時間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樹下,或者一個山谷裏了。他忽然發現,畫畫本身,帶給他的那種愉悅,開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間的那個中轉站了。  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圍的朋友,都有許多感情故事,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樣,但最能讓大家覺得興奮,覺得羅曼蒂克的,是一對男女朋友,他們説走就走,説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説要見個面,就去西部種了整整兩年葡萄。至於狂歌醉酒,更是經常發生的事。他們始終是大家的話題中心,所有人談起他們,都由衷感嘆,真是浪漫啊。  現在想起來,他們兩人,多少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成分吧,但羅曼蒂克這件事,就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人,做起來才好看。他們的情感方式,沒法量産,濃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歷史上那些羅曼蒂克的時代和地點,其實都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氣質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種大開大合,大江大海,那種不顧一切,貪歡享樂,紙醉金迷,都是邊緣人格障礙的。  而別的時代,太正了,太像個堂堂正正、不茍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羅曼蒂克的可能。  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歡坐火車,因為,火車像另一個世界,像許多人組成的臨時國度,車開起來,裏面非常之熱鬧,有人滔滔不絕,聊著國家大事;有人捧著本小説,一言不發;有些人圍成一圈,打起牌來;還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對耳機,邊聽歌邊看風景。  火車也充滿戲劇性,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被壓縮在一個狹小的時空裏,有善惡,有溫情,也有衝突。有一次,不遠處的位置上發現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顯然被丟棄了,看熱鬧的圍成一圈,指指點點,後來有一個人把孩子抱過去了,憨憨地笑,説這個孩子我要了。  她也夠慢,慢到可以讓人看到風景和進入風景。一天的時間,從南到北,空間的變換讓我著迷,城市之大,不過倏忽而過,剩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覺醒來,水田變成了旱田,陰雨變成了晴明,貼著瓷磚的三層小樓也變成了院落圍城的一間間平房。  現在,常年在各地拍戲,總是飛來飛去,幾乎再無緣坐以前那種火車了。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變得單調乏味起來,成了A點到B點的位移。我跟老婆説,我們有時間一定要坐火車去莫斯科,去聖彼得堡,花七天時間穿過的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可以在車上看書,聊天,吃牛奶和麵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大雪和針葉林。  老婆説,“你可真夠羅曼蒂克。”  這是一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了。誰還喜歡坐火車呢,要坐也是高鐵。以前一個白天的旅途,現在2-3個小時的就到了。人們要麼盯著手機,或者乾脆戴著眼罩,還把簾子拉下,一點不想為旅途操勞。但我懷念那雜亂無序的蒸汽時代,那雜亂之間,也夾雜著有趣和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是啊,車、馬、郵件換成了飛機、高鐵、微信,人與人也不再有距離感,每天打開朋友圈,可以給地球另一邊的朋友點讚,但其實很長時間沒有面對面好好交流過了。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杜江霍思燕  新浪娛樂訊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發表了題為《羅曼蒂克消亡》的長文,表達了自己對於羅曼蒂克的理解:“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筆獲網友力讚:“厲害了word杜江,沒想到你內心這麼的羅曼蒂克,寫的真好!”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飾演涉世未深卻能“吃著餅殺人”的童子雞,當遇到霍思燕[微博]飾演的“內心純良的皮肉少女”後展開了一段羅曼蒂克的故事。戲裏的童子雞是浪漫擔當,戲外的杜江也解讀了自己心中的羅曼蒂克,他在文中寫道:“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並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隨後,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轉發回應道:“好文筆,帶我走吧……我們去坐火車。”兩人戲裏戲外羅曼蒂克的故事也著實令人羨慕。  這篇來自杜江筆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也獲得了網友的力讚:““好電影也有賴於能沉下心的電影人,杜江不僅演得好,寫的也很棒!”“原來你是這麼文藝的杜江!”  原文:  羅曼蒂克消亡  有個畫畫的朋友告訴我,當年他學畫的時候,為了畫一顆桃樹在不同光線、不同時間裏下的樣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樹下去寫生。整整一個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樹下,看著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綻開,盛開,花瓣水潤飽滿,然後漸漸乾枯,看著桃樹在風裏搖曳,在晴天,被滿樹蜜蜂和昆蟲圍繞,在陰天,有一種微微的頹廢。他覺得桃樹的樣子,讓他心靈越來越豐盈。  他也用這樣的方式,用這樣的耐心,去對著一座山、一片海灣寫生。但後來,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畫家,每張畫都能賣出幾十上百萬,他每天都在趕著做作品,再也沒有時間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樹下,或者一個山谷裏了。他忽然發現,畫畫本身,帶給他的那種愉悅,開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間的那個中轉站了。  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圍的朋友,都有許多感情故事,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樣,但最能讓大家覺得興奮,覺得羅曼蒂克的,是一對男女朋友,他們説走就走,説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説要見個面,就去西部種了整整兩年葡萄。至於狂歌醉酒,更是經常發生的事。他們始終是大家的話題中心,所有人談起他們,都由衷感嘆,真是浪漫啊。  現在想起來,他們兩人,多少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成分吧,但羅曼蒂克這件事,就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人,做起來才好看。他們的情感方式,沒法量産,濃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歷史上那些羅曼蒂克的時代和地點,其實都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氣質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種大開大合,大江大海,那種不顧一切,貪歡享樂,紙醉金迷,都是邊緣人格障礙的。  而別的時代,太正了,太像個堂堂正正、不茍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羅曼蒂克的可能。  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歡坐火車,因為,火車像另一個世界,像許多人組成的臨時國度,車開起來,裏面非常之熱鬧,有人滔滔不絕,聊著國家大事;有人捧著本小説,一言不發;有些人圍成一圈,打起牌來;還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對耳機,邊聽歌邊看風景。  火車也充滿戲劇性,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被壓縮在一個狹小的時空裏,有善惡,有溫情,也有衝突。有一次,不遠處的位置上發現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顯然被丟棄了,看熱鬧的圍成一圈,指指點點,後來有一個人把孩子抱過去了,憨憨地笑,説這個孩子我要了。  她也夠慢,慢到可以讓人看到風景和進入風景。一天的時間,從南到北,空間的變換讓我著迷,城市之大,不過倏忽而過,剩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覺醒來,水田變成了旱田,陰雨變成了晴明,貼著瓷磚的三層小樓也變成了院落圍城的一間間平房。  現在,常年在各地拍戲,總是飛來飛去,幾乎再無緣坐以前那種火車了。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變得單調乏味起來,成了A點到B點的位移。我跟老婆説,我們有時間一定要坐火車去莫斯科,去聖彼得堡,花七天時間穿過的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可以在車上看書,聊天,吃牛奶和麵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大雪和針葉林。  老婆説,“你可真夠羅曼蒂克。”  這是一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了。誰還喜歡坐火車呢,要坐也是高鐵。以前一個白天的旅途,現在2-3個小時的就到了。人們要麼盯著手機,或者乾脆戴著眼罩,還把簾子拉下,一點不想為旅途操勞。但我懷念那雜亂無序的蒸汽時代,那雜亂之間,也夾雜著有趣和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是啊,車、馬、郵件換成了飛機、高鐵、微信,人與人也不再有距離感,每天打開朋友圈,可以給地球另一邊的朋友點讚,但其實很長時間沒有面對面好好交流過了。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杜江霍思燕演繹羅曼蒂克  新浪娛樂訊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發表了題為《羅曼蒂克消亡》的長文,表達了自己對於羅曼蒂克的理解:“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筆獲網友力讚:“厲害了word杜江,沒想到你內心這麼的羅曼蒂克,寫的真好!”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飾演涉世未深卻能“吃著餅殺人”的童子雞,當遇到霍思燕[微博]飾演的“內心純良的皮肉少女”後展開了一段羅曼蒂克的故事。戲裏的童子雞是浪漫擔當,戲外的杜江也解讀了自己心中的羅曼蒂克,他在文中寫道:“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並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隨後,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轉發回應道:“好文筆,帶我走吧……我們去坐火車。”兩人戲裏戲外羅曼蒂克的故事也著實令人羨慕。  這篇來自杜江筆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也獲得了網友的力讚:““好電影也有賴於能沉下心的電影人,杜江不僅演得好,寫的也很棒!”“原來你是這麼文藝的杜江!”  原文:  羅曼蒂克消亡  有個畫畫的朋友告訴我,當年他學畫的時候,為了畫一顆桃樹在不同光線、不同時間裏下的樣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樹下去寫生。整整一個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樹下,看著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綻開,盛開,花瓣水潤飽滿,然後漸漸乾枯,看著桃樹在風裏搖曳,在晴天,被滿樹蜜蜂和昆蟲圍繞,在陰天,有一種微微的頹廢。他覺得桃樹的樣子,讓他心靈越來越豐盈。  他也用這樣的方式,用這樣的耐心,去對著一座山、一片海灣寫生。但後來,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畫家,每張畫都能賣出幾十上百萬,他每天都在趕著做作品,再也沒有時間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樹下,或者一個山谷裏了。他忽然發現,畫畫本身,帶給他的那種愉悅,開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間的那個中轉站了。  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圍的朋友,都有許多感情故事,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樣,但最能讓大家覺得興奮,覺得羅曼蒂克的,是一對男女朋友,他們説走就走,説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説要見個面,就去西部種了整整兩年葡萄。至於狂歌醉酒,更是經常發生的事。他們始終是大家的話題中心,所有人談起他們,都由衷感嘆,真是浪漫啊。  現在想起來,他們兩人,多少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成分吧,但羅曼蒂克這件事,就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人,做起來才好看。他們的情感方式,沒法量産,濃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歷史上那些羅曼蒂克的時代和地點,其實都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氣質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種大開大合,大江大海,那種不顧一切,貪歡享樂,紙醉金迷,都是邊緣人格障礙的。  而別的時代,太正了,太像個堂堂正正、不茍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羅曼蒂克的可能。  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歡坐火車,因為,火車像另一個世界,像許多人組成的臨時國度,車開起來,裏面非常之熱鬧,有人滔滔不絕,聊著國家大事;有人捧著本小説,一言不發;有些人圍成一圈,打起牌來;還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對耳機,邊聽歌邊看風景。  火車也充滿戲劇性,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被壓縮在一個狹小的時空裏,有善惡,有溫情,也有衝突。有一次,不遠處的位置上發現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顯然被丟棄了,看熱鬧的圍成一圈,指指點點,後來有一個人把孩子抱過去了,憨憨地笑,説這個孩子我要了。  她也夠慢,慢到可以讓人看到風景和進入風景。一天的時間,從南到北,空間的變換讓我著迷,城市之大,不過倏忽而過,剩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覺醒來,水田變成了旱田,陰雨變成了晴明,貼著瓷磚的三層小樓也變成了院落圍城的一間間平房。  現在,常年在各地拍戲,總是飛來飛去,幾乎再無緣坐以前那種火車了。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變得單調乏味起來,成了A點到B點的位移。我跟老婆説,我們有時間一定要坐火車去莫斯科,去聖彼得堡,花七天時間穿過的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可以在車上看書,聊天,吃牛奶和麵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大雪和針葉林。  老婆説,“你可真夠羅曼蒂克。”  這是一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了。誰還喜歡坐火車呢,要坐也是高鐵。以前一個白天的旅途,現在2-3個小時的就到了。人們要麼盯著手機,或者乾脆戴著眼罩,還把簾子拉下,一點不想為旅途操勞。但我懷念那雜亂無序的蒸汽時代,那雜亂之間,也夾雜著有趣和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是啊,車、馬、郵件換成了飛機、高鐵、微信,人與人也不再有距離感,每天打開朋友圈,可以給地球另一邊的朋友點讚,但其實很長時間沒有面對面好好交流過了。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杜江飾演童子雞  新浪娛樂訊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發表了題為《羅曼蒂克消亡》的長文,表達了自己對於羅曼蒂克的理解:“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筆獲網友力讚:“厲害了word杜江,沒想到你內心這麼的羅曼蒂克,寫的真好!”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飾演涉世未深卻能“吃著餅殺人”的童子雞,當遇到霍思燕[微博]飾演的“內心純良的皮肉少女”後展開了一段羅曼蒂克的故事。戲裏的童子雞是浪漫擔當,戲外的杜江也解讀了自己心中的羅曼蒂克,他在文中寫道:“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並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隨後,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轉發回應道:“好文筆,帶我走吧……我們去坐火車。”兩人戲裏戲外羅曼蒂克的故事也著實令人羨慕。  這篇來自杜江筆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也獲得了網友的力讚:““好電影也有賴於能沉下心的電影人,杜江不僅演得好,寫的也很棒!”“原來你是這麼文藝的杜江!”  原文:  羅曼蒂克消亡  有個畫畫的朋友告訴我,當年他學畫的時候,為了畫一顆桃樹在不同光線、不同時間裏下的樣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樹下去寫生。整整一個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樹下,看著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綻開,盛開,花瓣水潤飽滿,然後漸漸乾枯,看著桃樹在風裏搖曳,在晴天,被滿樹蜜蜂和昆蟲圍繞,在陰天,有一種微微的頹廢。他覺得桃樹的樣子,讓他心靈越來越豐盈。  他也用這樣的方式,用這樣的耐心,去對著一座山、一片海灣寫生。但後來,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畫家,每張畫都能賣出幾十上百萬,他每天都在趕著做作品,再也沒有時間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樹下,或者一個山谷裏了。他忽然發現,畫畫本身,帶給他的那種愉悅,開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間的那個中轉站了。  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圍的朋友,都有許多感情故事,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樣,但最能讓大家覺得興奮,覺得羅曼蒂克的,是一對男女朋友,他們説走就走,説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説要見個面,就去西部種了整整兩年葡萄。至於狂歌醉酒,更是經常發生的事。他們始終是大家的話題中心,所有人談起他們,都由衷感嘆,真是浪漫啊。  現在想起來,他們兩人,多少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成分吧,但羅曼蒂克這件事,就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人,做起來才好看。他們的情感方式,沒法量産,濃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歷史上那些羅曼蒂克的時代和地點,其實都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氣質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種大開大合,大江大海,那種不顧一切,貪歡享樂,紙醉金迷,都是邊緣人格障礙的。  而別的時代,太正了,太像個堂堂正正、不茍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羅曼蒂克的可能。  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歡坐火車,因為,火車像另一個世界,像許多人組成的臨時國度,車開起來,裏面非常之熱鬧,有人滔滔不絕,聊著國家大事;有人捧著本小説,一言不發;有些人圍成一圈,打起牌來;還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對耳機,邊聽歌邊看風景。  火車也充滿戲劇性,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被壓縮在一個狹小的時空裏,有善惡,有溫情,也有衝突。有一次,不遠處的位置上發現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顯然被丟棄了,看熱鬧的圍成一圈,指指點點,後來有一個人把孩子抱過去了,憨憨地笑,説這個孩子我要了。  她也夠慢,慢到可以讓人看到風景和進入風景。一天的時間,從南到北,空間的變換讓我著迷,城市之大,不過倏忽而過,剩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覺醒來,水田變成了旱田,陰雨變成了晴明,貼著瓷磚的三層小樓也變成了院落圍城的一間間平房。  現在,常年在各地拍戲,總是飛來飛去,幾乎再無緣坐以前那種火車了。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變得單調乏味起來,成了A點到B點的位移。我跟老婆説,我們有時間一定要坐火車去莫斯科,去聖彼得堡,花七天時間穿過的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可以在車上看書,聊天,吃牛奶和麵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大雪和針葉林。  老婆説,“你可真夠羅曼蒂克。”  這是一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了。誰還喜歡坐火車呢,要坐也是高鐵。以前一個白天的旅途,現在2-3個小時的就到了。人們要麼盯著手機,或者乾脆戴著眼罩,還把簾子拉下,一點不想為旅途操勞。但我懷念那雜亂無序的蒸汽時代,那雜亂之間,也夾雜著有趣和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是啊,車、馬、郵件換成了飛機、高鐵、微信,人與人也不再有距離感,每天打開朋友圈,可以給地球另一邊的朋友點讚,但其實很長時間沒有面對面好好交流過了。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主演杜江  新浪娛樂訊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發表了題為《羅曼蒂克消亡》的長文,表達了自己對於羅曼蒂克的理解:“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筆獲網友力讚:“厲害了word杜江,沒想到你內心這麼的羅曼蒂克,寫的真好!”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飾演涉世未深卻能“吃著餅殺人”的童子雞,當遇到霍思燕[微博]飾演的“內心純良的皮肉少女”後展開了一段羅曼蒂克的故事。戲裏的童子雞是浪漫擔當,戲外的杜江也解讀了自己心中的羅曼蒂克,他在文中寫道:“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並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隨後,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轉發回應道:“好文筆,帶我走吧……我們去坐火車。”兩人戲裏戲外羅曼蒂克的故事也著實令人羨慕。  這篇來自杜江筆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也獲得了網友的力讚:““好電影也有賴於能沉下心的電影人,杜江不僅演得好,寫的也很棒!”“原來你是這麼文藝的杜江!”  原文:  羅曼蒂克消亡  有個畫畫的朋友告訴我,當年他學畫的時候,為了畫一顆桃樹在不同光線、不同時間裏下的樣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樹下去寫生。整整一個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樹下,看著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綻開,盛開,花瓣水潤飽滿,然後漸漸乾枯,看著桃樹在風裏搖曳,在晴天,被滿樹蜜蜂和昆蟲圍繞,在陰天,有一種微微的頹廢。他覺得桃樹的樣子,讓他心靈越來越豐盈。  他也用這樣的方式,用這樣的耐心,去對著一座山、一片海灣寫生。但後來,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畫家,每張畫都能賣出幾十上百萬,他每天都在趕著做作品,再也沒有時間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樹下,或者一個山谷裏了。他忽然發現,畫畫本身,帶給他的那種愉悅,開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間的那個中轉站了。  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圍的朋友,都有許多感情故事,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樣,但最能讓大家覺得興奮,覺得羅曼蒂克的,是一對男女朋友,他們説走就走,説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説要見個面,就去西部種了整整兩年葡萄。至於狂歌醉酒,更是經常發生的事。他們始終是大家的話題中心,所有人談起他們,都由衷感嘆,真是浪漫啊。  現在想起來,他們兩人,多少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成分吧,但羅曼蒂克這件事,就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人,做起來才好看。他們的情感方式,沒法量産,濃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歷史上那些羅曼蒂克的時代和地點,其實都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氣質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種大開大合,大江大海,那種不顧一切,貪歡享樂,紙醉金迷,都是邊緣人格障礙的。  而別的時代,太正了,太像個堂堂正正、不茍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羅曼蒂克的可能。  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歡坐火車,因為,火車像另一個世界,像許多人組成的臨時國度,車開起來,裏面非常之熱鬧,有人滔滔不絕,聊著國家大事;有人捧著本小説,一言不發;有些人圍成一圈,打起牌來;還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對耳機,邊聽歌邊看風景。  火車也充滿戲劇性,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被壓縮在一個狹小的時空裏,有善惡,有溫情,也有衝突。有一次,不遠處的位置上發現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顯然被丟棄了,看熱鬧的圍成一圈,指指點點,後來有一個人把孩子抱過去了,憨憨地笑,説這個孩子我要了。  她也夠慢,慢到可以讓人看到風景和進入風景。一天的時間,從南到北,空間的變換讓我著迷,城市之大,不過倏忽而過,剩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覺醒來,水田變成了旱田,陰雨變成了晴明,貼著瓷磚的三層小樓也變成了院落圍城的一間間平房。  現在,常年在各地拍戲,總是飛來飛去,幾乎再無緣坐以前那種火車了。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變得單調乏味起來,成了A點到B點的位移。我跟老婆説,我們有時間一定要坐火車去莫斯科,去聖彼得堡,花七天時間穿過的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可以在車上看書,聊天,吃牛奶和麵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大雪和針葉林。  老婆説,“你可真夠羅曼蒂克。”  這是一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了。誰還喜歡坐火車呢,要坐也是高鐵。以前一個白天的旅途,現在2-3個小時的就到了。人們要麼盯著手機,或者乾脆戴著眼罩,還把簾子拉下,一點不想為旅途操勞。但我懷念那雜亂無序的蒸汽時代,那雜亂之間,也夾雜著有趣和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是啊,車、馬、郵件換成了飛機、高鐵、微信,人與人也不再有距離感,每天打開朋友圈,可以給地球另一邊的朋友點讚,但其實很長時間沒有面對面好好交流過了。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2016-12-19 17:35:10羅曼蒂克消亡史
  • 直言“越來越不愛説話” 葛優:我現在只演配角
      葛優  新片《羅曼蒂克消亡史》正在熱映中。昨日,該片導演程耳攜主演葛優、杜淳、霍思燕、鐘欣潼、呂行等到廣州出席“千人見面會”。接受採訪時,主創們表示,沒有刻意把影片和歷史聯繫在一起,一切都在於觀眾的理解。一直比較低調的葛優則坦言,自己越來越不愛説話,電影交給觀眾評價就是了。對於未來的計劃,他説,自己只能演配角了。(記者曾俊 圖:王維宣)  關於影片和歷史:沒有刻意綁在一起  該片上映以來,因為其鮮明的風格引起熱議。觀眾看來,該片留下了許多可以解讀的空間,比如王媽與車夫之間的關係。有觀眾質疑稱,電影為什麼後面會放了另一個小孩,導演解釋説:“這是我們對戰爭的反思,之前有人質疑為什麼要殺小孩,其實那個小孩已19歲,是少年了,他們的相互殺戮就是戰爭的荒謬之處,我非常謝謝大家提議要把他們都幹掉,但因為另外一個小孩還沒有18歲,而我主張不要在電影裏殺小孩。”  此外,有人好奇,為什麼要用小張的故事來開場?導演程耳解釋説:“我們要力圖呈現舊上海的眾生相,小張的生活很有人生況味的感覺,儘管活得很悲,但依然有道德標準,是樂於助人、舍生取義的,始終都有一種宿命感。”  不少人會把影片和歷史聯想在一起,認為葛優扮演的陸先生就是歷史上的杜月笙。葛優説,自己的確參考過他的資料,但沒有刻意把兩者綁在一起,“我就想把他定位為有錢有勢的人,觀眾理解成什麼都隨便了”。導演則説,其實片子虛構的成分更多,“但你對歷史感興趣,或者有歷史知識,你把電影和歷史聯繫在一起都可以,如果你不了解歷史,單獨去看電影,也能看懂”。  在影迷心中,程耳導演的作品數量很少,但其冷酷的風格使得他擁有一大批粉絲,而他的作品經常有許多留白,新片也是如此。對於這個做法,他説:“我們刪減的鏡頭不多,觀眾覺得意猶未盡就是對的了,因為我們還準備拍續集。”  關於章子怡的表演:“我只能説好”  被問及怎樣評價葛優的表演,導演説:“葛優不是隨便可以評價的,這次他把演技和個人的魅力結合到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有許多朋友跟我説,他在最後摘下帽子的時候,許多觀眾都掉淚了,那是為他的魅力而掉淚。”  談及首次扮演黑幫大佬的過程,葛優表示,拍攝之前會和導演商量著怎麼演,最後的成果完全是導演指揮得當。對於片中與章子怡有比較朦朧的情感關係,葛優調侃説:“自己內心是有事的,但具體如何要看每個人的理解。”導演則補充説:“心裏有事是最羅曼蒂克的。”  另外,電影中有大量吃飯的戲份,葛優大讚“粥和包子的味道都是挺好的”,“但是大家都説你只喝粥不吃菜,因為吃菜會嘎吱嘎吱響,會影響説臺詞”。  葛優和章子怡以前在電影《夜宴》中合作過,是爾虞我詐的關係,這次的關係屬於曖昧型。葛優説這兩種表演都很過癮。談到章子怡的表演,葛優笑言:“那只能説好,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呢!”  説到拍攝這部影片的感受,葛優坦言:“作為演員,我不太愛説話,一打板就開機了。開機前説我想演成什麼樣,後來卻不是那樣,那是欺騙觀眾。現在上映以後,我的任務完成了,就交給觀眾看吧,我再多説話就是多餘的了。”  如今,葛優拍戲的節奏很慢,被公認為“葛大爺”的他選擇劇本有什麼標準呢?對此,他表示:“可能就只能演配角了,主角不演了。”  關於拍攝幕後:説上海話是一大考驗  這部影片有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演員基本上都説上海話。  杜淳透露,全是演員自己説的,因為每個人都會配備專門的上海話老師,有的甚至兩三個月前就已經在準備學習了,“這是我在演戲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其實拿槍的戲一點兒都不難,我在大學四年都經過專門的訓練”。  霍思燕和杜江此次是夫妻檔出演,霍思燕救了杜江那一場戲頗受觀眾好評。  對此,霍思燕表示:“我救了他,在那個戰亂年代是很危險的,因為這就意味著我壞了行規,沒有飯吃了,但我覺得這是浪漫的,羅曼蒂克其實並沒有消亡。”導演對此補充説,主要是不想讓影片過於殘忍,“我們把這一點希望和光放在影片中最小的人物身上,希望觀眾注意到”。  影片裏,鐘欣潼(阿嬌)演繹的角色小五充滿豐富的情義感,耐人尋味,她説那種犧牲是值得的,“在那個時代,她覺得沒有什麼比愛更珍貴”。
    2016-12-19 13:42:32羅曼蒂克消亡史
  • 真正好電影不用這樣 導演程耳:我不遷就市場
    導演程耳來沈宣傳《羅曼蒂克消亡史》。  瀋陽晚報12月21日報道  由程耳執導,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袁泉、淳、倪大紅、霍思燕、杜江、鐘欣桐等主演的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日前正在沈城熱映。該片網友和評人口碑極佳,但也有部分影迷直言“看不懂”,該片票房相比同檔張藝謀大片《長城》,則有不小距。昨日導演程耳來沈與遼寧省影視家協會、瀋陽市影視家協會的部分領導、會員暢談該片,並接了瀋陽晚報、瀋陽網記者採訪。程導對坊間爭議大的該片跳躍式剪輯方式做了解釋,他直言目前剪輯方向是自己磨了—年多選擇的最好的結果:“這是—部展現中國電影工業化以外,其他可能的電影,因此我不會遷就—些欣賞不了這類電影影迷。”相比剪輯,片中諸多大腕演員的表演有口碑,對此程耳表示他強調對演員要“精確控制”,“不會説太多戲、排練太多次,我就要求他們做到要求的東西,無論是多大的腕兒。”  程耳直言,目前這個是最符合自己理念的版本,“看得懂這部電影的影迷,對影片的評價都讓我非欣慰。我希望自己的電影可以做到—個高度,真正好電影,而不是為了遷就市場而‘往下走’。”《羅蒂克》呈現了近年華語電影中難得的集體高水準演,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袁泉、杜淳等演員都揮出極高的演技。程耳表示,片中演員的名氣足大,對他非但沒有壓力,反而成就了這部電影,“們不像新人演員,不用調教,每個人都有精湛的技。”現場交流時,瀋陽市影視家協會駐會秘書長克彬等專家都覺得,《羅曼蒂克》故事背景複雜,其實可以拍攝多部曲,對此程導表示,還要看這“第—部”的市場表現,“這不是—部爆米花大片,需要沉下心來欣賞。”
    2016-12-21 11:15:48羅曼蒂克消亡史
  • 終於清晰了 解開《羅曼蒂克消亡史》9大謎團
    王媽(閆妮飾)和車夫(杜淳飾)  金羊網-羊城晚報12月21日報道  羊城晚報記者 何晶 上週五,兩部國産大片同時上映。一部是張藝謀導演的《長城》,集結了馬特·達蒙、景甜、劉德華等明星,電影上映4天累計票房已經接近5億元。另一部是青年導演程耳執導,同樣集結了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等眾多明星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但該片上映4天累計票房只有7000萬元。前者雖然票房飄紅,但口碑卻跌落谷底,目前豆瓣評分5.4分;而後者票房失意,口碑卻很好,豆瓣評分7.6分。  前日,《羅曼蒂克消亡史》導演程耳攜主演葛優、杜淳、鐘欣潼、霍思燕和呂行來到廣州中山紀念堂出席影片映後交流活動。對於影片不按正常時間順序的敘事方式、人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在電影美學上的嘗試,導演和主演們都進行了解答。  非線性的敘事  《羅曼蒂克消亡史》採取的是非線性敘事,也就是把時間打亂,通過重組不同的時空片段來呈現整個故事。觀眾在電影中會看到幾個不同的時間段落,包括1937年、1934年、1941年、1945年等,但整個故事並不難理解。雖然涉及的人物眾多,但最主要的是三個——葛優飾演的“陸先生”、淺野忠信飾演的“渡部”以及章子怡飾演的“小六”。  如果按照正常的時間順序,整部電影的情節大致如下:  1934年,電影明星吳小姐(袁泉飾)出演了《花好月圓》。而在戲外,其丈夫(呂行飾)跟盧師長的三姨太在一起時被發現。為救丈夫,她向陸先生(葛優飾)求助,陸先生幫她體面地解決了此事,並把她引薦給更高權勢的戴先生(片中未出現)。  同年,陸先生的道上大哥王老闆(倪大紅飾)的太太小六(章子怡飾)想離婚,陸先生答應小六讓她演《花好月圓》女主角,取代原主角吳小姐,以求讓她安分點。後因小六跟電影男主角(韓庚飾)勾搭上,讓王老闆很沒面子,她被要求離開上海,陸先生的妹夫渡部(淺野忠信飾)將她送往蘇州。途中,渡部殺死了同行者並強姦小六,把她帶回家囚禁成為性奴。其間,王媽(閆妮飾)把吃苦耐勞、不茍言笑的車夫(杜淳飾)引薦給了陸先生做貼身侍衛。  1937年,淞滬戰役前夕,陸先生出面跟周先生(趙寶剛飾)談判,解決了罷工事件。日本為進一步瓦解上海,企圖跟黑幫大哥王老闆、老二張先生以及陸先生談銀行合作。日方察覺陸先生有意打消張跟他們合作的意向,於是計劃把陸先生殺死,身為間諜的妹夫渡部同意殺死陸先生,結果陸的家人全部被殺。  1941年,陸先生在香港通過報紙看到了張先生跟日方合作成立銀行的新聞,於是委託遠在上海的老五(鐘欣潼飾)和車夫,殺掉當年背叛的老二。同年香港淪陷,戴先生委託陸先生照顧吳小姐一起逃到重慶。  抗戰結束前夕,陸先生來到上海收容所找到被囚禁的小六,並與她一起前往呂宋島。佯裝成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車夫,當面殺死了渡部的大兒子,小六同時舉槍擊斃渡部。  1949年,陸先生獨自一人去了香港,從此銷聲匿跡。  九大劇情疑問  在創作《羅曼蒂克消亡史》劇本的同時,程耳也在寫同名小説集。同名小説集收集了七個短篇小説,其中《羅曼蒂克消亡史》、《童子雞》、《女演員》這三個故事和電影息息相關。電影中有好幾段對白,和小説文本一模一樣。  在以下對本片的幾大疑點解析中,不僅包括小説中的內容,也包括導演的闡釋和演員的看法。  1、陸先生、王老闆、張老闆真的有歷史原型嗎?  雖然導演在多次採訪中表示,整個故事純屬虛構,但熱愛歷史的觀眾也能找到對應的人物。歷史上,上海青幫三大巨頭分別是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同名小説中,葛優飾演的陸先生,直接寫的就是杜先生。馬曉偉飾演的老二張先生對應張嘯林。而倪大紅飾演的王老闆,在小説中寫的是黃先生,對應的是黃金榮。  有意思的是,倪大紅在接受採訪時説:“我演的這個角色,寫的應該就是這位上海灘叱吒風雲的人物。這樣的人挺難演,沒有他的經歷記錄,但又家喻戶曉,這分寸不好把握。”葛優則説,他在拍戲前確實參考了一些資料,但不必把陸先生直接跟杜月笙對應,“只要把陸先生看做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就可以了”。  2、渡部這個角色是虛構的嗎?他為什麼放走了陸先生?他對小六有愛嗎?  導演表示不單這個人物是絕對虛構,整個故事也是虛構的,因為所有核心事件在歷史上都沒有發生過。渡部放走陸先生,是因為他知道陸先生會幫他撫養兩個孩子長大。  在一場飯桌戲上,渡部俯身撿起小六的手帕,拍了拍放在桌上。導演説,這個動作是為了和後邊的劇情産生聯繫,但不一定是愛慕,更多的是一種留意。而在車上強姦了小六之後,渡部拿她的手帕擦乾凈血跡,他猶豫了兩秒,最後還是扔了。這猶豫的兩秒,説明他對小六動過心。此外,渡部對小六臨時起意,不僅因為正好遇上了載有日本兵的軍車,還因為看見了她耳朵上的櫻花耳環,這兩點刺激了他。  3、小六在片中對陸先生和渡部有感情嗎?  小六當上《花好月圓》女主角後,試鏡時念了幾句臺詞:“導演,我是怎麼死的呢?是自殺呢?還是被別人殺呢?”在慶祝她當上女主角的飯桌上,小六還説了一句:“我可能沒死,歷經千辛萬苦最後活了下來。”這句話是理解這個角色的關鍵。她先是真花癡,但也有過真感情。小六是大哥王老闆的人,陸先生心中對她是有情的,但不能表露。在接受採訪時,葛優也説,陸先生對小六確實是有愛的,“反正心裏有事兒”。而小六委身於渡部的地下室三年,除了做愛就是吃飯,更多的是求生的本能而不是愛。有一場戲中,小六的眼角默默流下兩滴眼淚,那表現了她最後的絕望。  4、王媽和車夫的身份是什麼?  在王媽引薦車夫給陸先生之後,對他有過一番告誡,比如不要東張西望、眼神要活絡。從車夫敏捷的身手來看,他的出身並不簡單。而王媽在大家庭中有地位,就連戴先生也讓她去給吳小姐當説客,説明她的身份也不簡單。導演説,如果今後有機會拍續集,會拍關於王媽和車夫的故事。所以不妨大膽猜測,王媽和車夫都是軍統派來的人?  5、小五為什麼要去車站殺張先生?  本來陸先生只是交待小五為車夫準備一張通行證,並把槍放到水桶裏即可離開。車夫知道會發生命案,因此讓小五趕緊走,並不代表他和小五之間有感情,可以説他倆都是陸先生的人。而小五選擇留下開槍為陸先生報仇,是因為她愛陸先生。鐘欣潼在接受採訪時也説,小五對陸先生是真愛:“在那個時代,沒有什麼比愛更珍貴。”此外,在小説裏,小五在陸先生去香港後為他生過一個兒子,但兒子並不認他。  6、為什麼最後要把渡部的大兒子殺死?  片中,陸先生在呂宋島盟軍戰俘營找到渡部是在1945年,渡部的大兒子已經19歲。小説中提到原因之一是陸先生為了逼渡部從戰俘營出來,這樣才能讓小六開槍擊斃他。導演在接受採訪時則補充説,大兒子已經是成人了,而陸先生的兒子也是被渡部殺死的,兩次槍殺的背景音樂也一樣,他認為這能夠體現戰爭的荒誕性。  7、吳小姐和丈夫在電影裏的作用是什麼?  一是埋下伏筆。電影裏吳小姐第一次露面是在戲中戲的默片中。因為丈夫在外拈花惹草,陸先生幫她體面地解決了這件事。這也為後來陸先生幫小六得到《花好月圓》的角色埋下了伏筆。二是調侃當時的電影,吳小姐的歷史原型是胡蝶。片中,吳小姐和王媽有一段關於看不看得懂電影的對話:“電影是拍給下個世紀的人看的。”而如今21世紀的觀眾看的正是20世紀的故事。三是啟發了陸先生。電影裏戴先生讓陸先生帶吳小姐飛往重慶,吳小姐説在重慶快餓死了:“這裡的東西樣樣都難吃,大概是不喜歡這個地方,所以不喜歡吃這裡的東西,喜歡上海,所以喜歡吃上海菜,大概是喜歡什麼地方就會喜歡吃哪的菜。”陸先生聽完想起了渡部的日本餐廳,意識到他是間諜。此外,導演認為吳小姐和丈夫的故事代表了片名的字面意思,呈現的是羅曼蒂克從有到無的過程。  8、童子雞和妓女這條線是多餘的嗎?  有影評説童子雞是年輕時的陸先生,其實並不是。電影裏,童子雞的故事停留在他對霍思燕説:“我養你。”但在小説中,童子雞其實是活得最久的:“作為這群人中的最長壽者,卒于1968年10月。現在的一切都還只是起點。”導演解釋説,電影沒有繼續講童子雞的故事,是因為不想讓所有的羅曼蒂克都消失:“我讓羅曼蒂克留在片中最小的這兩個人物身上,我不想讓電影過於殘忍。”霍思燕也補充説:“我救了他,在那個戰亂年代是很危險的,因為這意味著我壞了行規。但我覺得這是浪漫的,羅曼蒂克其實並沒有消亡。”  9、電影裏頻繁出現的黑貓有什麼寓意?  這只黑貓其實什麼都知道,它也是影片的視點之一。它不僅知道小六一直被圈養在地下室,也見證了鴻門宴的槍戰。一直到渡部出發執行新的任務,小六重新回到地面,小黑才不再出現。導演説,這只貓的演技很好,非常配合:“我們在不開機的情況下一直拍它,大概拍了兩個小時的素材。它串起整個故事,知道一切。”  ●音樂會否太滿?  藝術美學風格  問:影片的音樂用了舒伯特的《冬之旅》,還有重新演繹的《卡門》以及原創英文歌,有觀眾認為片中的音樂好像有點太滿了,另外梅林茂的音樂也讓不少人想到王家衛的《一代宗師》。  程耳:片中章子怡出場,到她和淺野忠信坐車離開,只有這段音樂是梅林茂做的,其他音樂是由年輕作曲家郭思達做的。片中鋼琴曲由趙胤胤演奏,《卡門》的小提琴曲由柴亮演奏。至於藝術上的感受,是因人而異的。我個人的感覺是音樂用得剛剛好、很合適。我們回避了蘇州評彈以及那個時代的上海老歌,因為這兩種手法以前都用過了,而且那個年代西洋音樂已經出現。我們用英文歌是希望帶給觀眾一種跳出去的全新的感受,至少在美學上顯得不那麼拘謹。片中的兩首英文曲子,第一首《帶我回家》用了兩次,分別是陸先生兒子被殺以及日本人兒子被殺的戲。我的初衷是體現宗教感和立體性,有對戰爭的反思。第二首是插曲《帶我去上海》,表達了小六對自由的嚮往。  ●構圖為何對稱?  問:片中有大量對著人物的特寫鏡頭,構圖也遵循嚴謹的對稱,這是出於什麼考慮?有觀眾感覺像在看《布達佩斯大飯店》。  程耳:我一直偏愛對稱,無論是敘事還是構圖,都講究對稱,這更多的是一種本能。在拍攝前,我們會盡可能做規劃和準備,除了固定鏡頭和俯拍鏡頭,我們基本沒有用移動鏡頭。我們希望讓觀眾有種“凝視”的感覺,呈現出一種端莊、雅致的氛圍。  ●鏡頭致敬經典?  問:不少影迷在片中看到了昆汀的暴力美學,看到了《教父》、《美國往事》、《花樣年華》等多部經典作品的影子,這是有意為之嗎?  程耳:影片並沒有致敬《教父》的意思。但在上學時,《教父》對我來説是非常重要的電影,我吸收了他們的營養。我個人非常喜歡昆汀。不光是暴力美學,昆汀給我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指引。陸先生和小五(鐘欣潼飾)吳小姐(袁泉飾)童子雞(杜江飾)和妓女(霍思燕飾)
    2016-12-21 10:06:22羅曼蒂克消亡史
  • 萬千男人都想要撲倒的角色 非她莫屬
      整部[羅曼蒂克消亡史],章子怡飾演的小六是第一個以正面示人的角色。  ▼  半倚車窗,注視沿途夜色  神色漠然,隱隱有  “習習谷風維風及雨”的風雷之聲  再次出現,故事已經折回到1934年。這一年,春節是2月14日,無閏月,無春年。舞蹈教室裏,一男一女舞蹈。音樂淙淙,慾望橫陳。  再後來,這個風波劫難的女子,向曾經震爍上海灘的陸先生鞠了一躬。時間渙散,羅曼蒂克消亡。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從錦衣華服到椎髻布衣,小六,是羅曼蒂克的魂魄,也是羅曼蒂克的消亡。  電影開篇前兩個鏡頭,第一個是渡部換衣,第二個便是半倚車窗,神色寥落的小六。以王先生為中心的家族裏,她第一個離開上海,又在離場的途中,率先“出場”。這是一個被寄予了太多符號的角色。  小六是消亡史上的一條重要線索,從風情萬種的交際花,到不見天日的階下囚,生死語境,輪番交替。她是因果,是宿命,也是開始和結束。  她的人生軌跡,其實早在1934年的當口,就由她自己説出了。  那一齣[花好月圓]裏,小六問導演自己的角色是怎麼死的,結果導演也不知道,還説或許到最後,她又活了。  小六講述這段經歷,是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這次聚餐幾乎成為章子怡的獨角戲。言語間時而帶著“你猜怎麼著”的問答,時而神情疏落。這個對命運時時懸墜的女子,在家族的聚餐上,在為自己爭取,也給其他人表現。  而綜合小六的遭遇來看,她在飯桌上講述的那一段經歷,恰是其以後的鋪陳——王先生放了她一馬,以為萬事大吉;又被渡部囚禁,做好殞命的準備;可後來又死裏逃生。或許這一輩子,連她自己都搞不清何時是生,何時又是死。  而她在片中試的那一場“死戲”,則更富玩味,戲中人死亡的前因後果,便等同於時間線索上羅曼蒂克的消亡。  小六的命運,要從她參演[花好月圓]之前説起。  彼時小六還在上海,舞蹈教室裏,她與老師擺弄那些膽大包天的動作。[2046]裏,對著周慕雲拋下那句“算我嫖你”的白玲,同樣目無一切,又魅惑刻骨。  12年過去,舞蹈在這一段落裏的章子怡,不怎麼笑,紅唇微翕,誘惑劑量恰好,令人魂飛魄散。章子怡發現了那個刻在石碑上秘密,她知道這個角色的柔軟需要一點點堅硬去配置。  磨難來臨之前,小六活得花枝招展,厭煩了那些總用千篇一律地用多情為薄情開脫的男人,因此亦不屑于把男人當做自己後半生的賭注。  所以做花癡是最好的鎧甲,可以對任何異性著迷,卻從不將心交予他們。人情場走得多了,也意識到,大家不過是“玩玩”,但“玩玩”,亦不過“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而已。  從小六與趙先生的情事敗露,王先生讓渡部送她出走上海開始。章子怡便拿出了與以往完全迥異的狀態,來演繹接下來的一段劫難風波。  離開繁華而紛亂的十里洋場,小六坐上開往蘇州的汽車。由此,影片開始對戰爭的大量認知,投放在小六的人生軌跡中。  從王先生為小六規劃的離開路線來看,她終將去往的華北地區,正是即將陷入水深火熱的戰爭地域。或許連她自己也意識到,這一去,恐怕不會太平。  所以與在陸先生的車裏不同,離開上海的一路上,小六輕佻、隨性的語氣已然消失。一個磐石般的女子,正從她的偽裝中,慢慢顯出輪廓。  對於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狀態,章子怡給出了不止這兩種的層次,她用不斷變化的坐姿與視線,去詮釋小六內心壓抑的恐慌,越來越明朗的未知和漸漸堅定的信念。重要的是,她始終沒看渡部一眼。  變故是在一輛運兵車駛過後發生的。  變故的始終,沒有臺詞,只能看到渡部的粗野和小六的驚恐。渡部看向小六的那個主觀鏡頭,沒有人會説章子怡不美,從耳朵、下巴、脖子再到嘴唇,那些在男人眼中最性感也最隱秘的部位,亦被章子怡帶出了一種理所當然。這種美是軀體,但並未拘泥于軀體。  雨歇風停,演員章子怡帶著角色小六,呼吸壓抑,輕微地顫抖,但依舊不看向渡部。一輛車,停靠在無際的蘆葦蕩。一個女人和一個時代的故事,從這裡轉了一個彎,走向了它必然走向的結局。  1934年,一個骨子裏流著日本人血液的“上海人”,殘暴、下流與冠冕堂皇,背後又矗立著怎樣一個時代乃至戰爭的隱喻?小六不只是小六,渡部不只是渡部,那輛車也不僅僅是被強暴而風雨飄搖的陸地之舟。  故而,從小六不得不離開上海的那一刻起,她的羅曼蒂克就註定要在所謂的旅途中,消磨殆盡,劫後重生。  翻開章子怡的作品履歷,儘管萬千繁華,各有微妙,但在小六被渡部囚禁的一段中,她的表演亦堪冠艷。因為從那一刻起,你再無法從小六的身上,尋到章子怡以往任何一個角色的影子,她的悲苦、無助甚至最後隱忍而不發的盛怒,都具備了一種獨特的烙印。  囚禁的時間段裏,關於時間和時間裏依稀可辨的線索,是另一場羅曼蒂克的開始與消亡。  一開始,渡部去密室看小六,端著一碗飯。後來,小六被帶到內室,同樣不乏吃飯的鏡頭。重點在於,飯食之外,她必須用身體一點點迎合渡部的慾望。端坐在時間線裏的食色,仍然是一個盛大的隱喻。  食、色兩部分的場面交叉剪輯,輪番登場。高潮那一秒,有淚水順著小六眼角悄然滑落,讓先前所有的情緒,合體成一種頗堪玩味的憤怒。她悲傷于自己從一個嚮往自由、渴望羅曼蒂克的女人,變成這樣一具行屍走肉——明明離開上海前,她還對陸先生説,“我不想成為行屍走肉”。她當然也憤怒,憤怒渡部強行按壓在身上的罪惡。  ▼  “整部[羅曼蒂克的消失史]中,小六曲折的遭遇背後,不僅是時代齒輪下女性命運的悲歌,更影射了一個時代的光榮與衰竭。  如小六與趙先生談論的雅、俗之別。離開上海前,她在自以為的“雅”中做花癡,自得其樂;1945年9月的戰後收容所裏,陸先生見到的小六,已然卸下所有光鮮,她鞠的那一躬裏,儘是對“俗”的致意。  這一躬,章子怡解去繁華,返璞歸真。她是玉嬌龍、是白玲,是小百合,是宮二先生,但她最後是獨一無二的小六。  最後向渡部開出致命一槍的,不是翻手雲雨的陸先生,也不是他身邊狂風駭浪的殺手,而是小六。故事的結尾,這個被日本人毀滅的女人,放下長久的隱忍,親手完成了抗日行為。開槍的時候,藍天白雲,綠樹搖曳。  一個女子所追求的和所得到的,都在這一槍之後,隨風作散。永恒的女性引導我們向上。  也怪不得有人説,小六,只能章子怡來演。  本文原刊載于“看電影雜誌”
    2016-12-21 09:48:21羅曼蒂克消亡史
  • 演員也要拼文筆 杜江"羅曼蒂克消亡"獲讚
      杜江羅曼蒂克消亡史  新浪娛樂訊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發表了題為《羅曼蒂克消亡》的長文,表達了自己對於羅曼蒂克的理解:“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筆獲網友力讚:“厲害了word杜江,沒想到你內心這麼的羅曼蒂克,寫的真好!”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飾演涉世未深卻能“吃著餅殺人”的童子雞,當遇到霍思燕飾演的“內心純良的皮肉少女”後展開了一段羅曼蒂克的故事。戲裏的童子雞是浪漫擔當,戲外的杜江也解讀了自己心中的羅曼蒂克,他在文中寫道:“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並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隨後,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轉發回應道:“好文筆,帶我走吧……我們去坐火車。”兩人戲裏戲外羅曼蒂克的故事也著實令人羨慕。  這篇來自杜江筆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也獲得了網友的力讚:““好電影也有賴於能沉下心的電影人,杜江不僅演得好,寫的也很棒!”“原來你是這麼文藝的杜江!”  原文:  羅曼蒂克消亡  有個畫畫的朋友告訴我,當年他學畫的時候,為了畫一顆桃樹在不同光線、不同時間裏下的樣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樹下去寫生。整整一個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樹下,看著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綻開,盛開,花瓣水潤飽滿,然後漸漸乾枯,看著桃樹在風裏搖曳,在晴天,被滿樹蜜蜂和昆蟲圍繞,在陰天,有一種微微的頹廢。他覺得桃樹的樣子,讓他心靈越來越豐盈。  他也用這樣的方式,用這樣的耐心,去對著一座山、一片海灣寫生。但後來,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畫家,每張畫都能賣出幾十上百萬,他每天都在趕著做作品,再也沒有時間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樹下,或者一個山谷裏了。他忽然發現,畫畫本身,帶給他的那種愉悅,開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間的那個中轉站了。  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圍的朋友,都有許多感情故事,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樣,但最能讓大家覺得興奮,覺得羅曼蒂克的,是一對男女朋友,他們説走就走,説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説要見個面,就去西部種了整整兩年葡萄。至於狂歌醉酒,更是經常發生的事。他們始終是大家的話題中心,所有人談起他們,都由衷感嘆,真是浪漫啊。  現在想起來,他們兩人,多少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成分吧,但羅曼蒂克這件事,就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人,做起來才好看。他們的情感方式,沒法量産,濃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歷史上那些羅曼蒂克的時代和地點,其實都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氣質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種大開大合,大江大海,那種不顧一切,貪歡享樂,紙醉金迷,都是邊緣人格障礙的。  而別的時代,太正了,太像個堂堂正正、不茍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羅曼蒂克的可能。  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歡坐火車,因為,火車像另一個世界,像許多人組成的臨時國度,車開起來,裏面非常之熱鬧,有人滔滔不絕,聊著國家大事;有人捧著本小説,一言不發;有些人圍成一圈,打起牌來;還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對耳機,邊聽歌邊看風景。  火車也充滿戲劇性,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被壓縮在一個狹小的時空裏,有善惡,有溫情,也有衝突。有一次,不遠處的位置上發現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顯然被丟棄了,看熱鬧的圍成一圈,指指點點,後來有一個人把孩子抱過去了,憨憨地笑,説這個孩子我要了。  她也夠慢,慢到可以讓人看到風景和進入風景。一天的時間,從南到北,空間的變換讓我著迷,城市之大,不過倏忽而過,剩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覺醒來,水田變成了旱田,陰雨變成了晴明,貼著瓷磚的三層小樓也變成了院落圍城的一間間平房。  現在,常年在各地拍戲,總是飛來飛去,幾乎再無緣坐以前那種火車了。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變得單調乏味起來,成了A點到B點的位移。我跟老婆説,我們有時間一定要坐火車去莫斯科,去聖彼得堡,花七天時間穿過的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可以在車上看書,聊天,吃牛奶和麵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大雪和針葉林。  老婆説,“你可真夠羅曼蒂克。”  這是一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了。誰還喜歡坐火車呢,要坐也是高鐵。以前一個白天的旅途,現在2-3個小時的就到了。人們要麼盯著手機,或者乾脆戴著眼罩,還把簾子拉下,一點不想為旅途操勞。但我懷念那雜亂無序的蒸汽時代,那雜亂之間,也夾雜著有趣和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是啊,車、馬、郵件換成了飛機、高鐵、微信,人與人也不再有距離感,每天打開朋友圈,可以給地球另一邊的朋友點讚,但其實很長時間沒有面對面好好交流過了。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杜江霍思燕  新浪娛樂訊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發表了題為《羅曼蒂克消亡》的長文,表達了自己對於羅曼蒂克的理解:“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筆獲網友力讚:“厲害了word杜江,沒想到你內心這麼的羅曼蒂克,寫的真好!”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飾演涉世未深卻能“吃著餅殺人”的童子雞,當遇到霍思燕[微博]飾演的“內心純良的皮肉少女”後展開了一段羅曼蒂克的故事。戲裏的童子雞是浪漫擔當,戲外的杜江也解讀了自己心中的羅曼蒂克,他在文中寫道:“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並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隨後,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轉發回應道:“好文筆,帶我走吧……我們去坐火車。”兩人戲裏戲外羅曼蒂克的故事也著實令人羨慕。  這篇來自杜江筆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也獲得了網友的力讚:““好電影也有賴於能沉下心的電影人,杜江不僅演得好,寫的也很棒!”“原來你是這麼文藝的杜江!”  原文:  羅曼蒂克消亡  有個畫畫的朋友告訴我,當年他學畫的時候,為了畫一顆桃樹在不同光線、不同時間裏下的樣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樹下去寫生。整整一個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樹下,看著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綻開,盛開,花瓣水潤飽滿,然後漸漸乾枯,看著桃樹在風裏搖曳,在晴天,被滿樹蜜蜂和昆蟲圍繞,在陰天,有一種微微的頹廢。他覺得桃樹的樣子,讓他心靈越來越豐盈。  他也用這樣的方式,用這樣的耐心,去對著一座山、一片海灣寫生。但後來,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畫家,每張畫都能賣出幾十上百萬,他每天都在趕著做作品,再也沒有時間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樹下,或者一個山谷裏了。他忽然發現,畫畫本身,帶給他的那種愉悅,開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間的那個中轉站了。  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圍的朋友,都有許多感情故事,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樣,但最能讓大家覺得興奮,覺得羅曼蒂克的,是一對男女朋友,他們説走就走,説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説要見個面,就去西部種了整整兩年葡萄。至於狂歌醉酒,更是經常發生的事。他們始終是大家的話題中心,所有人談起他們,都由衷感嘆,真是浪漫啊。  現在想起來,他們兩人,多少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成分吧,但羅曼蒂克這件事,就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人,做起來才好看。他們的情感方式,沒法量産,濃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歷史上那些羅曼蒂克的時代和地點,其實都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氣質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種大開大合,大江大海,那種不顧一切,貪歡享樂,紙醉金迷,都是邊緣人格障礙的。  而別的時代,太正了,太像個堂堂正正、不茍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羅曼蒂克的可能。  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歡坐火車,因為,火車像另一個世界,像許多人組成的臨時國度,車開起來,裏面非常之熱鬧,有人滔滔不絕,聊著國家大事;有人捧著本小説,一言不發;有些人圍成一圈,打起牌來;還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對耳機,邊聽歌邊看風景。  火車也充滿戲劇性,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被壓縮在一個狹小的時空裏,有善惡,有溫情,也有衝突。有一次,不遠處的位置上發現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顯然被丟棄了,看熱鬧的圍成一圈,指指點點,後來有一個人把孩子抱過去了,憨憨地笑,説這個孩子我要了。  她也夠慢,慢到可以讓人看到風景和進入風景。一天的時間,從南到北,空間的變換讓我著迷,城市之大,不過倏忽而過,剩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覺醒來,水田變成了旱田,陰雨變成了晴明,貼著瓷磚的三層小樓也變成了院落圍城的一間間平房。  現在,常年在各地拍戲,總是飛來飛去,幾乎再無緣坐以前那種火車了。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變得單調乏味起來,成了A點到B點的位移。我跟老婆説,我們有時間一定要坐火車去莫斯科,去聖彼得堡,花七天時間穿過的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可以在車上看書,聊天,吃牛奶和麵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大雪和針葉林。  老婆説,“你可真夠羅曼蒂克。”  這是一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了。誰還喜歡坐火車呢,要坐也是高鐵。以前一個白天的旅途,現在2-3個小時的就到了。人們要麼盯著手機,或者乾脆戴著眼罩,還把簾子拉下,一點不想為旅途操勞。但我懷念那雜亂無序的蒸汽時代,那雜亂之間,也夾雜著有趣和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是啊,車、馬、郵件換成了飛機、高鐵、微信,人與人也不再有距離感,每天打開朋友圈,可以給地球另一邊的朋友點讚,但其實很長時間沒有面對面好好交流過了。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杜江霍思燕演繹羅曼蒂克  新浪娛樂訊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發表了題為《羅曼蒂克消亡》的長文,表達了自己對於羅曼蒂克的理解:“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筆獲網友力讚:“厲害了word杜江,沒想到你內心這麼的羅曼蒂克,寫的真好!”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飾演涉世未深卻能“吃著餅殺人”的童子雞,當遇到霍思燕[微博]飾演的“內心純良的皮肉少女”後展開了一段羅曼蒂克的故事。戲裏的童子雞是浪漫擔當,戲外的杜江也解讀了自己心中的羅曼蒂克,他在文中寫道:“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並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隨後,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轉發回應道:“好文筆,帶我走吧……我們去坐火車。”兩人戲裏戲外羅曼蒂克的故事也著實令人羨慕。  這篇來自杜江筆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也獲得了網友的力讚:““好電影也有賴於能沉下心的電影人,杜江不僅演得好,寫的也很棒!”“原來你是這麼文藝的杜江!”  原文:  羅曼蒂克消亡  有個畫畫的朋友告訴我,當年他學畫的時候,為了畫一顆桃樹在不同光線、不同時間裏下的樣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樹下去寫生。整整一個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樹下,看著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綻開,盛開,花瓣水潤飽滿,然後漸漸乾枯,看著桃樹在風裏搖曳,在晴天,被滿樹蜜蜂和昆蟲圍繞,在陰天,有一種微微的頹廢。他覺得桃樹的樣子,讓他心靈越來越豐盈。  他也用這樣的方式,用這樣的耐心,去對著一座山、一片海灣寫生。但後來,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畫家,每張畫都能賣出幾十上百萬,他每天都在趕著做作品,再也沒有時間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樹下,或者一個山谷裏了。他忽然發現,畫畫本身,帶給他的那種愉悅,開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間的那個中轉站了。  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圍的朋友,都有許多感情故事,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樣,但最能讓大家覺得興奮,覺得羅曼蒂克的,是一對男女朋友,他們説走就走,説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説要見個面,就去西部種了整整兩年葡萄。至於狂歌醉酒,更是經常發生的事。他們始終是大家的話題中心,所有人談起他們,都由衷感嘆,真是浪漫啊。  現在想起來,他們兩人,多少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成分吧,但羅曼蒂克這件事,就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人,做起來才好看。他們的情感方式,沒法量産,濃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歷史上那些羅曼蒂克的時代和地點,其實都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氣質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種大開大合,大江大海,那種不顧一切,貪歡享樂,紙醉金迷,都是邊緣人格障礙的。  而別的時代,太正了,太像個堂堂正正、不茍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羅曼蒂克的可能。  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歡坐火車,因為,火車像另一個世界,像許多人組成的臨時國度,車開起來,裏面非常之熱鬧,有人滔滔不絕,聊著國家大事;有人捧著本小説,一言不發;有些人圍成一圈,打起牌來;還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對耳機,邊聽歌邊看風景。  火車也充滿戲劇性,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被壓縮在一個狹小的時空裏,有善惡,有溫情,也有衝突。有一次,不遠處的位置上發現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顯然被丟棄了,看熱鬧的圍成一圈,指指點點,後來有一個人把孩子抱過去了,憨憨地笑,説這個孩子我要了。  她也夠慢,慢到可以讓人看到風景和進入風景。一天的時間,從南到北,空間的變換讓我著迷,城市之大,不過倏忽而過,剩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覺醒來,水田變成了旱田,陰雨變成了晴明,貼著瓷磚的三層小樓也變成了院落圍城的一間間平房。  現在,常年在各地拍戲,總是飛來飛去,幾乎再無緣坐以前那種火車了。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變得單調乏味起來,成了A點到B點的位移。我跟老婆説,我們有時間一定要坐火車去莫斯科,去聖彼得堡,花七天時間穿過的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可以在車上看書,聊天,吃牛奶和麵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大雪和針葉林。  老婆説,“你可真夠羅曼蒂克。”  這是一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了。誰還喜歡坐火車呢,要坐也是高鐵。以前一個白天的旅途,現在2-3個小時的就到了。人們要麼盯著手機,或者乾脆戴著眼罩,還把簾子拉下,一點不想為旅途操勞。但我懷念那雜亂無序的蒸汽時代,那雜亂之間,也夾雜著有趣和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是啊,車、馬、郵件換成了飛機、高鐵、微信,人與人也不再有距離感,每天打開朋友圈,可以給地球另一邊的朋友點讚,但其實很長時間沒有面對面好好交流過了。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杜江飾演童子雞  新浪娛樂訊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發表了題為《羅曼蒂克消亡》的長文,表達了自己對於羅曼蒂克的理解:“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筆獲網友力讚:“厲害了word杜江,沒想到你內心這麼的羅曼蒂克,寫的真好!”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飾演涉世未深卻能“吃著餅殺人”的童子雞,當遇到霍思燕[微博]飾演的“內心純良的皮肉少女”後展開了一段羅曼蒂克的故事。戲裏的童子雞是浪漫擔當,戲外的杜江也解讀了自己心中的羅曼蒂克,他在文中寫道:“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並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隨後,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轉發回應道:“好文筆,帶我走吧……我們去坐火車。”兩人戲裏戲外羅曼蒂克的故事也著實令人羨慕。  這篇來自杜江筆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也獲得了網友的力讚:““好電影也有賴於能沉下心的電影人,杜江不僅演得好,寫的也很棒!”“原來你是這麼文藝的杜江!”  原文:  羅曼蒂克消亡  有個畫畫的朋友告訴我,當年他學畫的時候,為了畫一顆桃樹在不同光線、不同時間裏下的樣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樹下去寫生。整整一個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樹下,看著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綻開,盛開,花瓣水潤飽滿,然後漸漸乾枯,看著桃樹在風裏搖曳,在晴天,被滿樹蜜蜂和昆蟲圍繞,在陰天,有一種微微的頹廢。他覺得桃樹的樣子,讓他心靈越來越豐盈。  他也用這樣的方式,用這樣的耐心,去對著一座山、一片海灣寫生。但後來,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畫家,每張畫都能賣出幾十上百萬,他每天都在趕著做作品,再也沒有時間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樹下,或者一個山谷裏了。他忽然發現,畫畫本身,帶給他的那種愉悅,開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間的那個中轉站了。  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圍的朋友,都有許多感情故事,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樣,但最能讓大家覺得興奮,覺得羅曼蒂克的,是一對男女朋友,他們説走就走,説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説要見個面,就去西部種了整整兩年葡萄。至於狂歌醉酒,更是經常發生的事。他們始終是大家的話題中心,所有人談起他們,都由衷感嘆,真是浪漫啊。  現在想起來,他們兩人,多少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成分吧,但羅曼蒂克這件事,就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人,做起來才好看。他們的情感方式,沒法量産,濃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歷史上那些羅曼蒂克的時代和地點,其實都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氣質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種大開大合,大江大海,那種不顧一切,貪歡享樂,紙醉金迷,都是邊緣人格障礙的。  而別的時代,太正了,太像個堂堂正正、不茍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羅曼蒂克的可能。  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歡坐火車,因為,火車像另一個世界,像許多人組成的臨時國度,車開起來,裏面非常之熱鬧,有人滔滔不絕,聊著國家大事;有人捧著本小説,一言不發;有些人圍成一圈,打起牌來;還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對耳機,邊聽歌邊看風景。  火車也充滿戲劇性,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被壓縮在一個狹小的時空裏,有善惡,有溫情,也有衝突。有一次,不遠處的位置上發現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顯然被丟棄了,看熱鬧的圍成一圈,指指點點,後來有一個人把孩子抱過去了,憨憨地笑,説這個孩子我要了。  她也夠慢,慢到可以讓人看到風景和進入風景。一天的時間,從南到北,空間的變換讓我著迷,城市之大,不過倏忽而過,剩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覺醒來,水田變成了旱田,陰雨變成了晴明,貼著瓷磚的三層小樓也變成了院落圍城的一間間平房。  現在,常年在各地拍戲,總是飛來飛去,幾乎再無緣坐以前那種火車了。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變得單調乏味起來,成了A點到B點的位移。我跟老婆説,我們有時間一定要坐火車去莫斯科,去聖彼得堡,花七天時間穿過的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可以在車上看書,聊天,吃牛奶和麵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大雪和針葉林。  老婆説,“你可真夠羅曼蒂克。”  這是一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了。誰還喜歡坐火車呢,要坐也是高鐵。以前一個白天的旅途,現在2-3個小時的就到了。人們要麼盯著手機,或者乾脆戴著眼罩,還把簾子拉下,一點不想為旅途操勞。但我懷念那雜亂無序的蒸汽時代,那雜亂之間,也夾雜著有趣和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是啊,車、馬、郵件換成了飛機、高鐵、微信,人與人也不再有距離感,每天打開朋友圈,可以給地球另一邊的朋友點讚,但其實很長時間沒有面對面好好交流過了。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主演杜江  新浪娛樂訊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發表了題為《羅曼蒂克消亡》的長文,表達了自己對於羅曼蒂克的理解:“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筆獲網友力讚:“厲害了word杜江,沒想到你內心這麼的羅曼蒂克,寫的真好!”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飾演涉世未深卻能“吃著餅殺人”的童子雞,當遇到霍思燕[微博]飾演的“內心純良的皮肉少女”後展開了一段羅曼蒂克的故事。戲裏的童子雞是浪漫擔當,戲外的杜江也解讀了自己心中的羅曼蒂克,他在文中寫道:“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並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隨後,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轉發回應道:“好文筆,帶我走吧……我們去坐火車。”兩人戲裏戲外羅曼蒂克的故事也著實令人羨慕。  這篇來自杜江筆下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也獲得了網友的力讚:““好電影也有賴於能沉下心的電影人,杜江不僅演得好,寫的也很棒!”“原來你是這麼文藝的杜江!”  原文:  羅曼蒂克消亡  有個畫畫的朋友告訴我,當年他學畫的時候,為了畫一顆桃樹在不同光線、不同時間裏下的樣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樹下去寫生。整整一個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樹下,看著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綻開,盛開,花瓣水潤飽滿,然後漸漸乾枯,看著桃樹在風裏搖曳,在晴天,被滿樹蜜蜂和昆蟲圍繞,在陰天,有一種微微的頹廢。他覺得桃樹的樣子,讓他心靈越來越豐盈。  他也用這樣的方式,用這樣的耐心,去對著一座山、一片海灣寫生。但後來,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畫家,每張畫都能賣出幾十上百萬,他每天都在趕著做作品,再也沒有時間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樹下,或者一個山谷裏了。他忽然發現,畫畫本身,帶給他的那種愉悅,開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間的那個中轉站了。  當羅曼蒂克可以量産,羅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圍的朋友,都有許多感情故事,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樣,但最能讓大家覺得興奮,覺得羅曼蒂克的,是一對男女朋友,他們説走就走,説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説要見個面,就去西部種了整整兩年葡萄。至於狂歌醉酒,更是經常發生的事。他們始終是大家的話題中心,所有人談起他們,都由衷感嘆,真是浪漫啊。  現在想起來,他們兩人,多少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成分吧,但羅曼蒂克這件事,就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的人,做起來才好看。他們的情感方式,沒法量産,濃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歷史上那些羅曼蒂克的時代和地點,其實都是有點邊緣人格障礙氣質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種大開大合,大江大海,那種不顧一切,貪歡享樂,紙醉金迷,都是邊緣人格障礙的。  而別的時代,太正了,太像個堂堂正正、不茍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羅曼蒂克的可能。  羅曼蒂克,不光要濃烈,要獨樹一幟,還有賴於時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歡坐火車,因為,火車像另一個世界,像許多人組成的臨時國度,車開起來,裏面非常之熱鬧,有人滔滔不絕,聊著國家大事;有人捧著本小説,一言不發;有些人圍成一圈,打起牌來;還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對耳機,邊聽歌邊看風景。  火車也充滿戲劇性,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人被壓縮在一個狹小的時空裏,有善惡,有溫情,也有衝突。有一次,不遠處的位置上發現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顯然被丟棄了,看熱鬧的圍成一圈,指指點點,後來有一個人把孩子抱過去了,憨憨地笑,説這個孩子我要了。  她也夠慢,慢到可以讓人看到風景和進入風景。一天的時間,從南到北,空間的變換讓我著迷,城市之大,不過倏忽而過,剩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覺醒來,水田變成了旱田,陰雨變成了晴明,貼著瓷磚的三層小樓也變成了院落圍城的一間間平房。  現在,常年在各地拍戲,總是飛來飛去,幾乎再無緣坐以前那種火車了。雖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變得單調乏味起來,成了A點到B點的位移。我跟老婆説,我們有時間一定要坐火車去莫斯科,去聖彼得堡,花七天時間穿過的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可以在車上看書,聊天,吃牛奶和麵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大雪和針葉林。  老婆説,“你可真夠羅曼蒂克。”  這是一個追求效率的時代了。誰還喜歡坐火車呢,要坐也是高鐵。以前一個白天的旅途,現在2-3個小時的就到了。人們要麼盯著手機,或者乾脆戴著眼罩,還把簾子拉下,一點不想為旅途操勞。但我懷念那雜亂無序的蒸汽時代,那雜亂之間,也夾雜著有趣和溫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是啊,車、馬、郵件換成了飛機、高鐵、微信,人與人也不再有距離感,每天打開朋友圈,可以給地球另一邊的朋友點讚,但其實很長時間沒有面對面好好交流過了。現代化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剝奪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去觀察,去聆聽,用手指觸摸,用腳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2016-12-19 17:35:10羅曼蒂克消亡史
  • 直言“越來越不愛説話” 葛優:我現在只演配角
      葛優  新片《羅曼蒂克消亡史》正在熱映中。昨日,該片導演程耳攜主演葛優、杜淳、霍思燕、鐘欣潼、呂行等到廣州出席“千人見面會”。接受採訪時,主創們表示,沒有刻意把影片和歷史聯繫在一起,一切都在於觀眾的理解。一直比較低調的葛優則坦言,自己越來越不愛説話,電影交給觀眾評價就是了。對於未來的計劃,他説,自己只能演配角了。(記者曾俊 圖:王維宣)  關於影片和歷史:沒有刻意綁在一起  該片上映以來,因為其鮮明的風格引起熱議。觀眾看來,該片留下了許多可以解讀的空間,比如王媽與車夫之間的關係。有觀眾質疑稱,電影為什麼後面會放了另一個小孩,導演解釋説:“這是我們對戰爭的反思,之前有人質疑為什麼要殺小孩,其實那個小孩已19歲,是少年了,他們的相互殺戮就是戰爭的荒謬之處,我非常謝謝大家提議要把他們都幹掉,但因為另外一個小孩還沒有18歲,而我主張不要在電影裏殺小孩。”  此外,有人好奇,為什麼要用小張的故事來開場?導演程耳解釋説:“我們要力圖呈現舊上海的眾生相,小張的生活很有人生況味的感覺,儘管活得很悲,但依然有道德標準,是樂於助人、舍生取義的,始終都有一種宿命感。”  不少人會把影片和歷史聯想在一起,認為葛優扮演的陸先生就是歷史上的杜月笙。葛優説,自己的確參考過他的資料,但沒有刻意把兩者綁在一起,“我就想把他定位為有錢有勢的人,觀眾理解成什麼都隨便了”。導演則説,其實片子虛構的成分更多,“但你對歷史感興趣,或者有歷史知識,你把電影和歷史聯繫在一起都可以,如果你不了解歷史,單獨去看電影,也能看懂”。  在影迷心中,程耳導演的作品數量很少,但其冷酷的風格使得他擁有一大批粉絲,而他的作品經常有許多留白,新片也是如此。對於這個做法,他説:“我們刪減的鏡頭不多,觀眾覺得意猶未盡就是對的了,因為我們還準備拍續集。”  關於章子怡的表演:“我只能説好”  被問及怎樣評價葛優的表演,導演説:“葛優不是隨便可以評價的,這次他把演技和個人的魅力結合到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有許多朋友跟我説,他在最後摘下帽子的時候,許多觀眾都掉淚了,那是為他的魅力而掉淚。”  談及首次扮演黑幫大佬的過程,葛優表示,拍攝之前會和導演商量著怎麼演,最後的成果完全是導演指揮得當。對於片中與章子怡有比較朦朧的情感關係,葛優調侃説:“自己內心是有事的,但具體如何要看每個人的理解。”導演則補充説:“心裏有事是最羅曼蒂克的。”  另外,電影中有大量吃飯的戲份,葛優大讚“粥和包子的味道都是挺好的”,“但是大家都説你只喝粥不吃菜,因為吃菜會嘎吱嘎吱響,會影響説臺詞”。  葛優和章子怡以前在電影《夜宴》中合作過,是爾虞我詐的關係,這次的關係屬於曖昧型。葛優説這兩種表演都很過癮。談到章子怡的表演,葛優笑言:“那只能説好,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呢!”  説到拍攝這部影片的感受,葛優坦言:“作為演員,我不太愛説話,一打板就開機了。開機前説我想演成什麼樣,後來卻不是那樣,那是欺騙觀眾。現在上映以後,我的任務完成了,就交給觀眾看吧,我再多説話就是多餘的了。”  如今,葛優拍戲的節奏很慢,被公認為“葛大爺”的他選擇劇本有什麼標準呢?對此,他表示:“可能就只能演配角了,主角不演了。”  關於拍攝幕後:説上海話是一大考驗  這部影片有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演員基本上都説上海話。  杜淳透露,全是演員自己説的,因為每個人都會配備專門的上海話老師,有的甚至兩三個月前就已經在準備學習了,“這是我在演戲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其實拿槍的戲一點兒都不難,我在大學四年都經過專門的訓練”。  霍思燕和杜江此次是夫妻檔出演,霍思燕救了杜江那一場戲頗受觀眾好評。  對此,霍思燕表示:“我救了他,在那個戰亂年代是很危險的,因為這就意味著我壞了行規,沒有飯吃了,但我覺得這是浪漫的,羅曼蒂克其實並沒有消亡。”導演對此補充説,主要是不想讓影片過於殘忍,“我們把這一點希望和光放在影片中最小的人物身上,希望觀眾注意到”。  影片裏,鐘欣潼(阿嬌)演繹的角色小五充滿豐富的情義感,耐人尋味,她説那種犧牲是值得的,“在那個時代,她覺得沒有什麼比愛更珍貴”。
    2016-12-19 13:42:32羅曼蒂克消亡史
羅曼蒂克消亡史

《羅曼蒂克消亡史》是華誼兄弟出品,由程耳執導,葛優、章子怡、淺野忠信、杜淳、鐘欣潼等主演的一部懸疑諜戰電影,于2016年12月16日在中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