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温暖人心的“小慢车”

    作者:本报记者 刘 勇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2日 10版)

    乘客上车 本报记者 刘宇航

    列车乘务员在和乘客热情交谈 本报记者 刘宇航

    “小慢车”行驶在辽宁西北山区的崇山峻岭间 本报记者 刘宇航

    从集市赶集回来的乘客 本报记者 刘宇航

        12月中旬,东北的寒风凛冽逼人。站台上的人们看到远处炯炯发光的火车头灯,心里腾起暖意,“小慢车”来了。没有客运员,更没有站室,几块大石板排列的简易站台、一块水泥站牌和每天如约而至的绿皮火车,鸽子洞乘降所成为当地群众与外界交通最便宜的通道。

        车门打开,列车员从悬梯一跃而下,回身就张开双臂接住下车的旅客。还来不及道别,他们又忙着搀扶推举等车的旅客攀上车厢。“都是老熟人,虽然不少都叫不出名字,但他们常年都坐咱们这趟火车,上车就像老朋友见面。”4256次列车供水员王会臣边给茶炉添煤边笑呵呵地讲老乘客,像是在介绍家里人。

        “小慢车”行走在山间大地上,铁路人行走在车厢里。56岁的王会臣负责全列车厢的开水供应已9年多。劈柴、生火、填煤、补水,水烧开了,他就将送水壶灌满,逐个向车厢保温桶送水,每天凌晨5点开始,全天行程10余公里。炎热的夏日最辛苦,接出茶炉里滚烫的开水,水蒸气一下填满整个操作间,汗水与热气挂在脸上,浸透衣衫。“旅客坐咱车不容易,没有餐车,也要喝上口热水,吃上一口热乎的方便面。”多少年来,王会臣总是把旅客需要挂在心头。

        4255/4256次列车往返于锦州至叶柏寿之间,从1975年9月1日开行,到现在已44年,是唯一一趟穿行在辽宁西北山区魏塔线崇山峻岭间的旅客列车,沿途共停靠36个车站,其中包括乘降所12个,全程367公里,运行时间9小时28分,被山区百姓亲切称为“山村小客车”“小慢车”。在“小慢车”上,不仅感受到温暖,走进车厢恬静的气息立刻扑面而来。车不疾驰,人也安然,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车轮伴着铁轨轻轻摩擦,清楚地看着缓缓而过的村庄悄悄消失在身后,仿佛它们才是过客。“虽然只有短暂的相处,但旅客之间都没有陌生感。”锦州客运段客运九队的车队长安丽红在这条“小慢车”线路上服务了23年。“‘小慢车’的‘年龄’比我的工龄多近一倍。”安丽红说。

        春夏“小慢车”穿过翠绿丘陵,秋冬“小慢车”徜徉在金黄色的山野间,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虽然高铁时代风驰电掣,但不能缺少拉着村民走出大山的“小慢车”。从1995年开始,“小慢车”票价一直没有进行过调整,最低的儿童票仅1元,全程票价仅为26.5元。只有长途汽车一半票价的“小慢车”,成为很多低收入群众中远途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列车经过的辽西北山区,沿途经停的36个车站、40余个乡镇和村屯,基本上都是贫困地区。“小慢车”承载着当地百姓走出大山的希望,也载着他们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目前,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共开行沈阳至长甸、锦州至叶柏寿、吉林至山河屯、通化至集安、本溪至田师府等12.5对公益性“慢火车”。锦州客运段负责人介绍,即便亏损,“小慢车”也不会停,今后还要持续加大投入改善站车服务设备设施,竭尽全力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人民群众的出行做好服务。

        (本报记者 刘 勇)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