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所读所看所唱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18日

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

40年间,文学始终与时代同行,成为时代大潮中人们精神上的慰藉和陪伴; 40年间,电影由胶片而数字,由庙堂而民间,由国营而私制;40年间,中国当代音乐领域涌现出大量经典歌曲,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充沛的养分;

回望40年,不仅是回望社会的发展、生活的转折,更是探问我们精神世界的流变过程。我们邀请了三位学者,从专业的视角出发,同时亦带有个人独特的感性认知,选择出他们心目中40年里的小说、电影和歌曲的代表作。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维。重新回顾1978年至2018年的历史进程,重新感受40年里的心灵变迁。

文学同行

杨利景

在40年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选出40部,每年一部,既是记录文学的成长和变迁,也是折射时代以及时代大潮之下人们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变迁,想法很好,操作起来颇具难度。最终呈现出来的这份清单,既不是完全出于艺术性的考量,也不是完全以声名显赫为唯一标准,它的标准是很杂糅的,如果非要加个注解,只能说,这是遴选者一个人的文学记忆。仅此而已。

1978年 《伤痕》 作者卢新华

这篇出自于大学生之手的小说,意义是非凡的,开启了伤痕文学思潮。

1979年 《乔厂长上任记》 作者蒋子龙

改革家乔光朴坚毅的英雄形象,应和了变革时代人们渴望雷厉风行“英雄”的社会心理,是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

1980年 《受戒》 作者汪曾祺

汪曾祺的这篇小说,让人们重拾久违的人性之美。

1981年 《沉重的翅膀》 作者张洁

该作品更大的收获可能是对改革大潮之下的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

1982年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作者梁晓声

饱含悲壮色彩的英雄主义青春颂歌,成为作品的内在魅力。

1983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作者史铁生

以抒情散文笔法,描绘了陕北黄土高原的独特风貌和陕北人民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感情深厚,娓娓道来,回味无穷。

1984年 《神鞭》 作者冯骥才

作品揭示出,改革开放需要抛弃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形式,吸取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开拓创新,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应如何发展、如何生长等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1985年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作者张贤亮

对两性关系以及灵与肉的大胆开拓和深入思考。

1986年 《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1987年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作者余华

表达了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

1988年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

1989年 《妻妾成群》 作者苏童

惊人之处是对旧式生活的精细刻画。

1990年 《敌人》 作者格非

讲述的是一个人面对外界的具体困难时,把命运归结到宿命和谶语上,所有的恐怖都来源于心理,最大的敌人正是自己。

1991年 《一地鸡毛》 作者刘震云

“一地鸡毛”的琐碎小事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带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

1992年 《活着》 作者余华

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悲剧。

1993年 《废都》 作者贾平凹

一部争议非常大的作品,一经推出就引起强烈关注。

1994年 《雍正皇帝》 作者二月河

作品引起巨大轰动,在心理层面撬动了民众对历史题材的巨大热情,历史题材热成为上世纪90年代的文化现象。

1995年 《长恨歌》 作者王安忆

主人公王琦瑶被上海所塑造、所接纳,走着上海女性走过的或期望走过的路,在这漫长的路上,她领略并保存着这座城市的精华。

1996年 《哺乳期的女人》 作者毕飞宇

一个简单的故事架构,承载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和深刻。

1997年 《草房子》 作者曹文轩

虽被归为儿童文学之列,但不仅仅适合儿童阅读,它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而这一切,成年人同样需要。

1998年 《第一次亲密接触》 作者蔡智恒

一个网名为痞子蔡的水利工程博士一口气在BBS上完成了长达34集的连载小说,追逐者众多,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网络文学。

1999年 《羊的门》 作者李佩甫

洞透了这块古老大地的精神内核,具有极强的现实冲击力。

2000年 《三重门》 作者韩寒

现象级作品,以离经叛道的方式向传统教育及文坛发起挑战。就此,80后作家横空出世。

2001年 《玉米》 作者毕飞宇

毕飞宇是写女性的圣手,其细腻温婉比女作家还女作家,虽然他是男作家。

2002年 《张居正》 作者熊召政

通过对张居正在艰难曲折中一步步走向事业顶峰,又一步步走向失败深渊的一波三折的叙述,激发了人们对中国文化命运的深沉思考。

2003年 《幻城》 作者郭敬明

80后作家对文学的理解、处理文学的方式,与传统作家有巨大差别,为文学呈现了另外一种可能。

2004年 《狼图腾》 作者姜戎

热销书,正版发行近500万册。以颠覆传统的全新形象冲击我们的视野。

2005年 《秦腔》 作者贾平凹

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倾注了对故乡的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2006年 《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品格。

2007年 《驻京办主任》 作者王晓方

以驻京办这样一个特殊机构展示了各类官员形形色色的工作和生活形象。

2008年 《推拿》 作者毕飞宇

这是一部关于“尊严”的小说。

2009年 《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刘震云

实际上是在讲“孤独”的历史,这种孤独感与随之而来的对语言的渴望,成为每一个人最隐秘的精神状态。

2010年 《中国在梁庄》 作者梁鸿

通过此书,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慢慢浮出历史的地表,让我们看到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变迁史。

2011年 《陆犯识焉》 作者严歌苓

演绎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以及知识分子在特殊人生遭际中的精神抗争、蜕变、坚持。

2012年 《生命册》 作者李佩甫

堪称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

2013年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作者方方

“蚁族”艰辛奋斗却终究逃脱不了悲剧命运的故事。出版后引发巨大关注。

2014年 《耶路撒冷》 作者徐则臣

小说名字很“异域”,故事很本土,讲述的是一代人的生命和精神历程。

2015年 《群山之巅》 作者迟子建

发掘民间小人物的人性之光,捕捉乡村传统文化的最后一缕光芒。

2016年 《望春风》 作者格非

以乡村故事为切入点,刻写村庄由简朴内敛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

2017年 《金谷银山》 作者关仁山

砥砺奋进的创业故事,被称为当代中国农民的新《创业史》。

2018年 《山本》 作者贾平凹

小说在亦庄亦谐中讲述了大的时代风云下,个人命运的不能自主。而风暴间歇,女人对美的追求,动物生灵对吉凶祸福的先知和警示,又启人深思。

光影辗转

马 琳

从1978年至今,光影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然而,电影终究还是艺术,其间闪耀的时代的、文化的、精神与心灵的印记,仍旧最为动人。40年40部是艰难的选择,标准不一,视角不同,可能基于艺术创新,可能源于社会话题,可能仅凭类型突破……总之这是一次电影的巡礼,更是一次历史的回眸。

1978年 《大河奔流(上下集)》

突破了以往革命历史题材的固有模式,战斗、革命与生活有了暖暖的衔接。

1979年 《小花》

上映后,中国人仿佛一夜之间被这部电影唤醒了人性。

1980年 《庐山恋》

在爱情题材被长久视为禁区的年代里,《庐山恋》的出现,翩若惊鸿,男女主人公的峰顶一吻,在当时可谓惊心动魄。

1981年 《天云山传奇》

对历史反思的深刻,对人物情怀的赞许,对人间大爱的歌咏,至今看来仍旧令人动容。

1982年 《少林寺》

人们看到了久违的侠义光辉,看到了个体生命的价值,看到了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升华。

1983年 《城南旧事》

以新颖的独创性,用诗和散文化的电影语言表达了无边的乡愁。在艺术性的开掘方面成就巨大,无数观众为其着迷。

1984年 《一个和八个》

中国电影第五代崛起的重要标志。

1985年 《黄土地》

对于大地和自然的敬畏与礼赞,由此产生的历史感喟,是叹息也是哲思。电影的艺术表达别开生面,第五代由此高歌猛进。

1986年 《野山》

显出不俗的经典品质。贾平凹原作的深邃在影片中被生动呈现。

1987年 《芙蓉镇》

男女主角在艰难时代的负重前行,是对真理的热切追求,更体现了对生活的纯真热爱。表现了对一个时代的反思与纪念。

1988年 《红高粱》

捧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首次令中国电影获得国际声誉。在这部影片中,属于人类的蓬勃的生命力被予以野蛮生长,而“中国红”的色彩张扬尤其令影片显出独特的写意风格。

1989年 《开国大典》

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节点上,《开国大典》意义非常。

1990年 《本命年》

尽管这一年有《菊豆》,仍然强烈推荐被称为中国的《出租车司机》的《本命年》。影片颇具黑色电影意味。

1991年 《双旗镇刀客》

西部片的景观设置,爱情片的执着深情杂糅其中。刀起刀落间对快意恩仇的写意表达,使得这部被冠以武侠片的优秀电影显出别样撼人的力量。

1992年 《秋菊打官司》

生动的乡土中国,被忠实地、真诚地表现。

1993年 《霸王别姬》

至今为止中国电影金棕榈大奖的唯一得主。

1994年 《背对背,脸对脸》

全片充满了辛辣讽刺的意味,难得的现实主义佳作。

1995年 《阳光灿烂的日子》

电影至今令人动容的是,一群青春少年在一个特殊年代里挥洒了爱欲与叛逆,他们迷惘和认真得可爱。

1996年 《变脸》

影片当然意在表现变脸王与徒弟狗娃间的师徒情义,但其间戏文与现实交错的人生境遇才最为动人。

1997年 《甲方乙方》

影片的创意别具一格。格调却是温暖的。

1998年 《不见不散》

葛优、徐帆将两个异国寻梦的男女恋情演绎得精彩迭出。

1999年 《我的父亲母亲》

情节单纯,色调干净,用彩色表现往事,用黑白再现当下,形式是有意味的。

2000年 《站台》

看罢是一声叹息,而导演却是节制的。

2001年 《生死抉择》

影片所引发的热议呼应了人们对腐败的憎恶和对正义的呼唤。

2002年 《英雄》

《英雄》上映后广被诟病,但不管怎样,它的上映是标志着中国武侠商业大片由此起航,成为对抗好莱坞的有力类型。

2003年《手机》

《手机》带有黑色预言性质,《手机》令人们思考身处当代的文化宿命。

2004年 《可可西里》

意在表现人在面临生命绝境时的种种选择,观众不时被片中的震撼镜头所感动。

2005年 《独自等待》

青春、爱情、都市、喜剧,类型的杂糅并没有令这部电影不伦不类,成就的是圆融流畅的品格,不落俗套的高明喜剧,却又带着些许忧伤。

2006年 《疯狂的石头》

“盖·里奇”风格,也许吧,但更是本土的!

2007年 《太阳照常升起》

用4个独立又彼此关联的故事串起了时代的线索,以充满象征意味的影像表达了爱与背叛,禁锢与苏醒等主题。

2008年 《李米的猜想》

貌似讲述一个关于犯罪的故事,其实表达的却是人性与情感。

2009年 《风声》

首先是好看。归类于谍战悬疑的类型,内里却是妥妥的主旋律。

2010年 《让子弹飞》

喜剧、动作、西部,融合的类型里包裹着姜文式的一贯思考,关于公平与正义,关于爱与失去。

2011年 《失恋33天》

从生活中长出的恋爱故事,是喜剧的忧伤。

2012年 《人在囧途之泰囧》

电影有许多功能,娱乐是其中一种,仅凭这一点,“泰囧”获得了巨大成功。

2013年 《北京遇上西雅图》

影片不抖机灵、不耍贫嘴,老套的爱情故事因为精巧的情境、动人的细节,打动了观众,偷偷擦去泪水的观众笑着离开了影院。

2014年 《白日焰火》

一次类型片的尝试,但其实它远远超越了悬疑犯罪片的类型设计。

2015年 《七月与安生》

佳片云集的2015年,《七月与安生》在其中不起眼地耀眼。

2016年 《驴得水》

在故事经营和类型突破方面尤其令人称道。全片遍布笑料又荒诞不经,而笑料背后的惨烈和绝望却令人心生寒意。

2017年 《战狼2》

《战狼2》是一部在特殊世界格局下激情表达爱国主义的电影。

2018年 《我不是药神》

该片的突出不在于艺术的创新,不在于主题的深刻,好评来自于影片对社会话题的敏感触及和温暖关怀。

歌声回旋

崔 健

1978年至2018年,这40年间,出现了一批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至今经久不衰。除了港台风、时代曲、民谣之外,大陆原创音乐也逐渐成为流行的主体。

借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一一梳理流行音乐,唤醒那个年代的歌曲,唤醒耳边萦绕的旋律。

1978年 《乡间的小路》

台湾制作人制作的一首民谣歌曲,收录在1978年《民谣风》唱片第一辑中。朴素自然的演唱风格受到大众欢迎。

1979年 《我爱你,中国》

《海外赤子》的主题曲,开始部分高音区的旋律如百灵般歌唱,表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象。

1980年 《乡恋》

电视片《三峡传说》插曲,虽创作于1979年,但在1980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播放后广泛流行。

1981年 《祖国,慈祥的母亲》

诗一般的歌词,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感激之情和无限忠诚。中低音的旋律,让歌曲更加厚重,唱出了对祖国最真挚的爱。

1982年 《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首歌曲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享誉大江南北,流传甚广。

1983年 《长江之歌》

作为《话说长江》的片头曲,旋律亲切上口,很快便流传开来。

1984年 《难忘今宵》

1984年春晚舞台上首次演唱,至今仍是春晚的压轴歌曲,优美的旋律,加上李谷一动情的演唱,成为经久不衰的名作,

1985年 《我和我的祖国》

由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的乐思发展而来的。

1986年 《一无所有》

撕开了当时中国流行音乐界固有的思维模式,崔健嘶吼的嗓音,口语化的歌词,让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他以及这首歌曲街知巷闻。

1987年 《我热恋的故乡》

这是一首以“西北风”为主线的歌曲,开辟了“西北风”歌曲风格时代,激起了对西北梦的追寻。

1988年 《黄土高坡》

1988年是“西北风”最鼎盛的一年,这首歌曲堪称经典之作。

1989年 《弯弯的月亮》

这首歌表达出浓郁的思乡之情,描绘了作者心中的激荡之情。

1990年 《亚洲雄风》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主题曲,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激昂高亢的旋律,表达出炎黄子孙与亚洲各国的深情厚谊。

1991年 《好人一生平安》

电视剧《渴望》主题曲,家喻户晓,歌手李娜也凭借这首歌一举成名。

1992年 《我的1997》

迎接香港回归之作,是民谣歌曲最鼎盛时期的代表。

1993年 《涛声依旧》

陈小奇借用《枫桥夜泊》的古典意境,诗意与旋律的融合,在流行歌曲中独树一帜。

1994年 《青藏高原》

电视剧《天路》的主题曲,歌曲气势磅礴,横跨3个八度,唱出了青藏高原壮美秀丽的景象。

1995年 《同桌的你》

这首歌可以说是80后的集体回忆。

1996年 《健康歌》

一首儿歌式的流行歌曲,受到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的喜爱。

1997年 《公元1997》

为香港回归创作的一首作品,由香港、内地歌星共同演唱,表达出了香港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心情。

1998年 《相约98》

在1998年的春晚舞台唱出后,迅速走红。1998年是改革开放20周年,这首歌的歌词反映出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1999年 《七子之歌》

根据闻一多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七子之歌-澳门》谱曲创作的,是1999年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2000年 《二十年后再相会》

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延续篇,描述了20年后再相会的场景。

2001年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这首歌原在网络传播,具有故事性和娱乐性,传唱度极高。

2002年 《痴心绝对》

以单恋为主线的情歌,表达出当代年轻人感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2003年 《遇见》

电影《向左走,向右走》主题曲,旋律清新。

2004年 《2002年的第一场雪》

刀郎作为音乐人,有很多争议,但是其作品的流传度很广泛。

2005年 《我爱你中国》

汪峰的这首歌与《我爱你,中国》同名,以流行音乐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

2006年 《千里之外》

流行、说唱与费玉清式的民族唱法相结合,产生出强烈的反差效果。

2007年 《爱情转移》

电影《爱情呼叫转移》的主题曲,获得了2007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年度十大单曲”和第八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年度国语歌曲”等多项奖项。

2008年 《北京欢迎你》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欢迎世界人民来到北京而创作,唱遍大街小巷。

2009年 《走向复兴》

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创作的主旋律歌曲,优美的歌词、恢弘的旋律,让整首作品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

2010年 《传奇》

这首歌曲虽然收录在李建2003年推出的专辑中,但在2010年春晚经过王菲的演唱,被广大乐迷熟知。

2011年 《贝加尔湖畔》

钢琴与口琴的对比,凸显了浓郁的地域风情。

2012年 《我的歌声里》

这首歌曲旋律线条简单,歌词通俗易懂,表达着爱和回忆,真挚而又单纯。

2013年 《泡沫》

这首歌在沉稳低吟中道出爱与承诺的脆弱,同时也富有巨大的情感能量。

2014年 《时间都去哪了》

马年春晚后,这首歌迅速走红,深情质朴的歌词唤起很多人的共鸣。

2015年 《南山南》

这首民谣歌曲,将诗歌般的歌词与优美的旋律相结合,沧桑地诉说打动听众心弦。

2016年 《成都》

一首歌曲可以带动一个城市的发展,这首歌曲就是典型的例子。

2017年 《不忘初心》

2017年春晚的零点压轴曲目,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主轴而展开。

2018年 《最美的期待》

一首网红歌曲,最近几年,网络给原创歌曲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首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