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民企发展的壁垒仍不同程度存在,政府还须在强改革、抓落实上下功夫——

用“有形之手”拆掉“无形之门”

辽宁日报 2019年01月23日

本报记者 孔爱群  唐佳丽  孙大卫

省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办事人员解答相关政策。

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到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相关业务。

办事人员在政务服务中心查询办事流程。

近年来,结合省情特点,我省以打造发展环境最优省为目标,建设与监督并举,推出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举措,办事程序逐步简化、法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政府工作作风转变,“软环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企业和群众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我省营商环境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与高质量发展、企业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民营企业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一些规则不明确,可上可下;一些制度明明可见,却又够不着;一些政策貌似准入,可转了一圈儿又回到原地。这“三道门”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路障”。

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必须破除“三道门”。

如何破?

请看本报调查——

引子

我省一家民营轻工企业,在身处“针尖”的细分领域历经30年坚守,成为国内“隐形冠军”,产品不仅占据行业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还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办理企业直购电时却颇费了一番周折。

去年9月,该企业接到区电力局电话通知,可以办理直购电,但在接下来的两个半月时间,企业办事人员在电力、环保、经信等部门跑了6趟,取材料、填表格。最后被通知:申请没下来,当年买不上直购电。

“明明准入,可转了一圈儿又回到原地。”这样的“旋转门”让企业很无奈。

营口一家农业公司的总经理说:“国家的一些行业政策已经挂在网上了,但在一些地方却无法落实。”类似的“玻璃门”,让企业看得着但得不到。

还有可上可下的“卷帘门”。“规则不明确,全靠一张嘴,让你进就能进,不让你进就吃闭门羹。”大连一家机电安装工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工程项目貌似公开招标,但多项条件一卡,“实际上就没了民营企业参与的份儿。”

“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让很多好政策堵在了“最后一公里”,使市场主体“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严重影响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要拆掉这“三道门”,还须在落实“放管服”、强化制度执行、用好互联网三方面下真功夫、细功夫。

密织“一张网”,让更多审批“零见面”

政务服务效率是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营商环境课题组组长刘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服务能力强,办事效率高,企业“少跑腿、不跑腿”,是减少遭遇各种“门”的前提。

“现在开办企业效率提高了,但还是不能在一个大厅里办完。”胡楠楠一个月前在某市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因为没有开办企业的经验,她一边咨询一边办理。“总体感觉开办企业还是挺麻烦的,完全可以再方便些。”她这样总结。

胡楠楠认为,办事大厅应该有个开办企业的流程图,方便没办理过的人了解所需手续和过程,免去向工作人员询问的麻烦。另外,她还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不能有个专门窗口负责呢?把材料递给一个窗口就能完成企业开办,那多省事啊!”

其实,胡楠楠的想法在南方已有实践。

去年,泸州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支持,在川南临港片区通过“企业开办一窗受理系统”,汇集工商、公安、税务、人社、银行等多个部门于一体,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别审批,将企业设立、印章刻制、银行开户、税务办税、招工招聘、新设立企业社保登记等许可信息,分类别、分层级归并到“三张清单”内,能当场办结的定为1小时办结,稍微复杂一点儿的事项列入3小时办结清单,所需时间更长的公司变更登记等列入6小时办结清单。“小时清单制”为企业办事提了速。

用好“互联网+”,办事才能“加速度”。“现在企业之间的合作签约都不用见面,网上就能办了,但政府部门却还是让企业跑腿取材料、填表格。”一位经常与区县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民营企业负责人表示,“政务服务互联网+,在基层并没有充分体现,一些部门工作效率低,办事方式太原始。”

“能不能办,合不合规,如果上网一查全知道,就不用折腾企业来回跑了,省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办理直购电的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

“企业开办时间可以由国务院要求的8.5个工作日压缩到几小时,想想都难,但川南临港片区力推改革,通过升级软件实现了,这说明政务服务要提高效率,须打通线上互联网。”刘钊说,辽宁政务服务在软件技术应用上相对滞后,须加快速度,迎头赶上。

目前,我省正加快推进政务一体化建设,全力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年底前,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比例不低于90%,市县不低于80%,全省实现100个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省营商环境建设局负责人表示,眼下,新版辽宁政务服务网已上线运行。全省正努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分领域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将“一事跑多窗”变为“一窗办多事”。

下一步,我省还将推进“一套标准、一个流程、一个窗口、一张网、一批项目”的“五个一”工程,重点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办事程序。

“三道门”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务服务没达到一体化,办事效率低、不便利、不公开所致。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王行伟认为,起步晚、基层公务员年龄老化,使得辽宁政务服务水平没能达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政府必须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用好“互联网+”,只有下好这步“先手棋”,不断升级服务水平,才能为破“门”夯实基础,做好准备。

监督强起来,让制度成为“高压线”

治“软环境”得有“硬措施”。破除“三道门”,只升级“软件”还不够,关键还得有“硬件”,这个“硬件”就是制度和监督。

去年,盘锦市房产交易中心双台子分中心因违反《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指定服务乱收费被公开曝光,中心主任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类似的损害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全省已公开曝光13起。

为夯实营商环境法治基础,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自出台东北首部规范营商环境建设的省级地方法规《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之后,又相继出台了《辽宁省社会组织管理条例》《辽宁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条例》和《辽宁省开发区条例》。

“今年还将启动《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订工作,制定《辽宁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省营商环境建设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体系, 把各种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破除“三道门”的关键。

制度是用来落实的,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在王行伟看来,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他说,制度“长牙”,才有威慑力,才能解决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各种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

“我们很多工程款都是年底结清。”临近春节,大连某公司负责人一直在各地跑,忙着结款,他告诉记者,现在民营企业就怕各种拖欠款。

“说来可笑,就4万块钱工程款,当地有关部门欠了两年还不还,每次去要都有各种理由,企业还没法起诉,怕破坏了关系以后人家不再跟咱合作。”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政府部门拖欠款已成民营企业的一大困扰。

去年8月,省内某公司拿到了被当地政府拖欠4年之久的工程款。“600多万元,可不是小数目。”企业负责人说,因为拖欠款长期得不到解决,本来心灰意冷,打算撤出辽宁。现在看到政府对营商环境的重视,他决定留下来继续投资发展。

“我们缺的往往不是制度和规定,而是执行和落实。”采访中,企业界人士和专家观点一致:制度“过硬”,监督有力,执行才能到位。

去年以来,我省深入开展“纠四风”“办事难”“特权车”专项整治,针对政府拖欠款、招商承诺不兑现、新官不理旧账问题,从优先解决政府拖欠工程款入手逐步解决失信行为,目前,已清理偿还政府欠款194亿元。同时,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铲除各类奇葩证明,取消规范了530项涉及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证明。

制度有监督护航的同时,监督也要有制度跟进。

“今年,我省将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健全投诉举报和查处机制,加大公开曝光问责力度。”省营商环境建设局负责人说,在省、市、县三级全面开展营商环境评价,通过评价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建立联席工作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组建优化营商环境智库和营商环境监督员库。畅通投诉渠道,对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震慑。“努力实现6个月办结率不低于80%的目标,目前省级投诉办结率已达88.7%。”

制度“长牙”,监督“带电”,想触碰和超越就会有忌惮。刘钊建议,制度红线是破“门”的利器,一定要敢于动真碰硬、问责追责。

深化“放管服”,让营商环境“人人好”

“软硬兼施”,除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之外,破除“三道门”还要捋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王行伟看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重塑,重塑的关键在于深化“放管服”。“真放、会管、能服,方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如何做到真放?“根本在于转变观念,解决思想问题,要认识到‘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大局意识、担当精神、不放不行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刘钊表示,“放管服”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政府要勇于刮骨疗毒,用改革的“短痛”避免发展的“长痛”。

其实,在放权上,政府已有行动。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减权限权,取消、调整省级行政职权521项,行政许可成为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多证合一”在全省推开,376项证照实现即办即给,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减至32项,全面实行“32证合一”,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

“今年,还将开展简政放权‘回头看’,切实解决明放暗不放、插手干预、红顶中介等问题。”省营商环境建设局负责人强调。

“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应该像空气和树,而不是简单的管与被管。”一位回乡创业的辽宁企业家坦言,受计划经济进入早、退出晚的影响,现在东北地区部分领导干部还是官僚作风,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不该管的乱管,该管的又不会管。”

“政府要充分信任民营企业,坚持‘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鼓励我们大胆干事、创新创业。”鞍山一家包装公司负责人表示,信任不是不管,而是“会管”。

政府要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综合监管、信用监管,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让监管不再“任性”,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让遵纪守法的企业安心谋发展。省营商环境建设局负责人说,好政府就是企业需要时无处不在,不需要时无声无息。

为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我省为5717个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配备了项目管家。“1名项目管家+1名企业联系人+N个行政职能部门联系人”的“1+1+N”项目管家队伍,解决了企业“办事难”。“今后将进一步完善该制度,拓展服务范围,实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全部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及其重点项目全覆盖。”省营商环境建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便利和亲情。政府和市场的“亲”“清”关系建立了,投资和创业的“高地”也会随之形成。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刘钊表示,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充分释放“放管服”改革红利,为群众办事创业提供便利,才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才能有力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得越好,营商环境也就越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王行伟说,营商环境的责任主体不只是政府,还有企业以及围绕企业做服务的生态圈。

“优化营商环境不只是政府的事,还是每个人的事。”沈阳大族赛特维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东升在生产经营中深感营商大环境的重要,“任何制度规范,要想真正落地、发挥实效,最终离不开相应的文化氛围和主动意识。”

与企业和专家的想法不谋而合,今年我省把加强营商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在全省各行业、各领域开展“行业+营商环境”活动,发动社会各方参与营商环境建设,努力实现“时时好,处处好,人人好”。

有了“三个好”,破除“三道门”,辽宁民企才会更有信心、更有动力,辽宁经济才会拥有更稳定、更坚实的微观基础。

本文照片由本报记者孔爱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