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辽宁拥抱世界 打开一扇便利之门

—— 来自大窑湾海关的蹲点报告
辽宁日报 2019年05月29日

本报记者 刘大毅

辽东半岛最南端,绵延200余公里的千山山脉斜插入水。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最前沿,它如高昂的龙头傲立于渤黄两海之间,感知着世界的潮流。

大窑湾海关,便位于此。

5月5日10点30分,一艘外籍货轮缓缓停靠在大窑湾口岸。船上的56辆进口汽车被逐辆移上港口板车,再用集装箱卡车运至1公里外的自贸区保税仓。20分钟后,第一辆车到达海关卡口,司机在“智能化卡口”前刷一下核放单上的二维码,系统便自动识别,道闸自动抬杆,车辆驶入自贸区,然后到达保税仓。

货物流运作的同时,后台的信息流也在飞速行进。报关员通过登录电子口岸,向海关同时发送电子报关单及相关数据。

从货轮停靠,到货物进区、整理、申报,用了不到19个小时。

“大窑湾海关是我国东北地区最繁忙的口岸海关,它所监管的大窑湾港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海运口岸。建关23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口岸兴则海关兴’的共同发展理念,把支持口岸建设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压缩通关时间,通关速度不断刷新。”大连海关关长孙玉宁对记者说。

提效率 查验从“天”到“分钟”

大窑湾港区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重点建设的四大深水中转港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采用国际招标建设的港口工程项目之一。根据总体规划,在大窑湾南岸27公里的海岸线上,分期建设22个大型集装箱泊位。

大窑湾海关的发展过程,老海关人陈鸿华至今记忆犹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窑湾海关仍在建设筹备阶段,当时大窑湾码头处于起步期,船舶货运量不大,港区周边人烟稀少。筹备处仅20多人,监管条件简陋,关员们有时需要骑着自行车,拿着对讲机查验,手工拆包、核对单证,工作压力大,许多货船查验都要好几天。”陈鸿华对记者说。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大窑湾海关的通关效率在不断提升。

大窑湾海关在全国首批启动应用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GPS卫星车辆监控系统和电子地磅称重、放行系统,积极推进“互联网+海关”建设,通过优化多项通关流程,先后开发多种信息公示和查询系统,(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