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向着全面小康

辽宁日报 2020年01月03日

(上接第一版)

去年以来,我省在产业扶贫上实施项目4211个,惠及贫困人口62.96万人;在就业扶贫上,累计建成扶贫车间699家,解决5678名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在低保兜底扶贫上,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5073元/年,23.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享受低保扶持……

为进一步巩固基础,我省坚持动态管理,严抓精准退出,在普查排查中真正做到应入尽入、应扶尽扶的同时,也对符合脱贫条件的实施应退则退。在严格执行“一进一退”中,我省去年脱贫人数超额完成年初计划任务。

众人拾柴

——增派3000余名干部充实驻点帮扶,注册爱心人士19万,省内对口帮扶5296万元

政府出资建了新房、帮扶单位送来致富羊羔、医院送来免费药……辽阳市辽阳县下达河乡下达河村贫困户乔贵富的脱贫路,被多重“温暖”包围。

在省内,“乔贵富”们受惠于“1+N”“叠加式”等模式或政策创新,脱贫之路走得扎实。创新之路背后,是扶贫资源在“精准”指引下的合理配置,让扶贫力量形成“1+1>2”效应。

定点和驻村帮扶,是我省实施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之一。去年,我省调整了38家相关单位的帮扶任务,对省派驻村工作队进行档案备案,培训省(中)直单位112家、驻村工作队队长126名。在原有1.2万名派驻乡村干部和5700名驻村工作队员基础之上,又选派3000多名干部充实驻乡驻村帮扶。

社会扶贫力量强而有力。“网上扶贫”全省注册贫困户19万户,注册爱心人士19万人,成功对接帮扶3万次;爱心企业积极参与,葫芦岛兴城市积极引导泳装企业下乡,兴城237个行政村中有一半以上都建有泳装加工厂或车间,已带动3000多户贫困家庭脱贫。

省内对口帮扶战略,帮出实效扶出成果。沈阳、大连、鞍山、营口、盘锦和鞍钢集团、辽河油田等省内各对口帮扶单位,向被帮扶地区投入帮扶资金5296万元。一些产业和项目在引导下转移或下沉,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注入了新动力。

……

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精准扶贫的大格局已在我省形成。

外部的有力支持,让贫困地区、贫困户激发出你争我赶的内生动力,“要我脱贫”转档“我要脱贫”。

实践表明,只有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行业扶贫、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联动的局面,才能发挥整体效益和乘数效益,提高扶贫脱贫成效。

啃下硬骨

——建立医疗补充保险“第四重保障”,1.63万户危房改造全部竣工

漫漫扶贫路,拳拳为民情。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脱贫攻坚已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之初的5.4%降至去年末的0.06%。但这并不意味着担子轻了,因为越是最后硬骨头越难啃。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紧要关头,更需要找准问题、聚焦目标、靶向施策。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但我省脱贫攻坚最大的难点和痛点无疑是因病致贫,平均比例超过贫困人口的70%。

聚焦医疗扶贫。我省大力实施《辽宁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实施方案》,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大病集中救治4.25万人、慢病签约健康管理14.02万人、重病兜底保障1.86万人。我省还建立贫困人口医疗补充保险“第四重保障”,有效解决患大病贫困人口日常用药负担重问题。

聚焦贫困大学生就业难。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兜底安置就业政策,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动。去年,全省515名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除2人因升学考试暂无就业意愿外,其余全部实现就业。

聚焦贫困户危房改造。我省全面排查并确定了1.6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截至去年10月20日,全省1.63万户危房改造全部竣工。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如今,距实现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剩一年时间。只要我们依托决战决胜打下的坚实基础,频道不换、靶心不散,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就一定能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