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沈阳高质量发展

产业增加值5年来年均增速超15%
辽宁日报 2021年03月16日

本报讯 记者金晓玲报道 记者3月15日从沈阳市政府了解到,“十三五”以来,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5%,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沈阳转型升级、引领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重要动力源。在此基础上,沈阳市围绕实施重大技术攻关等4个方面开展工作,着力发展壮大新动能。

按照国家发改委产业目录,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九大门类40个子类。沈阳市的产业覆盖其中38个子类。其中,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IC装备、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航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已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正在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经过多年培育,沈阳市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新松集团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国际知名的机器人企业,在国内自主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达20%;东软集团在中国软件出口企业和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中排名第一;三生制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水平全国领先;芯源微电子成为东北第二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020年,全市有省“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82家、“雏鹰”企业776家;高新技术企业2560家,较2015年翻四番,处于东北地区领先地位。

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沈阳市每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0项,目前,CT设备、生物医药生产线(CDMO)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航天零部件增材制造技术、高端轴承技术、耐高温碳纤维、涂胶显影设备、真空干泵设备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正在实现国产化替代;12英寸PECVD产品成功在28纳米以上集成电路生产线实现量产,正进军5纳米和3纳米试验线。2020年,沈阳市全社会研发(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比2015年提高0.49个百分点。

据沈阳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政宇介绍,围绕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四方面工作。争取大数据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全国布局,建设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推动东北大学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型试验装置等4个项目纳入全国“十四五”规划;大力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推动机器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IC装备等重点产业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建立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培育储备库,在重大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出台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