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个别银行10月份代销保费骤降65%

2017年11月30日 07:00    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苏向杲

  在“134号文”与“双录”等新政的影响下,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正面临业绩下滑压力。《证券日报》记者获得一组数据显示,某银行省级分行10月份保险代理业务同比大幅减少65.6%,而该行其他理财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12%。

  对此,一家银行银保管理人士分析称,四季度以来银保代理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中短期产品额度明显减少,满足不了到期中短期客户的需求,二是双录的要求提高,网点的设备还达不到旺季的需要,也做不到100%用网上销售替代双录销售。

  个别银行银保锐减

  银保代理正面临一系列的考验。“134号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自2017年10月1日之后,年金类保险5年内不得返还,5年以后每年返还金额不能超过已交保费的20%;万能险不能以附加险形式存在。

  为应对“134号文”,各家保险公司普遍采用的应对策略是拉长产品的负债久期,将开发销售长期储蓄型、风险保障型产品作为主攻方向,但这种产品设计却与银保此前热销的产品属性相悖。

  对于银保渠道的保险产品来说,消费者更看重保险产品的投资理财属性,因而对产品期限和利率更加敏感,延长产品的保费返还期限增加了银行渠道销售该类保险的难度;同时,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近年来随着银行内部风控监管门槛抬高,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佣金费率也水涨船高,而更长存续期保险需要险企付出更多的佣金费率。

  西南证券分析师郎达群认为,保险公司付出的渠道成本本就高昂,而延长产品的返还期限无疑会进一步抬高保费的获取成本,挤压险企的利润。

  本报记者获得一组数据显示,“134号文”已经对个别银行保险代销业务带来较大影响。例如,上述银行10月份的各项收入中,其中储蓄利差收入同比增幅16.88%,其他理财收入同比增幅16.12%,结算类业务收入同比增幅-15.27%。而保险收入同比下降65.6%,远低于其他理财,成为各类业务中增速最低的业务。

  前述银保人士分析称,四季度以来银保代理主要面临以下两大难题,一是中短期产品额度明显减少,满足不了到期中短期客户的需求,二是双录的要求提高,网点的设备还达不到旺季生产的需要,另外,部门以中老年客户为主体的农村市场,还没有完全接受录音录像,也做不到用网上销售来100%替代双录销售。

  银保保障型产品难推

  为应对“134号文”与“双录”,银行与险企将在开门红期间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例如,上述银行人士提到,目前公司采取三大措施:一是提早与各合作保险公司进行沟通,对明年可销售产品的类型、额度情况进行了解、沟通,对元旦期间的人员、凭证等相关事宜提前进行布置。二是提早对客户梳理、客户邀约、系统设备等工作进行准备。三是与省行提前沟通协调旺季期间凭证下发事宜,避免因凭证供给不足导致业务受到影响。

  在“双录”方面,上述银行人士提到,目前公司已经组织开展双录设备验收检查工作。一方面根据网点具体情况,尽量将双录设备调整安装在VIP室或者低柜;另一方面根据10月份收集、梳理的全省网点双录设备的测试情况,对全省的双录设备进行调试和更换。同时,近期将对双录话术模板进行第三轮更新,将框架式的销售前言,销售后续话术也加入话术模板,网点人员在诵读话术模板时也一并完成了销售过程的录制,以减少双录时间,并合规销售。

  从险企来看,由于一些大型险企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销售体系,尤其对个人代理人渠道已经颇具规模的大型上市险企而言,转型只是暂时承压;但对于一些过度依赖银保渠道的险企而言,在银保渠道大力推动期交业务发展显然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一些险企通过拼资源的方式开展业务,一些传统险企则既不能和后起之秀拼费用投入、也不能和银行系保险公司拼行政力度,业务规模在银保市场迅速萎缩,为生存下去,这些公司加大沙龙模式销售力度,用一些礼品吸引客户到场,比如通过号称送客户价值几千元的基因检测包(实际上价值百元)等方式吸引客户。

  本报记者获得一份某上市险企重庆分公司《2018年开门红运营支持方案(银保)》显示,该险企将在12月1日至12月30日之间开始备战2018年开门红,主要通过银保通(银行柜面、自助终端、网银)等出单,加大电子银行推动力度,并主推三款期交产品。

  而另一家险企分公司主管则针对2018年的银保开门红向营销人员提出两点业务要求:一是新产品的深度学习,“要讲到自己都喜欢产品为止”。二是让新人尽快适应我们最基本的工作模式,为留存新人和开门红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向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