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閩西客家鄉村戲曲市場:昔日繁華今何在?

2019-02-01 12:08:42|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文史列表】【龍岩】【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閩西客家鄉村戲曲市場:昔日繁華今何在?

  連城木偶藝術傳習中心演出新編經典劇目《大名府》。 連城木偶藝術傳習中心供圖

【文史列表】【龍岩】【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閩西客家鄉村戲曲市場:昔日繁華今何在?

  堂堂漢劇團下鄉演出。     張堂珍 攝

  “簇簇人群看出神,登臺傀儡似活人;長笛鑼鼓緊又密,抬頭東方天已明。”這是閩西客家木偶戲在幾十年前的看戲寫照。

  在閩西地區,客家木偶戲是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百年來,客家木偶戲不斷改進發展,一度是鄉村生活中重要的精神娛樂。時光長河奔流向前,如今的客家木偶戲面臨的是民間劇團銳減、市場單一、師傅難找。閩西另一主要戲曲劇種閩西漢劇,在鄉村市場中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

  如今的閩西客家鄉村戲曲市場,景況如何?記者走進連城、永定等地一探究竟。

  不斷減少的民間劇團

  幾米長的小舞臺上,一個古裝提線木偶揮動衣袖,音響裏傳來閩西漢劇的現場演唱。舞臺之上,一塊紅布剛好遮住在布景後面提線的師傅。從台下看,就是一個小人偶在表演著離合悲歡。

  這是錢盛斌下鄉演出時最常見的場景。8年前,他在連城成立了閩西曲溪木偶劇團,夫妻兩人以此為營生,帶著團員來往于龍岩的各個鄉鎮演出。

  西曆的歲末年初,正是演出淡季,他仔細算了一下,去年劇團下鄉演出了近100場戲。這相對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連城木偶戲市場來説,只是一半的數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視和電影還未全面普及,搬板凳看木偶戲,是鄉間生活的一大樂趣。連城縣木偶藝術傳習中心副主任林武河回憶,那時,鄉村木偶戲市場非常火熱,當地的木偶劇團有十多個,接戲經常接不過來,“在一個村演完後,村民還會跟著劇團到另外一個村看,怎麼看都看不夠”。

  世事更迭。上世紀90年代開始,農村的娛樂形式變得多樣起來,同時,大量中青年外出務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小孩。漸漸地,沒有人再追著木偶劇團看戲,也鮮有人請戲來看。不少師傅放下祖輩傳下的木偶,另謀出路。而與此對應的是劇團數量逐漸減少。如今,在連城,還在常態化演出的民間劇團只剩3家。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龍岩市永定區。永定黃竹煙新連升木偶劇團傳到60歲的團長魏榮康手上,已是第五代。從小就跟著父輩去演出的他,見證了幾十年來木偶戲的輝煌與落寞。“40多年前,我和父親除了在永定演出,還會去漳州、廣東一帶。那時候,永定有20多個木偶劇團,現在不超過5個,有穩定演出的更是寥寥無幾。”魏榮康説。

  被客家人稱為“家鄉戲”的閩西漢劇,也逃不開民間劇團銳減的命運。龍岩堂堂漢劇團負責人張堂珍曾做過調查,閩西漢劇最高峰的時候有16個劇團,連村裏都有自辦劇團。“但上世紀90年代以後慢慢減少,現在整個龍岩大概只有5個民間劇團還在演出。”

  市場既大又小

  但在錢盛斌他們看來,劇團的減少,並不意味著木偶戲和閩西漢劇在鄉村沒有了市場。

  作為在本土紮根了百年的劇種,木偶戲和閩西漢劇都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客家地區,廟會等民俗活動、節日、嫁娶、過生日等時候,都有請戲的傳統。每到這時,錢盛斌們都會接到邀請演出的電話。“有的村子每年廟會都會請我們去演木偶戲。每到那時,我都會整理好木偶和設備,電話一來就去。”説到這,錢盛斌笑了,透出一股自信。

  張堂珍也一樣。從15歲就開始從事戲曲工作的他,在當地小有名氣。創辦堂堂漢劇團後十年來,龍岩多數村子都成了他的固定客戶。僅去年,劇團就下村演出150場。

  請戲者,大多是村理事會或個人。一般,雙方都要在演出前簽訂合同,對價格、劇目、場數等作出規定。“很多村子每年都請戲,對方要求劇目每年都要換,還有老人在專門的本子上記錄每年的演齣劇目,糊弄不得。”錢盛斌説。而在魏榮康的下鄉經歷裏,以前的請戲者很是內行,會指定要求劇目,現在,很多請戲的人也不知有什麼劇目,只説演拿手的就可以了。

  兩年前,劇團中掀起了LED背景風。臺上,傳統的布景被換成電子螢幕。靜止的場景變成了運動的畫面,演出價格也因此有了變化。在錢盛斌的劇團,傳統布景一場1200元,電子LED背景一場1500元。而在張堂珍的劇團,價格還隨著村中人口及當地的經濟收入水準而定,“人口多、比較富裕的村子,價格高一些,相反,我們就收少一點”。

  民俗節日在,市場就在,似乎旱澇保收。但換個角度看,市場過於狹隘。每年正月及農閒時,是魏榮康的劇團最為忙碌的時候。但一年不到百場的演出,還是留下了大片無單可接的時間。

  兩種演出力量的互補

  民俗節日裏的請戲市場,由民間劇團佔領。但在平時,觀眾不花錢請戲,他們還看不看戲?誰給他們演戲?

  近年來,龍岩市保護地方戲曲的力度不斷加大,在市、縣兩級成立了木偶戲、閩西漢劇的傳習中心。中心平日裏以公益惠民、文化下鄉等形式,把戲帶進鄉村。

  “我們每年下鄉演出和劇場惠民演出100多場,義演連城提線木偶經典劇目,觀眾都很捧場。”林武河説。在武平,由當地漢劇傳習保護中心主創、反映當地探索林改經驗的現代漢劇《追夢青山》公開演出,傳統戲曲結合現代題材,精彩呈現不一樣的漢劇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魏榮康的劇團在永定土樓洪坑景區,變成了永定區土樓木偶文化傳承中心。景區內,魏榮康和團員有固定的表演地點,每當有遊客經過想要看劇時,他們就會帶來5分鐘左右的演出。而作為黃竹煙新連升木偶劇團下鄉演出,只能在下班的時間進行。“每年土樓旅遊公司會給我們一定的經費,意在把客家木偶戲展現給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看。”魏榮康説。

  兩種演出力量的互補,形成了專業對比。“我們演一齣角色多的大戲,30人在臺上都忙不過來。但人數少的民間木偶劇團,很難做到精細的表演,大多時候只有固定的幾個角色。”林武河説。

  從業人員老齡化

  民間劇團的其他問題也撲面而來。

  在錢盛斌和魏榮康的木偶劇團,演出人員的平均年齡在50多歲。演職人員老齡化,讓他們很是苦惱。

  “現在的師傅,從小就和父輩學習木偶戲,幾十年來不斷精益求精,才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事。”錢盛斌説,“但木偶戲不是個熱門手藝,難學而且收入不高,年輕人不願意學,更不願意把它當成謀生的飯碗。”如今,他收了2名20多歲的年輕人當徒弟,邊學邊演。在他看來,年輕人才是未來的希望。

  但魏榮康的團裏,沒有年輕人加入。“會演木偶戲的師傅都在50歲以上,數量也很少。長久下去,劇團和戲曲都會失傳的。”魏榮康嘆了口氣。

  張堂珍的漢劇團有20人,有些人是專業的漢劇表演者,有些是退休人員,還有些是來自各行業的漢劇兼職演員,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要想辦法吸引年輕演員來,培養他們,發揮他們的活力”。

  如何讓劇團活下去更活得好?魏榮康他們也在思考。如今,魏榮康想在劇本上進行改進,創作一些貼近現代社會生活的劇目。未來,他還想在本地找一些年輕人來教授木偶戲,也期望政府給他們一定的幫助。

  張堂珍很明白,漢劇團的減少,除了大環境的變化,也有自身的問題:為演而演,不重視品質,沒有實質內涵。他認為,民間劇團要想存活,還是要把劇本和演出品質提上去,多做精品,把漢劇真正的精華展現出來。

  在龍岩民俗專家何志溪看來,如今的鄉村依然有很多沿襲至今的民俗活動,承接大部分民俗請戲需求的民間劇團,在當下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民間劇團想要存活和發展,在提高演出品質的同時,也要形成特色,構成核心競爭力。”何志溪説。

  正月一到,錢盛斌、魏榮康和張堂珍就要開始下鄉演出了。每年演出場次不算多,掙的錢對於投入來説也是微薄。但三人在面對“為什麼還在辦劇團”的問題中,給出了近乎一致的回答:“不為掙多少錢,就是不想讓這門技藝垮掉、失傳,讓想看戲的人有戲可看。”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