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福州串珠公園告別“千園一面” 秀出個性美

2019-03-18 13:22:10|來源:福州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原標題: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系列報道之七 按照功能與區位差別,建設生態型社區型文化型公園 告別“千園一面”串珠公園秀出個性美

【焦點圖】【福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福州串珠公園告別“千園一面” 秀出個性美

  流花溪公園內的步道。

  福州日報記者 阮冠達/文 池遠/攝

  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嫩綠的柳枝迎風招展,長凳廊架隨處可見,整修後的廣場格外寬敞……春節過後,金港河畔的金港公園華麗轉身,變身全新的串珠公園。

  改變,並不僅局限于金港河和金港河邊的公園。在流花溪、臺嶼河、梅峰河……近年來,借水系治理的東風,我市在各內河沿線同步開展串珠公園建設,以內河沿岸步道和綠帶為“串”,以有條件、可拓展的塊狀綠地為“珠”,串綠成線、串珠成鏈,建設串珠式公園綠地。目前,全市已建成168個串珠公園,400公里長的濱河綠道,市民家門口的公園網絡已逐漸成形。

  三種模式

  公園不再千篇一律

  沿岸分佈的步道,一排排整齊的行道樹,小巧精緻的廣場與長凳……提起串珠公園,市民腦海中總會跳出這些關鍵詞。然而,在市園林局綠化處副處長王永強看來,分佈于全市各地的100多處串珠公園,每一處都有自己的鮮明特點。

  “串珠公園的位置是相似的,但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設計與建設上自然不能千篇一律。”王永強表示,目前,全市的串珠公園按照功能與區位不同,按照生態型、社區型、文化型三種模式進行建設。

  位於山腳、地處防護林帶與城市間過渡地帶的鬥頂雨洪公園與八一雨洪公園,便是生態型串珠公園的代表。為了做好山體林帶與城市的銜接,園林部門在河道旁種植了不少樹木,打造綠色廊道。

  官路小區旁的馬沙溪串珠公園,則是社區型串珠公園的典範。公園的面積雖不大,各類配套設施卻一應俱全。林蔭廣場、涼亭和石桌椅讓老人有了乘涼散步的好去處,加裝塑膠地板與滑梯的兒童遊樂場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而在文化底蘊厚的區域,園林部門則深挖名人故事和民俗特色,彰顯當地文化,建造文化型公園。在設計上著重展現古色古香的特色風貌,而色彩與材料上著力體現古樸與厚重感,河道兩旁的古樹和古建築也會進行修復提升,打造全新景觀。

  六個不斷

  公園建設有了標準

  “在建設過程中,我們的總體要求是一個不少於,六個不能斷。即沿岸綠帶不少於6米,同時保證樹不斷、路不斷、林蔭不斷、景不斷、燈不斷、設施不斷。”王永強表示,建設導則在絕大部分的串珠公園內都得到了貫徹和落實。

  河道漫長的臺嶼河、白湖亭河,濱河綠道仍舊一通到底;一些內河位於市區中心,沿線狹窄,施工單位便找到沿線小區一點一點往外“摳”地。除此之外,市園林局還針對林蔭、生態、當家花旦等提出12條設計導則,在因地制宜進行設計的同時提供一以貫之的標準,公園的品質因此有了保障。

  設計與施工有了統一的導則,但在眾多的項目面前,具體情況往往比導則更加複雜。在建設過程中,市園林局也創新思維與機制,派出12個基層單位與100多名技術骨幹前往一線,開展全程跟蹤與全方位服務。“很多一線施工人員不了解標準,摸底不詳盡,容易導致最終成果不符合標準而延誤工期。這就需要我們來到現場摸準問題,找對方法,儘快落實解決。”市園林局副調研員江敬軒表示。

  為了最大化體現各地公園的特色,市園林局還推行了體驗式設計把關。將圖審會的會場放在現場,對方案進行現場聯合會審。

  “園林+”理念

  讓園區功能更多元

  漫步臺嶼河畔,除了鬱鬱蔥蔥的柳樹與整潔清爽的步道,市民們還能在路邊發現一些特殊的廊架。據介紹,這些廊架原來都是便民自行車停放點的車棚。“我們對車棚進行了翻新、修補後改造為廊架,還增設了椅子,原有的停放點則陸續種上大樹,讓它繼續發揮便民作用。”王永強表示,已有超過50套此類廊架在串珠公園安裝使用。

  “串珠公園已經修到了許多市民的家門口。我們也提出了“園林+”的理念,期望結合其他部門的工作,探索公園的綜合服務模式。”王永強介紹,除了改造便民廊架,他們還與規劃部門協商討論公園地下空間的利用,計劃在串珠公園下建設停車場。目前,已初步篩選出14處地塊。

  依託“園林+”的發展理念,越來越多配套設施在各處公園內生根發芽:結合平安福州建設,許多公園內裝上了監控探頭和WiFi;24小時圖書館的安置,令文化建設更進一步;隨處可見的體育健身設施,是“園林+體育”的最好代表;便民環衛公廁在園內也愈發常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