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寧德福安下洋推廣“稻魚共生”模式:一田雙收

2019-05-09 14:33:13|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原標題:一水兩用 一田雙收 福安下洋推廣“稻魚共生”種養模式

【要聞】【寧德】【移動版】【滾動新聞】【Chinanews帶圖】寧德福安下洋推廣“稻魚共生”種養模式:一田雙收

  村民為培育“稻田魚”做準備。

  立夏到來,農事生産進入繁忙時節。福安潭頭鎮下洋村村民們正在生態種養稻田裏忙碌著。

  “很快,這裡的稻田可以孵化出20多萬尾魚苗,今年村裏的生態種養稻田要增加到1000畝。”下洋村黨支部書記林建平説。

  水田曾被農民視為金貴的土地,但長期以來單純種稻的增收效益不明顯,不少地方出現了水田被閒置甚至拋荒的現象。3年多來,下洋村通過發展“稻魚共生”項目,每年為村民增加收入近百萬元,“稻魚共生”拓寬了當地農民的脫貧致富路。

  如何讓水田“金地生金”

  下洋村是潭頭鎮北部最偏遠的村莊,與壽寧縣交界。從福安城區出發,沿38公里的彎曲山路行駛到下洋,車程要1個多小時。

  下洋村有600多年的歷史,這裡的農民世代伴田而居。因海拔高、山田坡度大,不只農機上不去,連用畜力耕作都很困難。

  山區梯田種稻也有其天然優勢,這裡植被豐富、雨量豐沛、光照充足,梯田有著原生態的自流灌溉系統。即便如此,村裏依然面臨種植效益低、誰來種稻的大問題。“下洋每‘走’一位老人,就要荒了一片地。”當地農民如是説,越來越多的青壯年村民選擇外出務工。

  “在下洋,不拋荒意味著必須種上水稻,沒有水稻,下洋梯田將不復存在。”林建平説,正因如此,儘管種稻不賺錢,村裏許多60歲以上的老農依然在田裏忙活,有的還流轉了別人家的土地來耕種。

  鋻於許多農戶對土地難以割捨的情感,村兩委組織大夥到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實地考察“稻魚共生”模式。村兩委還牽頭建立了百畝“稻魚共生”生態系統項目,成立了田福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三洋種植專業合作社。

  2016年,下洋村投入資金200萬元,折合成百股認繳出資。村黨支部發動種養大戶入股合作社,村民佔股90%、村委佔股10%。

  農戶還可以土地流轉、勞務出工等形式入股,獲得收益後,按比例進行分紅,形成了“組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

  當年春季插秧時,村民在流轉的300多畝水田裏投放10萬多尾魚苗,“稻魚共生”項目正式啟動。

  以“稻魚共生”為突破口

  “稻魚共生”的學名為“傳統稻魚共生農業系統”,是一種相互依存的生長模式,為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和全球環境基金等國際組織所推廣。

  在梯田裏,水稻的葉子、碎谷和田間的小蟲都是魚的“大餐”,魚糞則成了水稻生長的肥料,魚還能為稻田清除雜草和害蟲。

  稻因魚而優,稻穀比常規種稻增收約三成以上。由此加工出的大米纖細密實、色澤潔白,煮成的米飯潔白潤澤、清香彈齒,大米單價也比以往高出兩三倍。

  魚因稻而貴,散養在高山冷水稻田中的鯉魚食取稻花,加之無污染源,魚肉質地細嫩、味道鮮美。

  “稻魚共生”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

  “去年水稻還未收割,客戶就打電話來預訂。大米最高賣到20元一公斤,鯉魚70元一公斤。”入股合作社的村民黃雲生,去年靠發展稻田養魚,收入2萬多元。

  去年,村裏“稻魚共生”基地增加到500余畝,有101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為助力精準扶貧,村兩委動員村裏10戶低保戶、五保戶和貧困戶加入合作社,並讓他們在合作社打工。依託“稻魚共生”項目,村中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已全部實現脫貧。脫貧戶陳大枝算了一筆賬:自己在合作社上班,加上自家種植茶葉的收入,年收入有1萬多元。

  下洋“生態稻魚米”榮獲“紅品項目”首屆全國紅十字系統眾籌扶貧大賽決賽三等獎,為村裏爭取到10萬元項目資助金。2018年,下洋村人均收入16669元,同比增長7%,村集體收入也從近於零增加到10萬元,大大增強了村級組織的“造血”功能。

  産業融合促綠色發展

  初夏的下洋村草木蔥蘢、山泉清澈,流水、梯田、人家組成一幅清新明快的鄉村圖。

  如何實現“田”與“景”和諧發展,讓鄉村旅遊業為村民增收再助一分力?

  林建平説,停留于“稻魚米”和“稻田魚”本身的經濟價值開發,面臨著同質化競爭。為此,村裏在“造景美田”上下了功夫:一方面夯實田間基礎設施,使之“宜種宜觀”,在梯田景區建設了觀光亭、遊步道,既方便農民耕種、收割,又方便遊客漫步賞景;同時,豐富鄉村旅遊業態,使之“可賞可玩”,開闢“農事體驗區”,讓遊客深入體驗下洋村梯田獨特的農耕文化。

  近兩年稻子成熟時,下洋村都會舉辦“開鐮節”。割稻、抓魚,借助“稻魚共生”項目的體驗式旅遊活動,掀起了下洋村鄉村旅遊的熱潮。“農業+旅遊”的發展模式,讓村民實實在在嘗到了甜頭。近兩年,回村的村民多了,不少村民辦起了農家樂。“春耕、秋收前後都有很多遊客到村裏。我準備把家裏空房改造成民宿。”村民林建華説。

  此外,統一包裝印有“田福”字樣的農副産品,帶動了山羊、蔬果、米酒、農家粉扣等下洋土特産銷售,為來鄉村的遊客提供更多的旅遊收穫,也為村民農産品銷售打開了更寬的渠道。

  目前,下洋村正計劃通過眾籌方式投資300萬元建設稻米加工廠,打造“稻魚米”生産、包裝、銷售一條龍的産業鏈;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開拓節假日遊客稻田休閒消費體驗,打造一個集遊、樂、玩、吃、住等為一體的體驗休閒度假區,做大做強“稻魚共生+”産業。(記者 黃楓 通訊員 林耀琳 丁立凡 文/圖)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