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建陽黃坑:“竹筷第一鎮”的獲與惑

2019-05-24 15:06:05|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原標題:“竹筷第一鎮”的獲與惑

  建陽黃坑鎮,一個只有1.3萬人的偏遠山區山鎮。靠山吃山,利用“林海竹鄉”的獨特資源稟賦,年生産竹筷5億雙,其中三分之一齣口韓日、東南亞,成為享譽國內外的“中國竹筷第一鎮”。

  從林海竹鄉到“中國竹筷第一鎮”,讓資源變現,黃坑的鄉鎮企業闖出了名堂。但是,對於全鎮110多家竹産業企業來説,曾經高光的産業已經觸碰到了“天花板”,如何破題值得深思。

  高光時刻

  黃坑鎮,一個因竹而出名的鄉鎮。坐擁毛竹林面積17.2萬畝,立竹量達2700萬根,年加工毛竹350萬根。而且,由於特殊的生長環境,黃坑鎮的毛竹具有竹節長、竹壁厚、韌性好等天然優勢,收購價比其他地方都要貴一兩元,成為竹製品産業的上佳原料。

  “新中國成立前,黃坑就開始生産竹筷,産業慢慢做大,現在共有110多家企業。”黃坑鎮竹業協會會長徐開鑾説,因為資源好,黃坑鎮産業起點很高,全鎮沒有一家企業自降身段,生産一次性筷子,大家都瞄準了附加值更高的中高端産品。

  三峽村是該鎮竹筷第一村,企業就有二三十家,全村1400多名村民中三分之二靠竹子謀生。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春暉竹木業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産值位列全鎮前三。該企業負責人王向陽説,山上的毛竹砍下來後,8米長的毛竹砍頭去尾,竹頭1米多用來加工竹地板,剩下截成五六個竹筒,經過破片、壓刨、精鍛、削尖、蒸煮、烘乾、印花等工序,一根竹子平均可製成250雙筷子,每雙筷子價格從0.1元到0.4元不等。

  “筷子製作工藝並不複雜,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制,如不同的印花、圖案等,我們有100多個筷子品種,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王向陽説,公司每年大概要吃掉10多萬根毛竹,出口與內銷比例為四六開,年産值1000多萬元。

  在春暉周圍,聚集著翔龍、世鋒等企業。這些企業體量不大不小,但是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帶動了民富村強。“企業常年有六七十個工人,年工資打底三四萬元,每年光工資就要200多萬元。”王向陽説。

  記者了解到,由於竹筷行業門檻低,因此帶動力強。黃坑鎮全鎮1.3萬人,與竹産業相關的從業人員約5000人,每年經濟效益約6億元,生産竹筷5億雙,單筷子這一産業産值近兩億元。“靠山吃山,小小的筷子做出了大文章,成為帶動黃坑鎮百姓增收致富的主産業。”黃坑鎮竹業協會會長徐開鑾説。

  爬坡過坎

  在王向陽看來,企業打拼了快30年了,雖然産值進入了全鎮前三,但是企業發展遇到了“瓶頸”,體量就是做不大。“在原料成本、人工成本高企的情況下,筷子的單價並沒有水漲船高,毛利率就是8%至10%左右,主要靠走量,但是市場充分飽和,銷量很難有大的突破。”

  對於更多企業來説,依賴於黃坑鎮這面金字招牌,大家都可分一杯羹,撐不大,但也餓不死。不過,這些年來企業感到了市場壓力。“不變生存不下。”王向陽對此深有體會,原來每個工人人工成本一天八九十元,現在漲到了150元~160元,黃坑的毛竹原料要比其他地方貴一兩元,但是銷售終端筷子單價沒有大幅提升,利潤空間正逐漸被壓縮。

  在單價、銷量都很難突破的情況下,黃坑選擇了“反身求諸己”的路徑,從效率、生態上做文章。世鋒竹製品廠負責人虞國華告訴記者,所有的生産由人工變成了機械,原來靠手工生産,一人一天只能生産200公斤筷子,現在自動化生産線達到了1000公斤。而且,機器代工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春暉企業原來有近百名工人,現在剩下六七十人。“機器代工成了鎮裏的一股潮流,也催熱了鎮裏的機修行業,一名機修工年薪10多萬元。”

  另外一條路是綠色。作為中國油漆竹筷最早的生産地之一,原來蒸煮環節必不可少,經過漂白、碳化,這樣生産出來的筷子更白,但是這種處理環節一直為人所詬病。現在這道環節由蒸汽取而代之,經過高溫蒸汽消毒,表面形成堅硬的碳化微粒層,解決竹製品易發黴的問題,也更加生態環保。

  “現在,鎮裏有了一家綠竹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吃的是竹製品企業生産剩下的下腳料,一年大概兩萬多噸,為10多家企業年提供5萬噸的蒸汽,實現綠色循環經濟生産模式,解決了企業綠色轉型的需求。”黃坑鎮鎮長林瑞妃説。

  靠著這兩項改革,黃坑憑藉高品質、低利潤在筷子中高端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特別是在韓日、東南亞等國際市場上成為“香餑餑”,年出口量達到了1.6億雙,市場很是紅火。

  路在何方

  “離高效益還差很遠,屬於粗放的鄉鎮企業模式,因此産業大而不強,但是未來路大家還沒有想好。”徐開鑾説,産業還是只見星星不見月亮,110多家企業只有10多家有品牌,大部分是家庭作坊,為別人代工生産,小打小鬧成不了大氣候。

  “低利潤根本癥結就在於這種模式,有一家企業一年生産60多萬公斤筷子,全部是貼牌,企業只攫取了初級産品利潤,耽溺于衝量的慣性思維上,不做品牌,反正鎮裏沒有‘大塊頭’,許多訂單都要分包生産,企業訂單不愁。所以,行業內都説黃坑鎮人只會做筷子,不會賣筷子。”徐開鑾説。

  為了讓好産品賣出好價錢,黃坑鎮正在尋求破題。國家級文保單位朱熹墓坐落在黃坑鎮境內,附近還有武夷天池、茶馬古道等旅遊資源,雖然山高水遠,但每年也能吸引二三十萬遊客。“旅遊與竹産業融合,幫助竹産業提檔升級,工藝筷等伴手禮拉長了筷子産業鏈條。雖然目前融合效果還不理想,但這是一個好的嘗試。”徐開鑾説。

  鎮裏在遊客服務中心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筷子博物館,講好筷子的文化故事。去年博物館推出了筷子伴手禮,銷售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

  對於全鎮110多家筷子企業來説,還有一個大大的利好。鎮裏將打造一個新平臺,新建竹産業循環工業園區總面積1000多畝,首期260多畝,將企業搬遷到新園區。這樣,將上下游企業資源整合,優化産業鏈條。而且,還可加推工業體驗遊項目,豐富古鎮的旅遊層次。

  對於黃坑鎮品牌建設的短板,鎮裏2003年設立了竹産業協會,90多家筷子企業入會。品牌建設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並非個體企業能夠承受,按照協會的思路,所有企業抱團取暖,大家合力齊推黃坑竹筷的品牌。“南平正在加快推進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黃坑的筷子産業如果搭上了這趟品牌列車,有助於産業真正走出大山,引領鄉村振興。”黃坑鎮黨委書記周春林説。(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王柳珍)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