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嘉庚瓦製作成追憶 百年技藝盼延續

2019-12-30 17:08:32|來源:東南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東南網12月30日訊(本網記者 夏菁 顏財斌 李奇)“嘉庚瓦、燕尾脊、紅磚墻、坡屋頂”,在廈門,嘉庚建築彰顯著獨特的個性,在百年後的今天,更蘊含著一種情懷,成為許多華僑聯結家鄉的紐帶。

  而作為“嘉庚建築”的經典之作——嘉庚瓦,更是包涵了陳嘉庚先生精益求精的品質。如今,在集美學村、廈門大學都依然能看到建築屋頂上橙紅鮮亮的瓦片,他們歷經百年,見證發展。

嘉庚瓦製作成追憶 百年技藝盼延續

  嘉庚瓦製作技藝的市級傳承人陳加俊,向記者講述“嘉庚瓦”故事及傳承情況。 東南網記者 顏財斌 攝

  2007年,嘉庚瓦製作工藝被列入廈門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然而,由於沒有市場需求,生産嘉庚瓦的廠房早已荒廢,該非遺項目的第三代傳人陳加俊也無施展之地。這意味著,延續百年的嘉庚瓦製作工藝或將成為追憶。

  日前,記者從廈門市集美區文化館獲悉,該館已在著手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力求以圖文形式還原嘉庚瓦的生産過程,計劃在2020年出版一本關於嘉庚瓦知識的匯集。相關專家呼籲,將嘉庚瓦製作工藝更改為嘉庚建築營造技藝,進行整體性的保護和傳承。

  緣起:

  反復研究嘗試 人工精心燒制

嘉庚瓦製作成追憶 百年技藝盼延續

  位於廈門集美學村內的嘉庚建築群,目前仍保留著許多嘉庚瓦屋頂建築。孫二偉 攝

  20世紀初,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在家鄉福建廈門投資創建了兩處著名的學校區——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他親自設計了學校建築風格,建成了一批獨具特色中西合璧的建築,這些建築群後來被建築界稱之為“嘉庚建築”。而建築群頂部橙紅色的瓦片,則是當時陳嘉庚先生根據地方特點和氣候特別的發明製作。

  陳加俊是嘉庚瓦製作工藝的市級傳承人,也是嘉庚瓦製作的第三代傳人。回憶起他們家與嘉庚瓦的緣起,陳加俊侃侃而談。據介紹,1911年,陳嘉庚先生到龍海實地考察時結識了當時從事磚瓦生産的陳加俊祖父陳元盛,從取材、生産、運輸,到辦學的意義、規劃,兩人經過多次的商談後,陳嘉庚決定將生産瓦片的工作交給陳元盛。陳加俊回憶説,聽父輩談起,當時陳嘉庚先生對瓦片品質要求非常嚴格,曾叮囑不要為了節省開支而偷工減料,並經常到燒制現場觀看,反復與工人研究,確保瓦片品質經久耐用。

  1920年,陳嘉庚從新加坡買了一台壓模機,並指導工人用紅土嘗試製作一種結實、耐用、成本低廉的紅瓦,起初次品率很高,反復試驗後終於形成了一套流程。

  儘管已經近半個世紀沒有觸碰這項工藝,陳加俊談起嘉庚瓦製作工藝時,仍歷歷在目。他説,由於當時條件限制,嘉庚瓦製作流程採用全手工製作,通過赤腳踩勻泥土、反復敲掉泥土、模具涂油脂、壓印瓦坯、自然風乾、原坯修邊美容、入窯、燒窯、冷卻出窯等多道複雜程式,才能製作出符合陳嘉庚先生標準的“合格瓦”。

  陳加俊透露,瓦片生産採用銅質模具,當時會選用花生油擦機座銅板,增加光亮與紅色,而燒窯時大火要用松木葉保證有紅光滋潤顏色,達到永不褪色的效果。

  後來,這種色澤鮮紅的瓦片被建築界稱為“嘉庚瓦”,當地村民也稱為“番仔瓦”。

  改良:

  産量提高四倍 足以抵抗颱風

嘉庚瓦製作成追憶 百年技藝盼延續

  在漳州龍海市嚴溪頭村,記者發現還有一座建築仍然保留著“嘉庚瓦”屋頂。 東南網記者 顏財斌 攝

  20世紀初,橙紅色的嘉庚瓦被用於嘉庚建築群中,而生産嘉庚瓦的磚瓦廠則設在海澄縣(今漳州龍海市)九龍江邊的平寧村嚴溪頭一帶,兩地相隔幾十公里。

  “這種瓦片選用的土來自漳州龍海良田第三層,不含沙、不收縮。”談起磚瓦廠的選址,陳加俊説,九龍江畔的榜山鎮平寧村嚴溪頭瓦窯和對岸的沙洲磚廠就是陳嘉庚先生創辦的兩個廠。當時選在那裏,是因為當地的土質特別適合燒瓦,加之嚴溪頭地處九龍江畔,水運交通十分便捷。磚瓦燒好以後,就通過水路運輸到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

  不過,由於抗戰,1938年磚瓦産曾一度停産。1945年抗戰勝利後,陳嘉庚通知廠方準備繼續生産嘉庚瓦。“那時我爺爺已經過世,我父親陳海清接管了磚瓦廠的生産。”陳家俊回憶稱,1950年,父輩一代又通過新加坡商人買來一台第二代壓模機,當時,生産出來的嘉庚瓦的品質得到了陳嘉庚先生的認可。同樣也在上世紀50年代初,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進行大規模建設,嘉庚瓦也開始了大批量生産。“那時,新機器一天能生産250—260片嘉庚瓦,相較于之前每天只生産60片左右,産量足足提高了近四倍” 。

  “集美風大,幾次曾出現整個屋頂瓦片全部飛掉的情況。”陳加俊稱,當時父親陳海清就與惠安一些老師傅商量對策。經過多次研究嘗試,改良後的嘉庚瓦強度、透氣性、抗風性都顯著提高,厚重不易碎。而且,還在底部增設一小疙瘩並開了孔,用銅線穿孔將每塊瓦係牢變成一整片,蓋在屋頂椽上,從此即便是大颱風,瓦片也沒有被吹飛,“這應該也是為什麼嘉庚瓦歷經百年,損壞極少的原因之一”。

  沒落:

  老廠不復存在 傳承難以為繼

嘉庚瓦製作成追憶 百年技藝盼延續

  當初的磚窯如今已經廢棄,周圍草蔓叢生。 東南網記者 顏財斌 攝

  可好景不長,由於各種原因,1968年磚瓦廠被轉交給當地人經營後,基本就處於半停狀態,僅僅只有集美學村和廈大不時定制這種嘉庚瓦。同時,隨著鋼筋水泥現代建築的興起,新型建材的應用,嘉庚瓦逐漸退出了市場,最終該廠只堅持到1988年就已停産。

  2007年3月15日,嚴溪頭最後一窯2萬片嘉庚瓦出品,就是為了維修集美中學道南樓而專門燒制的。從此,磚瓦廠徹底熄火停業。後來,集美學村和廈大需要修補的話,基本都是用過去留下的庫存。

嘉庚瓦製作成追憶 百年技藝盼延續

  目前在廈門集美的陳嘉庚紀念館內,陳列著一台當初陳嘉庚從新加坡購買回來的磚模機。 東南網記者 顏財斌 攝

  “2007年,我在發掘這個項目時曾到過嚴溪頭,遺憾的是磚瓦廠已經變成了一個傢具廠。”集美區文化館非遺保護工作負責人高愛民表示,當時燒瓦的窯還在,兩代機器也都在。如今,第一代機器收藏在嘉庚紀念館裏進行展示。

  “廠房已變成傢具加工廠後,第二代機器也由當地人收藏保管。”陳加俊表示,1978年他從外地回來,曾與哥哥陳加龍一起學習製作嘉庚瓦,後來還一起出去建窯,儘管熟悉整套技術,但大約1982年左右也沒再從事這個工作了。

  近半個世紀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嘉庚瓦製作工藝傳承出現“青黃不接”。在三代傳人中,爺爺、父親和哥哥先後去世,現在就只剩下陳加俊一人。因為沒有再從事製作嘉庚瓦,他的孩子們對這項製作工藝可謂知之甚少。“整個家族幾輩子的努力,卻沒有做出什麼名堂。”陳加俊有些心灰意冷,磚瓦廠已不復存在,即便是他覺得很可惜,對此也已無能為力,只能空留一些回憶。

  2019年12月18日,記者根據陳加俊的指引,以及相關記載資料來到了漳州龍海市嚴溪頭一帶,並在九龍江畔的一家傢具工作坊後的雜草堆中找到了嘉庚瓦當時的燒制點。

嘉庚瓦製作成追憶 百年技藝盼延續

  在磚窯旁邊的雜草叢中,記者發現了一塊“陳嘉庚磚窯廠遺址”碑 東南網記者 顏財斌 攝

  如今,那裏已長滿了一米多高的雜草,當年的磚窯結構雖然依舊可見,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窯壁周圍長滿了蜘蛛絲和蔓藤,一些角落的磚塊已經掉落,文字資料顯示的從磚窯通往河邊碼頭的小道也已淹沒在高高的雜草堆裏,只留下一條用殘瓦碎片鋪設的坡道。距離磚窯十多米處的一塊“陳嘉庚瓦磚窯廠遺址”碑記上記載著,該廠大致範圍為冬至溪、西至溪、南至水利岸,而這也印證了當時廠址的交通便利性。

  當地一位村民指著墻柱上的紅色標線透露,不久之後,這個地方也將進行統一規劃改造,有些地方可能會被拆除,至於這個見證歷史的磚窯何去何從也尚不清楚。 

  未來:

  期盼嘉庚建築營造技藝進行整體保護

  採訪時,陳加俊從家中一個破舊的抽屜底層拿出了一疊紙,他告訴記者:“在文化館的啟發下,我將這項工藝的由來及製作流程,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假如哪一天我也不在了,至少還可以留下這些文字。”

嘉庚瓦製作成追憶 百年技藝盼延續

  目前,集美區文化館非遺保護工作負責人高愛民正著手收集整理“嘉庚瓦”資料,準備做資料彙編和後續研究。 東南網記者 顏財斌 攝

  高愛民也坦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以人為載體的活態傳承,當沒有人繼承,沒人在做的時候,就基本變成“無物”。“對此,相關部門也在做一些努力。之前在挖掘項目時,留下了一些珍貴的圖片資料。”高愛民表示,結合陳加俊回憶的一些內容,他們計劃通過口述整理、手繪等形式還原嘉庚瓦的生産過程,在2020年出一本關於嘉庚瓦的知識彙編。

  “對於嘉庚瓦製作工藝的未來,目前有了新的方向。”高愛民表示,這些年來,一直在呼籲相關部門能夠重視。從文化遺産保護方面看,很多嘉庚建築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專家也在呼籲,可以將嘉庚瓦製作技藝更改為嘉庚建築營造技藝,進行整體性的保護和傳承。

  在高愛民看來,這更符合非遺文化的傳承,特別是“活態傳承”。他認為,專家的想法有望成為未來努力的方向,“不過仍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牽頭,與集美校委會溝通,由文化部門協助收集資料,委託建築學院作為保護單位,由建築系的師生去保護和傳承這份中西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

  其實,嘉庚建築已成為集美,甚至是廈門的一個獨特的風格。近三年來,高愛民所在的集美區文化館非遺保護工作室就接待了不少建築系師生前來研學,對集美學村百年“嘉庚建築”進行探究。而高愛民也經常與廈門理工學院建築系進行相關方面的溝通。不僅如此,現在集美新城、一些學校在做基建的時候,也會按照嘉庚風格來建公共場所、校舍等。

  嘉庚建築群賦予了廈門這座城市溫度和情懷,嘉庚瓦製作技藝記住了幾代人的鄉愁。作為一個城市地區的風貌建築,嘉庚瓦的保護和傳承,已不再具有單一性,而是一項綜合性的事。採訪中,高愛民説道:“一個城市的發展要有傳統文化做基墊,總不能千城一面,那就沒有意義了。”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