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畬族烏飯:是美食 更是文化傳承

2020-03-05 10:05:36|來源:東南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葛寧遠

  東南網3月4日訊(東南網記者 葉伏國 福建日報記者 范陳春)一粒米、一片葉,一段非同尋常的交融。九浸九蒸九曝,講究的製作工藝,讓畬族烏米飯的清香,歷經1300多年,依然濃郁襲人。

  從山野鄉村的尋常小吃到景區酒店的餐桌特色佳肴,從家庭小作坊發展到企業化經營,從地方美食到名揚四海……時至今日,在一些“有心人”的推助下,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吃——畬家烏飯重煥生機,續寫著新的傳奇。

  一碗烏飯,他做了一輩子

畬族烏飯: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草袋烏米飯。受訪者供圖

  烏米飯是用畬山特有植物烏稔葉搗爛,擠汁或熬湯,將香糯米泡在湯汁裏,數小時後撈起,放到木甄裏蒸熟而成。

  “畬族歷來有‘三月三,染烏飯’的習俗,烏飯對畬家人意義非凡。”閩東畬族烏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立強介紹説,每年農曆三月三,是畬民敬天地、祖宗的節日。這一天,畬族村民不出工,男女青年成群結隊外出春遊,採來野生植物烏稔葉,製作烏米飯,緬懷先祖,預祝豐收。

  烏米飯起源可追溯到唐朝(西元669年),相傳畬族的兩位先祖因反抗當朝政權壓迫,在斷糧絕草之際,偶得烏稔樹所結之果實而得以果腹,進而制出了“烏飯”。從此,每年農曆“三月三”,畬民都會做烏米飯過節,相沿成俗已有1300多年,是畬族三寶之一。

  2011年12月,閩東畬族烏飯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它也是福建唯一入選中國民族餐飲委員會推薦的民族特色餐飲美食。2017年11月,吳立強被認定為閩東畬族烏飯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畬族烏飯: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立強畬族烏飯經營部被授予“全國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示範單位”稱號。左二為吳立強。受訪者供圖

  2019年10月18日,在成都舉辦的首屆全國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會上,寧德市蕉城區立強畬族烏飯經營部被授予“全國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示範單位”稱號。

  吳立強並非畬族人,可他一生卻對畬族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烏飯,有著近乎癡迷般的熱愛和執著,並傳承發揚了烏米飯這一畬族獨特食品的製作技藝。談起與烏飯結緣的經歷,年過古稀的吳立強將那段50多年前的往事娓娓道來。

  1962年,20歲的吳立強師範畢業後來到柘榮縣富溪鎮竹嶺村小學當老師,在這個文盲居多的畬漢混居村落,吳立強受到格外地尊重和照顧。每年農曆“三月三”,當地的畬族老百姓會送烏米飯給他,他在品嘗之後就立刻喜歡上了這一畬族美食。

  “這麼好的美食為何他之前沒有品嘗到?”他帶著疑問,利用暑假走訪了閩東很多畬族村,還到了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考察。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烏米飯在這些畬族村居已幾近失傳,這更加堅定了他保護和挖掘這一民族特色食品的決心。

  由此,他利用課餘時間尋找有關畬族的書籍了解烏飯的來歷,並向鄉親們討教製作工藝。

  經反復實踐,吳立強的烏飯製作工藝日益精進。1995年,吳立強帶著製作的50斤烏米飯來到蕉城,把烏米飯送進各個賓館酒樓免費讓客人品嘗,食客們的交口稱讚讓吳立強吃下了“定心丸”。

  此後,他便提前辦了退休手續,舉家遷到蕉城,專門開了個烏飯加工坊。1996年,他把親自製作的烏飯送到福州五一路上各酒樓進行推廣。後來,這些酒樓都與他簽下了合同。最多時,吳立強製作的畬家烏飯打入全省九地市1100多家酒樓,平均每天的銷售量達到上千斤。

  擇一事,鐘一生。就這樣,一碗烏米飯,吳立強一做就是50多年。“不僅要把畬家烏飯傳承下去,還要把它創新和發揚出去。”吳立強把烏飯當成了畢生的事業去奮鬥,如今年過古稀,他依然活躍在宣傳推介閩東畬族烏飯製作技藝一線。

  傳承千年 曲折發展終見光

畬族烏飯: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畬族烏米飯製作流程。受訪者供圖

  “烏飯的製作流程易懂,但掌握其中的訣竅卻並不容易。”吳立強介紹,烏飯的精加工講求黑、亮、晶、香四個標準。要達到這四個標準,就必須嚴格把關製作程式。例如烏稔樹葉應在早上無露水時採摘,採下的樹葉應鬆散放在籃中,不要擠壓,避免發熱,因為一旦發熱就會降低各種元素的含量,且超過10小時就不可再用。

  “烏飯之所以受大眾喜愛,除了好吃外,它還有養生的功效,主要是因為製作烏飯的重要原材料——烏稔樹。”吳立強説,烏稔樹葉也稱南燭葉,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南燭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利腸胃,補骨髓,久服,固精駐顏,輕身明目,變白卻老。

  “早些年參加展銷活動時,顧客對這個畬族特色産品一無所知,很多人因其外形,連了解的意向都沒有,甚至認為是添加了染色劑。”回想起早些年的處境,吳立強唏噓不已。

  吳立強説,為了確保讓顧客放心食用,2005年,他委託福建省農科院對烏飯做了營養檢測,檢測結果表明烏飯是食療兩用的健康食品。

  吳立強對於畬族烏飯的堅守,靠的是心底的一份熱愛與初心。隨著時代的發展,傳承人仍在不斷尋求創新來更好地傳承老祖宗留下來的美食。

畬族烏飯: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藍進良在採摘烏稔樹葉。受訪者供圖

  日前,記者走進位於寧德市蕉城區的山哈烏飯公司,只見乾淨、明亮的車間,一派繁忙景象:標準化食品生産佈局、現代化的加工設備、幾名身著畬族傳統服裝的女工正清洗著烏稔樹葉……

  “能有現在這標準、科學、規範的生産車間,十分不易。僅申請‘QS’認證就用了一年半時間。”該公司負責人藍進良感慨地説,烏米飯顏色烏黑,許多顧客由於不了解,往往認為其添加了染色劑,要想被顧客認可,還需要得到“QS”認證。

  但針對這一傳統食品,主管部門難以找到相關參照標準進行批復,藍進良等人多方打探,並未找到通過認證的企業先例。

  “既然沒有標準,那就立個標準!”藍進良等人下定決心,無論多艱難,都要拿到烏米飯生産的“QS”認證,這也有利於推動烏米飯技藝的傳承。終於,通過一年半的努力,2014年5月,“山哈”獲得了全國首個烏米飯“QS”認證。

  隨著“QS”認證的批下,寧德畬家烏飯的生産告別了傳統的“作坊式”加工,走上了規範化、産業化的發展之路。

  創新賦能,烏飯呈現更多元

  民以食為天,吃是文化,也是藝術。吳立強50多年的堅守,讓昔日山溝溝中鮮為人知的畬族烏飯,走出大山,成為景區、酒店裏的一道特色珍饈,還贏得了“福建金牌老字號”等一系列榮譽。藍進良的介入,讓這道傳統美食又增加了新的元素。

  “創新才是烏飯這一省級非遺技藝的出路。”藍進良認識到,隨著中國社會的日益開放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飲食文化受到快餐文化的挑戰,烏飯作為傳統的畬族美食也面臨著新的問題。

  烏米飯是畬族群眾每逢重大節慶日的必備品,但對於其他人來説,並沒有這種習慣。如何讓更多的人接受烏米飯?

  “非遺技藝要走進現代化社會,並非易事。必須與市場接軌,才能把這道民族特色美食傳承下去。”藍進良稱,為滿足不同人的口味和需要,他們在“吃法”上不斷創新,不斷研發與更新烏飯種類,以多樣化的産品來迎合市場消費需求。

畬族烏飯: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竹筒飯烏米飯。受訪者供圖

  除了研發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烏米粽,他們還生産各種口味的手抓烏米飯、五米漢堡、竹筒飯等多種新品,受到越來越多食客的青睞。

  “把傳統技藝與市場有效接軌,非遺才能真正‘活’起來,才能傳下去。”藍進良認為,烏米飯要傳播的更遠就要從自身出發,將傳統畬族文化元素和現代元素相結合,順應市場變化,最大限度地滿足各類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作為一名畬族人,藍進良擔負起帶著烏飯“走出去”的使命。近年來,藍進良通過參加各種旅遊節、美食節、文博會、農産品推介會、“一村一品”展銷會等,讓畬族烏飯在這些舞臺上亮相展示,他帶去的烏飯也總是被搶購一空。

畬族烏飯: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首家烏米飯直營體驗店“米小吳”在溫州開業,吸引了眾多食客購買。受訪者供圖

  “要想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就需要讓烏飯走出去。”藍進良説,他們還通過加盟直營店的方式,讓傳統畬族烏飯走出閩東、走向全國。他表示,利用實體店這扇窗口展示非遺文化很關鍵,今年,他們計劃將直營店開進杭州、廈門、福州等地,拓寬線下市場,讓閩東烏米飯走進千家萬戶。

  走出去、交流,讓畬族烏飯有了活力。目前藍進良主營的公司平均每年産銷烏飯達3000多萬元,産品銷往北京、上海、浙江、福州等多個地區。藍進良希望,通加大對畬族烏飯的宣傳、推介力度,讓畬族烏飯走的更遠,不斷提升美譽度。

畬族烏飯:是美食,更是文化傳承

多米尼亞外交部司長米歇爾品嘗畬族烏米飯(左一為藍進良,左二為多米尼亞外交部司長米歇爾)。受訪者供圖

  “不光把烏飯賣出去,我們還打造了烏米飯觀光體驗工廠,通過讓遊客體驗烏米飯加工製作過程,把傳統手藝背後蘊藏的畬族文化一一展示在遊客眼前。”藍進良説,老技藝的傳承任重而道遠,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發展。公司目前有1000畝的烏稔樹培育基地,下一步,將引導村民在原産地進行烏稔樹種植,催生全産業鏈發展。

  生意的順利並沒有讓藍進良停下思考的腳步,在他看來,這一碗烏飯的背後是畬族文化和歷史的積澱,他心中早已規劃好,如何通過烏米飯將畬族文化進一步傳承和推廣出去。

  “酒香也要勤吆喝,畬族烏米飯的傳播宣傳力度還遠遠不夠,希望政府部門能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幫我們吆喝吆喝,打響知名度。”藍進良説。

圖片默認標題
【HI老外主推】【龍岩州】【移動版】【Chinanews帶圖】非洲法語國家學員來龍岩學習中式烹飪技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