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續存385年的古海關遺址

2020-06-19 09:12:44|來源:東南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趙宇靜

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續存385年的古海關遺址

  走進泉州市鯉城區水門巷,一塊刻著“泉州市舶司遺址”字樣的石碑佇立在原址改建的水仙宮墻角。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東南網6月18日訊(本網記者 林婕 林傑)海絲千年城,魅力古海關。走進泉州市鯉城區水門巷,一塊刻著“泉州市舶司遺址”字樣的石碑佇立在原址改建的水仙宮墻角,這處看似其貌不揚的遺址,是我國現存的唯一的一處古海關遺址——市舶司遺址。

  據史料記載,為了適應不斷發展的海外貿易需求,唐朝以來,曾有廣州、杭州、明州(今寧波)等地設有市舶使,為市舶司前身。市舶司作為掌管涉外船舶、貿易及其徵稅和接待使者的機構,其基本功能類似於今天的海關。泉州市舶司則設立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作為古代的“海關”,見證了泉州宋元明三朝的海上貿易之繁榮。

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續存385年的古海關遺址

  這處看似其貌不揚的遺址,是我國現存的唯一的一處古海關遺址。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見證“東方第一大港”

  一個市舶司,一段非凡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它見證了泉州曾經的開放和包容。

  唐宋以來,隨著泉州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泉州港的海上貿易發展神速,逐漸進入“東方第一大港”的鼎盛時期。特別是宋元明三代對海外貿易實行嚴格管理,國內外商人從泉州港出海或登陸,必須先赴市舶司登記,凡從海外運貨抵港,先經市舶司抽分博買,否則沒收船貨並治罪。當時與泉州貿易的國家和地區曾達到100多個。

  據古市舶司文史室內史料記載,招徠外商是市舶司的職責之一,其結果是數以萬計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各國商人、傳教士、使者、旅行家、貴族和平民紛至遝來。他們從這個城市獲得豐厚的商業利益,留下了各自的宗教文化,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世界幾大宗教幾乎都在這時傳入泉州。他們和平相處,互相交融,其祥和場景,是古泉州故事中最精彩、動人之處。

  市舶司的設置,規範了海外貿易,促進了泉州進出口貿易的繁榮,推動各行各業的興盛發展,其中以“造船業”“紡織業”“制瓷業”為最。據史料記載,1974年在後渚港發掘的宋代海船見證了泉州造船業的發達;隨著海外貿易市場的擴大,泉州的紡織業發展,趙汝適在《諸蕃志》中載,泉州的紡織品已遠銷東南亞諸國及坦桑尼亞;而宋元時期出現的磁灶窯、德化窯、安溪窯、東門窯、南安窯等著名民窯,將泉州的陶瓷産品遠銷世界各地。宋代李邴曾在《咏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貿易》中如此描繪泉州:“蒼官影裏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元朝時期,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曾寫下:“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像”。

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續存385年的古海關遺址

  水仙宮內設立了古市舶司文史室,通過文字與圖片資料講述泉州專設市舶的歷史。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歷經三個朝代續存385年

  儘管歷史已成昨日,但這段輝煌的歷史如今在泉州這片沃土上依舊有跡可循。

  水關、鵲鳥橋、舶司庫巷……圍繞市舶司的背後,當年的各種“配套”應運而生。位於市舶司附近的水關後有石閘門,其長石槽尚存。水關上的城墻,1956年拆除,而橋北的鵲鳥橋至今尚存。原六板橋已改成水泥橋,橋旁濠溝尚存一、二巨大石欄杆。

  閩南文化研究者洪泓介紹,宋至明時,遠洋商船的人員,其貨物往來,可通過小船,沿晉江、破腹溝、水關,濠溝直達市舶司報關。“市舶司及水關是泉州港的重要遺址,亦是泉州港繁榮的歷史見證之一。”

  在張惠評、許曉松著作的《泉州海絲史話》裏提及,在水仙宮東面,過洪厝山,有一條巷可通大街,名叫“白絲庫巷”,位於今馬坂巷與水門巷之間。該巷距離市舶司衙門遺址不遠。泉州方言“舶”與“白”“司”與“絲”同音,故後人又將它寫作“舶司庫巷”,認為是古代市舶司的倉庫遺址。

  走進今天的市舶司倉庫遺址,長長的石板巷子,經過歲月和風雨的打磨,依稀可見當年的輝煌,歷史韻味十足。據道光《晉江縣誌》記:福建市舶司尚續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續存385年後才遷往福州。“市舶司遷榕城後,司荒廢,後漸為民居,現僅存遺址。”沿著舶司庫巷口深入,小巷盡頭,是一處處名人故居,故居內仍有住人,護厝的水井也仍在使用。

  如今,廣州、明州、杭州的市舶司遺址俱已湮沒,泉州市舶司遺址成了我國唯一保存下來的古海關遺址。《泉州府志》載:“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鵲鳥橋水關北沿水道六十米有水仙宮”。水仙宮內設立了古市舶司文史室,通過文字與圖片資料講述泉州專設市舶的歷史,吸引了大量來自日本、美國、緬甸的文史研究者,以及國內高校師生來參訪學習。

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續存385年的古海關遺址

  橋北的鵲鳥橋至今尚存。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續存385年的古海關遺址

  泉州方言“舶”與“白”“司”與“絲”同音,故後人又將它寫作“舶司庫巷”,認為是古代市舶司的倉庫遺址。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續存385年的古海關遺址

  走進今天的市舶司倉庫遺址,長長的石板巷子,經過歲月和風雨的打磨,依稀可見當年的輝煌,歷史韻味十足。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續存385年的古海關遺址

  沿著舶司庫巷口深入,小巷盡頭,是一處處名人故居,故居內仍有住人,護厝的水井也仍在使用。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泉州市舶司:跨越千年 續存385年的古海關遺址

  水仙宮內設立了古市舶司文史室,吸引了大量來自日本、美國、緬甸的文史研究者,以及國內高校師生來參訪學習。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