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輿情智庫    
廈門多舉措提升海洋創業創新水準 助推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
2020-10-19 10:10:20來源:廈門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胡曉萌

廈門多舉措提升海洋創業創新水準 助推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

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本報記者 張奇輝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洪鷺燕)

  從大海中提取的各種物質正廣泛應用,生産出微藻DHA、“雙糖”膠囊、新型鯊魚肽等海洋生物製品;特種船舶、海洋感測器等高端海洋裝備從廈門走向全國甚至國際市場;“區塊鏈賦能的智慧漁業系統”“窄帶物聯網船舶身份識別系統”等系統的建設,彰顯著智慧海洋的魅力……這是一系列誕生在廈門的海洋科技成果。

  藍色跨越,科技先行。如今,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推動廈門藍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背後,有著我市海洋部門持續的創新探索與保駕護航。在經略海洋的征程中,一幅海洋科技創新的動人畫卷正在廈門徐徐展開。

  亮點1

  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實現資源互聯共享

  海滄生物醫藥港園區內,有一個特殊的海洋藥源生物種質資源庫。這個資源庫建有微藻庫、微生物庫與植物庫、基因庫等實體庫,種質資源保藏能力超過2萬份,被稱為海洋生物的“諾亞方舟”。

  “資源庫的建設是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比如部分海綿、海葵等海洋物種消失了,我們可以從資源庫裏取出種源,重新培養出來。”市海洋局表示,這個資源庫已經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海洋藥源種質平臺。

  據了解,目前我市已建設像海洋藥源生物種質資源庫這樣的海洋産業公共服務平臺23個,項目總投資23.07億元,平臺服務內容涵蓋海洋生物醫藥研發、海洋裝備製造、遊艇展銷、海洋環境監測保護、海洋水産品深加工等。

  為了更好地服務涉海企業,市海洋局還建設“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海洋産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站,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該平臺共納入15家單位533台(套)儀器設備、198項服務,實現資源互聯共享。

  亮點2

  打造創業創新基地 孵化海洋科技項目

  我市不斷優化環境,打造全國首個海洋“雙創基地”——廈門海洋創業創新基地,孵化一個個和海洋有關的創業項目。

  隨著入駐企業和項目的不斷發展壯大,廈門海洋創業創新基地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形成“1+2”(1個主基地+2個分基地)的新格局。

  主基地位於翔安歐厝的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研發基地,重點引進規模生産及總部項目,目前基地已經封頂。

  分基地之一,是位於翔安火炬高新區的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該基地已投入運營近4年,累計入駐項目41個。

  另一個則位於思明區沙坡尾的廈門海洋經濟公共服務中心,將重點引進高校及科研機構海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目前該基地正在進行裝修,計劃今年11月底正式投入使用。

  亮點3

  海洋産業抱團發展 107家單位加入聯盟

  在“1+1>2”的原理被日益驗證的時代,成立“産業創新聯盟”也成為廈門海洋新興産業抱團發展的方式。

  三年前,廈門海洋新興産業創新聯盟由廈門匯盛生物有限公司、廈門大學、廈門藍灣科技有限公司、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衛星定位應用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水産研究所等6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聯盟現有成員單位107家,涵蓋海洋生物醫藥製品、海洋高端裝備製造、現代漁業、濱海高端旅遊、智慧海洋等海洋新興産業領域。通過成員單位之間的合作,聯盟廣泛開展協同合作、資源共享、政策諮詢、聯合攻關、成果轉化、人才交流等,為海洋産業發展和海洋經濟建設發揮引領支撐作用。

  亮點4

  持續辦好“海洽會” 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如何讓高大上的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每年海洋週期間,我市持之以恒地辦好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洽談會(簡稱“海洽會”),幫助“待字閨中”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6年來,一批又一批來自沿海省市涉海企業、科研機構的海洋高新成果在“海洽會”上集中展示、對接。

  數據統計,2014年至2019年,“海洽會”累計發佈海洋經濟項目成果121項,簽約項目總數141個,總投資額達49.94億元。“海洽會”已經成為企業與科研院所“牽手”、資本與創新項目“聯姻”的平臺。

  【亮點數據】

  “十三五”以來,海洋部門積極帶動社會投資178億元,新建成或改造生産線60條,新增研發投入16.60億元,新建企業研發中心14個,新增平臺17個;新增産品證書91個;新産品125種;實現成果轉化99項;新建示範工程8項;形成標誌性成果65項;新增品牌18個;申請制定標準45項,其中國家標準2項;申請及獲得專利501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