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輿情智庫    
平潭詞明戲:雕欄玉砌“音”猶在
2020-11-20 10:50:28來源:東南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胡曉萌

  東南網11月19日訊(本網記者 張哲昊)“蟠桃已熟,摘來獻神仙……”上月23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出在平潭蒼海小學舉行。小小的帷幕前,詞明戲《偷桃》隨著一陣熱鬧的鑼鼓開場。只見4名藝人手指輕盈擺動,一具具木偶躍入戲臺,配以聲情並茂的演唱,靈動的身影牢牢鎖住小觀眾的目光。

  即使2007年被列入福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詞明戲也十多年難覓蹤跡,瀕臨失傳。直到2018年,詞明戲第九代傳人林文遠復出傳授技藝,竭力延續嵐島的這一文化血脈。

  古老劇種“指”掌乾坤

平潭詞明戲:雕欄玉砌“音”猶在

  林文遠為記者表演詞明戲。東南網記者張哲昊 攝

  據介紹,詞明戲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彼時,林文遠的祖先——浙江余姚詞明戲藝人林氏兄弟遷居至平潭蒼海村。他們將“弋陽腔”與當地曲藝結合,創作出不同的鄉音土調,派生出“弋陽腔”詞明戲,並在嵐島落地生根。

  舊時的詞明戲以真人扮演角色,“林家班”陣容強大、唱做齊整,有《薛仁貴征東》《許仙借傘》《金雞嶺》等劇目,留下在閩侯、長樂、福清等地表演的記載。至民國初年,時局動蕩,戲班大都停鑼息鼓,詞明戲也由盛轉衰。“林家班”亦漸趨衰落,遂改用提線木偶演出,縮減開支。

平潭詞明戲:雕欄玉砌“音”猶在

  詞明戲所用木偶製作精巧,惟妙惟肖。江信恒 攝

  提線木偶考驗藝人的“指尖功夫”。林文遠説,一名成熟的詞明戲藝人,需熟練運用提、搖、挑、勾等方法操縱木偶的14根系線,表演跑、跳、拂袖等動作。與別地的木偶戲不同,詞明戲歷史悠久,上承崑曲,其唱腔高亢清亮,曲調細膩婉轉,念詞多為北方語言詞彙,講究“詞句唱明”,因此別具一格。又因為詞明戲表演形式多為“前臺幹唱、後臺幫腔”,節奏明快,演繹喜怒哀樂一氣呵成,常常讓觀眾拍案叫絕。

  受京劇、閩劇的影響,詞明戲伴奏以打擊樂為主,樂器除笛子、嗩吶外,還有清鼓、大小鑼等。“以前老藝人排練時鑼鼓喧天,屋頂瓦片都能被震響,熱鬧極了。”即使回憶已久遠,79歲的林文遠仍時常沉浸其中。

  重出“江湖”傳承衣缽

平潭詞明戲:雕欄玉砌“音”猶在

  詞明戲表演。受訪者供圖

  詞明戲第九代傳人中,林文遠是唯一還在世的。自孩提時代起,他就向父親林光銓拜師學藝,13歲首次登臺。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民間戲曲迎來第一次大發展,在政策鼓勵下,詞明戲開拓演出市場,併發掘出46本詞明戲劇本,相關部門還撥款資助戲班添置道具,改善藝人生活。可惜好景不長,因歷史原因,詞明戲演出受到極大衝擊,大量木偶服裝、道具以及資料被焚燬,加上老藝人相繼謝世,包括林文遠在內的不少藝人亦各奔東西,詞明戲陷入長時間的停滯。

  一直到2018年6月,酷愛鄉音的平潭鄉賢林心惠不忍詞明戲就此失傳,和金井片區蒼海村的村幹部共同組織籌劃了第二屆平潭“霞海文化節”暨首屆“詞明戲藝術節”。借此契機,林心惠等人“五顧茅廬”,動員林文遠出山授藝,“重整”詞明戲。

  “一開始我內心十分抗拒,一來我已多年沒有上臺表演,難免力不從心;二來我見證了詞明戲起落浮沉,不敢輕易重拾老本行。”經過漫長的心理建設,林文遠最終“松了口”,答應重組戲班,並義務整理、發掘詞明戲劇本。“既然大家這麼信任我,就要盡全力!”

平潭詞明戲:雕欄玉砌“音”猶在

  詞明戲後臺表演。受訪者供圖

  然而,“復出”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實際上,就是林氏家族裏,對戲曲感興趣的年輕人也寥寥無幾。林文遠的徒弟,是7名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中年人。

  為“調教”弟子,他沒少花心思。“大家都是零基礎,劇本需根據角色調整,每一個唱段的節奏,都得找準‘卡點’。”演唱、樂器演奏、木偶操作……林文遠將自己的舞臺經驗與專業知識傾囊相授,細心指導大家排練劇目,甚至對徒弟一對一輔導,常常練到晚上9點多才散場。

  三個月後,第二屆平潭“霞海文化節”暨首屆“詞明戲藝術節”如約而至,林文遠親自挂帥,與弟子們同臺表演的詞明戲傳統劇目《八仙》博得滿堂喝彩。

  聊起這次“復出”,林文遠仍難掩激動。“我們的表演讓許多觀眾和遊客驚嘆,原來平潭還有這樣的本土文化。後來,有研究戲曲的專家前來村裏考察相關民俗文化,詞明戲的社會知名度大增,大家的辛苦有了回報。”

  亟待注入新生力量

平潭詞明戲:雕欄玉砌“音”猶在

  林文遠(右一)與弟子排練劇目。江信恒 攝

  儘管有所轉機,詞明戲登臺演出的機會依舊難覓,願意學藝的年輕傳人無從找尋。面對現實的難題,林文遠有些著急,現有的弟子們年紀雖大,也只能儘快讓他們挑大梁。在他看來,詞明戲技藝自成一套,不易被掌握和學習,“但‘青年哥’別説唱了,聽懂戲文都難”。加上沒有市場,詞明戲無法進行活態傳承。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以來,平潭當地政府已啟動了詞明戲保護行動,對詞明戲傳承人進行口述及表演錄音錄影以供研究。此外,相關部門推動成立非遺詞明戲研究傳習中心,積極推進詞明戲進校園,吸引年輕人參與傳承工作。

  如何讓這顆古老的文化“明珠”擦出現代光芒?今年,平潭創新“非遺+旅遊”發展模式,推動詞明戲入駐壇南灣田美澳藝術驛站,讓更多遊客現場體驗詞明戲的樂趣,促進非遺文化元素“活”起來。

  此外,平潭綜合實驗區音樂家協會主席林愛淋醉心於詞明戲的獨特魅力,歷時數年,走訪全省各地,發掘並收集了一批有關詞明戲的珍貴資料。

平潭詞明戲:雕欄玉砌“音”猶在

  遊客在壇南灣田美澳藝術驛站體驗詞明戲。江信恒攝

  林愛淋透露,他已完成專著《詞明戲概論》,將從歷史、劇作、音樂等方面對詞明戲進行系統性的分析論述,方便讀者了解詞明戲的前世今生。這部專著整理記錄了384個詞明戲曲牌和鑼鼓經,預計明年出版。“下一步我計劃排演抗疫主題的詞明戲作品,將傳統戲曲與流行樂相融合,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吸引年輕人。”

  對於詞明戲的傳承工作,林文遠仍有些“不滿足”。“保護傳承詞明戲,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各方努力下,現在才有了轉機。但詞明戲的重生,不僅需要市場化推廣,更急需注入‘新鮮血液’,希望政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提供更多舞臺,讓年輕人跟上接棒。”他的言語中充滿期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