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闊步走——寧德市造福工程工作側記
來源:閩東日報  |  2021-02-24 17:27:12

幸福路上闊步走——寧德市造福工程工作側記

周寧縣瑪坑鄉紫竹新村全貌。 鄭文敏 攝

幸福路上闊步走——寧德市造福工程工作側記

鼎福新村是古田縣百戶以上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示範點。資料圖

幸福路上闊步走——寧德市造福工程工作側記

霞浦縣崇儒鄉溪邊新村。 夏斌 攝

幸福路上闊步走——寧德市造福工程工作側記

屏南長橋西亭洋造福工程。 資料圖

幸福路上闊步走——寧德市造福工程工作側記

通過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壽寧大安鄉大安村紅帶安置區面貌煥然一新。 吳蘇梅 攝

幸福路上闊步走——寧德市造福工程工作側記

交通便利的壽寧縣南陽鎮洋邊新安小區。吳蘇梅 攝

  本報記者 陳薇

  新村拔地起,家園換新顏。

  造福工程是我市在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中率先在全省實施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從“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到“一方水土養活多方人”,二十多年來,造福工程成為閩東山區扶貧開發、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三十多萬群眾圓了安居夢,走上幸福路。

  福地安家  生活巨變

  “這裡交通便利,離城關也近,小孩可以到縣第五小學上學,別提有多方便了。”當春日的第一縷陽光透過窗戶灑進房間,陳道旺忙碌而充實的一天開始了。説起喬遷新居這一喜事,陳道旺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陳道旺是霞浦縣松港街道下村村嶺邊裏自然村人,由於常年在家務農,一家四口“蝸居”在破舊的老房子裏,生活清貧。為解決造福工程搬遷戶及偏遠山村住房困難的失地農民的住房問題,2015年底,松港街道在縣城近郊的羅漢溪畔投資3578萬元,建設造福工程示範點,計劃安置易地搬遷戶240戶。2017年,造福工程一期建設完工,陳道旺一家喜遷新居。

  今昔對比,陳道旺由衷感嘆:“像做夢一樣,我們的生活和過去相比變化巨大。”現在,陳道旺在霞浦縣食品廠務工,月收入4000多元。同時,通過産業技能培訓,養殖土雞及蜜蜂,種植臍橙、西瓜、花生、稻穀等,每年可增加收入2萬多元。

  福地安家,生活巨變,這是我市推進實施造福工程搬遷工作的一個生動實踐。

  199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實施造福工程,對居住在“老、少、邊”等生存發展環境惡劣地區的貧困群眾實施有組織、大規模搬遷。

  1995年5月,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22戶畬民成為福建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實施對象,整村搬遷至赤溪村中心地帶,住進了磚混結構兩層新樓房。此後的20年,12個自然村350多戶畬民陸續遷至赤溪行政村所在地,搬入寬敞明亮的新居,徹底告別窮山惡水。

  山民走出茅草房,連家船民也上了岸。早在上世紀中期,連家船民上岸問題就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關注。最早以“連家船民建新居”的方式組織船民上岸。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先後三次組織連家船民上岸定居。至1997年,閩東還有1.93萬連家船民漂泊海上,佔全省總數的90.5%,主要分佈在蕉城、福安、霞浦、福鼎。

  造福工程必須惠及“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連家船民。在山民下山的同時,閩東吹響了連家船民上岸造福工程全面啟動的號角。如今,寧德所有連家船民都已全部上岸,搬入新居,結束了長期在海上漂泊的歷史。

  久久為功  奔向幸福

  一磚一瓦綿綿用力,一針一線久久為功。從最初的“分散搬遷”“插花安置”,到解決“茅草房改造”“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等“老大難”問題,再到新世紀開始實施“整村搬遷、集鎮安置”。二十多年來,造福工程在我市的內涵在不斷拓展,效應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自加壓力,創新工作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更好、更多地安排搬遷計劃,以滿足群眾需求。

  市、縣、鄉成立造福工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強化相關部門協同推進造福工程工作合力;歷年來將造福工程列為各級黨委、政府為民辦實事和改善民生的重點項目來抓,層層簽訂責任狀,確保辦好辦實;鼓勵基層政府積極探索有效辦法,一村一寨整體搬遷集中安置,不留死角,讓特困群眾也能一起搬遷。

  住在古田縣平湖鎮鼎福新村的易地搬遷戶老張總喜歡到家門口的小廣場,和鄰居們嘮嗑話家常。

  鼎福新村是古田縣百戶以上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示範點,距集鎮區僅1公里。搬遷戶們不僅能享受到衛生、教育、購物和交通等方面的便利,還可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林果等産業,進一步拓寬了增收致富渠道,群眾生活水準明顯提高,幸福感、獲得感大大增強。

  告別窮山惡水,安家福地。為確保每個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我市對搬遷安置項目的基礎配套、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進行全面跟進。同時,將造福工程與産業發展、園區用工、技能培訓等結合起來,堅持靶向治療、精準滴灌,全面摸清搬遷戶的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勞動能力、發展意願,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幫助制定脫貧措施和幫扶項目,明確脫貧路徑,做到既“挪窮窩”,又“換窮業”。

  一戶戶貧困戶、一個個貧困村從窮山惡水到福地新村,從泥濘小路到通衢大道,從茅草屋、土坯房到磚瓦房、小別墅,從增收乏術、困守一隅到廣開門路、各顯神通……春回大地,春暖花開,放眼閩東大地,一幅幅美麗山鄉新畫卷正在舒展——

  “十三五”期間,我市累計完成造福工程搬遷12891戶50790人,其中貧困群眾易地搬遷2977戶11595人,總體上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在工作過程中,我市建立了“三個三”工作機制,確保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在安置規劃方面,搬遷群眾在城鎮周邊和交通便利的中心村安置比例達到98%,累計新建或續建20戶以上的集中安置點140多個,涌現出一批規劃設計起點高、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完善、産業就業便利的搬遷新村。

  在實施搬遷方面,累計投入資金27.08億元,其中,幫助貧困群眾爭取易地搬遷補助資金1.9億元,專項貸款資金1.3億元,確保貧困群眾住上安全舒適的“解困房”,並且在地質安全防護、生産生活設施上加快配置,力求搬遷新村安全實用。

  在後續發展方面,著力解決生産幫扶、就業支持、就學就醫等保障長期安居樂業的問題。96%的群眾在安置地實現穩定就業經營,53%的群眾在搬遷安置區周邊找到了工作,100%的群眾就學就醫比原來方便。

  從憂居到安居、從山溝到城鎮……搬出“窮窩窩”,開啟新生活,越來越多的搬遷群眾正在幸福路上闊步走。

編輯:尹小兵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