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
來源:福州新聞網  |  2021-02-24 10:23:19

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

  閩江河口濕地內的候鳥。鄭航 攝

  福州日報記者 馮雪珠

  新春時節,行走在閩江河口濕地公園的臥龍灘塗棧道,可看到遠處有成群的小天鵝在飛舞;在更靠近岸邊的砥礪觀光步道停駐,不遠處不同種類的鳥兒嬉戲覓食、怡然自得……

  隨著閩江河口濕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建設工作不斷推進,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退養還濕”試驗區改造後,水鳥數量最高達5500隻,是改造前同期的3.5倍,越冬水鳥數量保持在3500隻左右。

  清除外來物種

  營造良好環境

  下午3點多,還未漲潮,小天鵝們仍在遠處的光灘上覓食、休息。如今能看到小天鵝的地方,之前卻被一種叫互花米草的外來物種佔據。

  “互花米草最大問題是容易導致土壤板結。”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科研監測科工作人員介紹,互花米草由於生長速度快,根系發達且深、密度大等原因,易導致分佈區土壤板結,同時會佔據鄉土植物的生存空間,導致本土濕地植物生存空間萎縮,進而導致底棲生物種類、數量減少,極大威脅濕地生物多樣性。

  2018年,福州市印發《閩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控制性詳細規劃(2018年—2020年)》,將互花米草治理及鄉土植被恢復工程列為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區管理單元項目。

  據工作人員介紹,保護區採用“人工+物理除治法”,目前已清除互花米草1810畝,並種植紅樹林、蘆葦等鄉土植物,恢復鄉土植被875畝,另外還營造了水鳥棲息生境,保持510畝光灘供水禽覓食及棲息。

  經過治理,互花米草治理區逐漸成為候鳥利用率較高的棲息地,“漲潮時,除了小天鵝,斑嘴鴨、鴻雁等雁鴨類水鳥也會到治理區裏休息;退潮時,很多鸻鷸類水鳥會在這取食。”工作人員介紹。

  清退水産養殖

  打造“生態鳥島”

  “大家都覺得現在的鳥兒沒以前怕人了。”上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今不用到濕地保護區,在濕地公園的棧道上就可以看到很多鳥類。

  讓候鳥進濕地公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漲潮的時候,很多鳥類需要到更高的地方停歇和取食。”工作人員介紹,閩江河口濕地分佈大量涉禽,原先漲潮時供涉禽站立的淺水區或淤泥質灘塗面積小,成為影響水鳥在此棲息的關鍵因素。另外,潮間帶泥沙淤積、實驗區水産養殖活動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威脅水鳥的活動,尤其是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物種。

  “將水産養殖場清退,‘退養還濕’,並進行棲息地改造,是增加高潮位水鳥棲息地最直接、快速且有效的手段。”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打通圍堰、清理塘底、種植鄉土植被等方式營造“生態鳥島”,讓漲潮時候鳥在濕地內有了更多可棲息之地。

  上述工作人員介紹説,如今在比互花米草治理區更靠近岸邊的“生態鳥島”上,水鳥的數量和種類明顯增多,“甚至能觀察到東方白鸛、水雉等該區域罕見水鳥”。

編輯:尹小兵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