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深耕人才“港灣計劃”四年發展綜述
來源:泉州網  |  2021-03-16 10:44:00

泉州深耕人才“港灣計劃”四年發展綜述

泉州深耕人才“港灣計劃”四年發展綜述

  韆鞦基業,人才為本。2017年2月17日,泉州市人才“港灣計劃”正式啟動,向全球各類人才拋出富有泉州誠意的“橄欖枝”。

  四年來,泉州針對束縛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痛點堵點,聚焦人才價值實現和用人主體人才工作意識提升,從創新人才管理體制以及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服務機制6個方面提出27條政策措施,全力激活“産業、平臺與人才”“政府、市場與人才”“産業、城市與人才”的“三重關係”,最大限度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力,築就人才“引得進、留得住、過得好”的夢想港灣、事業港灣和生活港灣。

  潮涌刺桐港,八方賢才聚。截至目前,泉州累計引進聚集國家級人才計劃專家逾百名,入選省級人才計劃近700名、市級高層次人才近1.6萬名。人才發展指數連續3年在全省設區市中位列第一檔次。

  産才互促,力促“服務支撐”向“核心引領”轉變

  人才結構優化是支撐城市産業結構升級的源泉和動力。四年來,泉州秉持“産業帶動平臺引才、人才引領産業發展”理念,多元化引進市場化運作、區縣(市)共建的各類引才引智服務平臺,搭建人才與民營企業對接的橋梁,全力激活産業、平臺與人才關係。

  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以下簡稱“泉州裝備所”)人才濟濟的景象,就是泉州緊扣産業發展需求“以産聚才、平臺引才”的一個縮影。

  2013年,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與泉州市政府共建泉州裝備所,聚焦“智慧製造”等重點領域,堅持全球引才,從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英國雷丁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一流高校引進一大批學科帶頭人、科研骨幹及高層次工程技術精英。截至目前,累計擁有各類人員超260名,引進博士後10名,培養碩、博研究生110多名。各項科技成果處於國內外領先水準,智慧電網裝備、智慧製鞋噴膠機器人等一批項目實現産業化,助推泉州乃至福建産業技術不斷走上“領跑”位置。

  泉州裝備所為何能催生産業“核聚變”?所長劉海舟説,正是依靠全球化視野引進人才和“頂天(科學前沿)立地(工程産業化)”的發展定位,泉州裝備所才能脫穎而出,引領産業發展。

  除中科院在泉州設立泉州裝備所外,中國科學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瞄準泉州産業發展“靶心”,紛紛在泉設立研發機構,佈局孵化器、加速器、中試基地等高端創新平臺,最大限度發揮引才聚智功能。

  在泉州,依託高端公共服務平臺引才,“産業帶動平臺引才、人才引領産業發展”的形式還有很多,幾乎覆蓋了17個重點産業的院士(專家)工作站。依託引進的院士專家及其團隊成員,通過與企業的多元化合作模式,推動了泉州企業技術及産品的升級換代,僅院士工作站項目累計已為建站企業年新增産值11.42億元、年新增效益6.767億元、年新增稅收8785萬元,帶動建站企業投入2.608億元。

  不斷涌現的案例表明,産業、平臺與人才之間的良性互動,讓高端人才紛至遝來,勾勒出泉州人才從“服務支撐産業”到“引領産業發展”的軌跡。

  放權鬆綁,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10秒鐘完成一雙運動鞋的花邊縫紉,20秒鐘完成鞋底粘膠,平均每2.25秒鐘就有一雙運動鞋下線……”2003年進入安踏後,安踏黨委副書記、鞋業第三事業部總監朱雙虹牽頭成立鞋機實驗室,通過技術改造助企升級。

  如今,朱雙虹已成為安踏公司的一名高級管理人才。除自身努力外,其歸功於公司充分發揮用人主體作用,推行“三高人才”工程,如在人才成長上,開闢專業通道和管理通道並行的“雙通道”選擇發展路徑;在薪酬待遇上,鼓勵以貢獻者為榜樣,做到薪酬價值匹配等,這些都讓個人的價值得以充分釋放。當前的安踏,已成長為中國最大、世界前三的綜合性體育用品公司,並創造出10多萬個就業崗位,形成超3000億元市值的巨型“航母”企業。

  像這樣的用人主體典型數不勝數。在實施人才“港灣計劃”過程中,泉州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把人才工作市場化作為主攻方向,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激發用人主體活力,用市場發現、評價和匹配人才,全力打造“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決定”的“生態圈”,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持續“放權”,放出用人主體活力。2017年,泉州率先在福建省推行企業自主評價高層次人才,將人才評價的話語權交給用人主體,用評價指揮棒帶動企業人才生態構建。實施三年多,逐漸上升到各類用人主體,形成了制度化、規範化,並實現動態管理,累計授予九牧、盼盼、南威軟體等行業龍頭企業和深圳航空等國有企業四批次117家高層次人才自主評價試點權限,已自主認定885名市高層次人才,其中一線創新人才佔比超60%。

  除堅持企業自主“評”外,2018年起,泉州持續探索“人才層次+業績貢獻+企業評價”的積分制評價試點,給予用人單位佔主導權重的人才評價系數,並量化積分,把品德作為人才評價的“首關”,將個人信用良好作為基本條件,把從業經歷、“歷史”業績、市場“身價”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尺規,把人才在泉州創造的效益作為人才評價的核心內容。

  改革“鬆綁”,松出發展新環境。泉州著眼釋放人才活力,在省內率先開展人才職稱直聘,開闢職稱申報和崗位聘任“特殊通道”,對急需緊缺、專業造詣較深的高技能人才、優秀拔尖人才,直接申報確認相應職稱、聘任到相應崗位。同時,創新出臺特色産業人才職稱評審政策,專門針對民營企業開展工程、經濟、工藝美術3個系列非公職稱評審,全市評定非公高級職稱440人、中級職稱3671人。

  強化激勵,充分釋放人才價值。泉州聚焦提升用人主體人才工作意識,直接聯繫、動態掌握100家重點民營企業,遴選200家戰略性成長型中小企業,引導其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推動企業實行“人才合夥制”、股權期權激勵等做法。如安踏獨具特色的“三高工程”,即高標準引進人才、高對標培養人才、高配置激勵人才,就是顯著成果之一。

  優化生態,形成近悅遠來、拴心留人的“軟環境”

  讓“人才之家”遍地開花,是泉州構建人才“服務生態”的特色一環。

  人才“港灣計劃”實施不到一年,泉州就注重整合園區黨群活動中心、創客空間、城市“會客廳”、閩南古厝等資源,佈局建設“人才之家”,致力於讓人才有“家”的溫暖。截至目前,泉州已有41家市級“人才之家(社區)”,涵蓋綜合型、行業型、專業型、服務型等類型,數量為福建省設區市最多,在為全市産業人才提供政策解讀、項目路演、休閒娛樂等服務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拿“泉州新門會客廳”人才之家來説,其已成為泉州文創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陣地,致力打造集“傳統文化、創新業態、創業孵化”多功能于一體的創業型人才服務平臺,吸引和培育了一批熱愛古城、紮根古城的人才,成功孵化“盒子社區”“故事實驗室”等一批文創項目;泉州(晉江)國際人才港人才之家,正聚力扮演泉州服務海內外人才的“城市客服”,圍繞打造更具溫度、更加便捷的人才服務集成化平臺,實現人才服務要素“一站供給”、人才服務事項“一港集成”、人才服務鏈條“一網通曉”、人才服務模式“一幫到底”等全要素保障、全鏈條服務……

  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促進人才與發展相適應,泉州的探索不止於此。針對人才的工作、待遇、落戶、住房、子女教育等各方面需求,泉州注重提升政策精準度,持續推行人才服務八條措施,落細落實高層次人才近20項工作生活待遇,推出産業急需高校畢業生11項優厚待遇,引導縣(市、區)對縣域特色産業人才“一業一策”專案獎補。

  “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泉州通過健全“一中心、一窗、一網、一碼、多站點”等多層次、立體式的人才服務體系,其中成立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線上開發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大廳,線下設立高層次人才服務專窗,“線上+線下”及時高效地為各類人才和用人單位提供包括人才認定、資金補助、住房安居、子女就學等“一攬子”服務。

  泉州宜商宜業宜居環境的優化疊加,持續增進了人才來泉幹事創業的歸屬感和獲得感,提升産業、城市與人才關係的黏性,而“産城人”的融合進一步鞏固了人才隊伍的穩定性,增強用人主體和各類平臺引進、評價和培養人才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極大助力人才整體品質的提升和創新創造能力的激活,為推動引領産業轉型升級充分激活“人才引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人才強國”,市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全面擘畫了“打造海絲名城、製造強市,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的戰略藍圖,邁出“跨江發展、跨域融合”的開放新格局。面對新的發展重任和使命,泉州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求賢若渴、更能成就人才。

  砥礪前行新征程,揚帆起航再出發!泉州市委人才辦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緊跟國家、省、市“十四五”規劃,繼續深耕人才“港灣計劃”,聚焦人才價值實現,持續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注重抓政策、搭平臺、創環境、優服務。修訂完善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和支持政策,發佈《人才發展指南·産業篇(2021—2025)》,深化拓展自主評價人才,在企業自主評價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向平臺、高校等領域延伸,落實好支持用人單位引聚人才“十項舉措”、加快博士人才引進等政策,用好“人才之家”,讓人才更有歸屬感、獲得感。用“穩定政策環境”給泉州民營企業人才“穩定發展預期”,為加快創建全國民營經濟示範城市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記者吳宗寶 通訊員黃穎 沈忠華 蘇智英

編輯:陳洪亮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