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讓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産活起來傳下去
來源:廈門網  |  2021-03-24 10:17:55

廈門:讓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産活起來傳下去

  我市不斷創新思路與做法,推動鼓浪嶼的科學保護與有效利用。(本報記者黃嶸航拍器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詹文)

  被習近平總書記譽為“國之瑰寶”的鼓浪嶼,島上的文化遺産正陸續活起來、傳下去。

  近段時間來,鼓浪嶼管委會系統黨員幹部紮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鼓浪嶼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斷健全長效機制,全面推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推動歷史文脈有效傳承,全力打造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示範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工作期間主持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便提出,要把鼓浪嶼視為“國之瑰寶”,並在這個高度上統一規劃其建設和保護,為鼓浪嶼的保護利用確定了方向。2017年,鼓浪嶼申遺成功後,習總書記專門作出“要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傳承下去”重要指示,為做好新時代鼓浪嶼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用活用好鼓浪嶼文化遺産資源、紅色資源,特別是用好總書記在福建、廈門工作期間創造的寶貴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實踐成果和對鼓浪嶼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成為鼓浪嶼管委會系統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點。“我們將‘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有機融入黨史學習教育中,引導管委會系統黨員幹部築牢初心使命,轉變工作作風,把學習成果轉化到文化遺産保護利用上,讓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活起來、傳下去。”鼓浪嶼管委會負責人説。

  活化百年建築

  鼓浪嶼,八卦樓。不時有遊客,循琴聲而來。

  方思特坐在百年名琴、6米高的諾曼·比爾管風琴前,演奏著世界名曲。琴聲回蕩,繞梁盤旋。

  她是島上長大的琴童,10多年前大學畢業正準備出國留學,在鼓浪嶼之子、愛國華僑胡友義的邀請下,留在了八卦樓管風琴博物館。後來,她成為館長,在鼓浪嶼管委會的領導下,和小夥伴們一起,守護這棟“國保”和裏面的管風琴。

  方思特知道這棟百年建築背後的故事,有愛國華僑傾其所有的壯舉,更有習近平總書記傾注的關心。1986年,在廈門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在經濟特區建設初期,到處都要發展、到處都缺錢的時候,仍毅然批下十分珍貴的30萬元用於八卦樓的修繕,徹底扭轉了一座百年建築的命運。

  整修後的八卦樓,成為國內唯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因完整保持了當年的歷史風貌,八卦樓和另外52處歷史建築、歷史道路、代表性自然景觀和文化遺跡,共同構成鼓浪嶼文化遺産的核心要素,在後來的申遺過程中,受到聯合國世界遺産保護專家的高度評價。

  中西方能工巧匠合力,讓百年名琴重新發聲;定時演奏,講述風琴與鼓浪嶼的情緣;研究管風琴藝術,舉辦國際性管風琴系列活動……在八卦樓裏,來自世界各地的風琴珍品不再是“安靜的陳列品”,它們與這棟歷史建築水乳交融、相互輝映。

  如今,這裡每年會迎來上百萬遊客,包括外國元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世界級音樂大師。“作為鼓浪嶼的後人,我們有責任守護這裡,讓島上珍寶重新煥發光彩,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方思特説。

  救世醫院舊址,成為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黃榮遠堂,成為我國首個國家級綜合性唱片博物館;原英國領事館所在地,成為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活化利用百年建築,是廈門牢記習總書記囑託,精心守護文化遺産所做的探索與實踐,取得豐碩成果,許多案例得到國家文物局、住建部和學術界的借鑒推廣。

  “貓頭鷹樓”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成為外圖書店後,每年舉辦40余場公益文化活動,服務島上居民和遊客,成了鼓浪嶼文化新地標。廈門外圖台灣書店副總黃群説:“今年,我們計劃對書店進行提升,營造更好的文化空間,讓每個走進書店的人都可以深度了解鼓浪嶼,感受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的深厚文化底蘊和開放包容的精神,感受鼓浪嶼不斷的變化提升。”

  講好傳承故事

  鼓浪嶼中華路15號,褚家園。

  常有外國遊客過來,喝杯咖啡,聽這棟重點歷史風貌建築的主人謝綿聰講述鼓浪嶼老建築的故事。一部韓國影視劇在褚家園開拍後,這裡一度成為韓國遊客眼裏的網紅。此前,在鼓浪嶼管委會的幫助下,謝綿聰父子對老別墅進行了修繕,盡可能恢復原貌。

  鼓浪嶼筆山路17號,春草堂。

  這是被孫中山任命為“福建討賊軍總指揮”的革命先驅許春草,親自設計建造的小樓。孫輩許多康直言:“一度沒有住人,閒置在那,白蟻很快就上門了,到處築窩。”

  修繕老宅後,在管委會的支持下,許多康將家裏這棟“國保”建築辦成了家庭博物館,展出家族史料和家族收藏的文物。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委任狀、許春草組建的民間抗日救國會、傳承6代的百年鋼琴,成為一個家族的歷史、一個時代的縮影,吸引來眾多遊客。

  鼓浪嶼虎巷8號,中共福建省委機關舊址。

  90多年前,大門上的小小門環,曾是地下黨聯絡暗號的工具。如今,門環已保存在廈門博物館。

  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會會址、中共福建省委軍委機關舊址……豐富的紅色資源,使鼓浪嶼在中國共産黨黨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市委組織部牽頭下,鼓浪嶼管委會正深入挖掘、整合島上的紅色資源,打造紅色主題教育基地,講述鼓浪嶼的紅色故事,引導黨員幹部從紅色歷史中汲取奮鬥力量,轉化為精心守護鼓浪嶼“根”和“魂”的工作實效。

  “這些年,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對鼓浪嶼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斷創新思路與做法,推動文化遺産的科學保護與有效利用,盡可能讓鼓浪嶼上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活起來、會説話’,能延伸歷史軸線,能活化歷史場景,最終實現總書記囑託的‘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鼓浪嶼管委會負責人説。

  提升生活品質

  今年秋天,廈門音樂學校將復辦鼓浪嶼校區,這讓許多康懸著的一顆心放下了。正在日光幼兒園讀書的兒子,很快就要上小學,他曾一度猶豫要不要搬到廈門島內,“現在不搬了,一輩子都想紮根鼓浪嶼。”

  鼓浪嶼日光幼兒園是中國第一所幼兒園,出過很多名人,包括林巧稚、殷承宗、許斐平。一個現象引起外界關注:日光幼兒園片內生源連續三年飽和,而以前片區生源佔比不到60%。

  廈門二中鼓浪嶼校區復辦英語實驗班也報名火爆,報名和招生比超過10:1,2021年首屆畢業生約80%被保送廈門外國語學校和廈門二中高中部。

  這些年,鼓浪嶼的生活品質持續提升,帶動老鼓浪嶼人陸續上島,自2018年以來共回遷1200多人。

  “文化遺産的活化、歷史文脈的傳承,靠的是人。”鼓浪嶼管委會負責人説,鼓浪嶼是歷史國際社區+文化社區+文化景區三位一體,申遺是為民,申遺也要惠民。

  今年來,鼓浪嶼管委會更是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廣大黨員推動解決鼓浪嶼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加速推進歷史國際社區的品質提升,凝聚最大合力共同守護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

  【連結】

  借鑒國際理念 健全遺産保護長效機制

  鼓浪嶼申遺成功三年多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對鼓浪嶼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斷健全長效機制,全面推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推動歷史文脈有效傳承,取得豐碩成果,諸多保護經驗、創新模式,被國家住建部、文物局全面推廣。

  鼓浪嶼監測預警系統,發揮著日常監管作用,構建起預防性保護體系。從各景點的現場情況、實時遊客量、天氣變化情況等,到公園庭院裏的古樹名木,通過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産監測管理中心的大螢幕,一目了然。全島三維測繪掃描,採集比對不同時段的大數據,從細微處發現問題,建章立制進行預防性保護。在中國世界遺産中心顧問胡錘看來,這是鼓浪嶼文化遺産監測工作最優秀的地方。

  創新設立歷史風貌建築修繕技藝研習基地,委託高校、科研機構進行工藝研究,立足精細化專業化,推進文化遺産保護。

  借鑒國際理念,鼓浪嶼文化遺産“科學保護”與“有效利用”的專業規範不斷增強。島上的文物建築和歷史風貌建築,全部進行火災風險評估,制定出《歷史風貌建築防火設計導則》,為後期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消防審批提供了依據。

  《鼓浪嶼重點文化發展扶持暫行辦法》《鼓浪嶼直管非住宅公房租賃管理暫行辦法》《鼓浪嶼公益性文體項目“以獎代補”暫行規定》等文化回歸促進政策也先後出臺,鼓勵引導單位和個人參與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目前,全島有近百棟歷史風貌建築、文物建築開辦成書店、展館或家庭旅館,高端文化企業、文化藝術大師工作室和文化賽事不斷落戶。

  鼓浪嶼申遺成功兩週年時,《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開始實施,這是我市再度為加強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專門立法,開創了國內文化遺産地依法保護先例。該條例實施以來,鼓浪嶼以法規為指引,構建起依法保護治理的長效機制、高效融合的管理機制、統一監管的綜合執法機制、共治共管的社會參與機制。 (廈門日報記者 詹文)

編輯:陳洪亮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