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應用科技利器 實現智慧環保
來源:廈門網  |  2021-04-23 11:20:05

廈門:應用科技利器 實現智慧環保

  市生態環境局深入推進智慧環保平臺建設,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圖為五緣灣濕地公園。(本報記者王火炎航拍器攝)

廈門:應用科技利器 實現智慧環保

  廈門不斷探索,建成“1+1+1+3+N”的智慧環保平臺架構體系。 (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王玉婷 許曉婷 通訊員 林涓涓)

  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的踐行者,廈門始終將生態環保工作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將最新科技融入生態環保工作中,夯實智慧生態數字基座,創新打造獨具廈門特色的智慧化環保模式,為生態文明建設賦能——在市委市政府部署下,“十三五”以來,廈門市全力推進“美麗廈門”和“智慧廈門”融合建設,在全省率先建設智慧環保平臺,以大數據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指揮調度污染防治攻堅戰。

  五年來,廈門不斷探索新技術在生態環境業務的跨域融合應用,按照建用結合、創新引領、指揮實戰的思路,建成“1+1+1+3+N”的智慧環保平臺架構體系,持續在全省生態雲建設應用上走前列作示範,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棵“智慧樹”拔地而起,五朵“金色花”絢麗綻放,有力支撐和點綴高顏值廈門的綠水青山。

  今日,通過三大亮點,記者帶您看看生態“智慧樹”上的這五朵“金色花”,是如何為高品質綠色發展添彩增色的。

  亮點1

  堅持創新引領 運用前沿科技

  厚植一棵“智慧樹”

  敢闖敢試。早在2015年,廈門市環境管理信息化建設就拉開序幕。市生態環境局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研究及建設,開始建設廈門智慧環保平臺。基於“一朵雲、一張網、一中心、一平臺、一張圖”的建設原則,建成30項業務應用,成為全國較早啟動智慧環保建設的地市之一。

  由於各行業數據散亂,模組分隔,形成“信息孤島”,這對於生態環境管理來説,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市生態環境局在全國率先試水,運用前沿技術,創新打造數據資源中心和信息服務共享空間。

  “數據資源中心,猶如智慧環保平臺的基座和智庫,通過信息資源規劃,建立數據標準、共享基礎能力,厚植一棵‘智慧樹’,源源不斷為智慧管理輸送活水。”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首先是扎深“智慧樹根”,他們以國家、省和地方生態環境政策和標準為依據,結合生態環境業務實際情況,規劃生態環境信息資源頂層設計,健全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標準規範,梳理形成數據資源目錄。

  其次,是立強“智慧樹榦”,即在數據標準化基礎上,建設廈門市生態環境信息服務共享空間,將數據統一匯聚在共享空間,形成數據資産“水庫”,並建立數據資源共享機制,做到數據查詢、審批、調取全程線上辦理。“數據像水資源一樣,在不同部門、不同單位之間快速交換和流動。”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以“大氣環境品質應急指揮調度模組”為例,模組縱向融合國家、省、市、區四級大氣環境各類數據,橫向打通我市9個部門8個管理平臺數據,真正打破部門數據壁壘。

  盤活“智慧樹枝”,也是重中之重。除數據為模組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源”外,還將通用能力封裝成公共功能組件,通過共享空間註冊成服務,其中包括200多個專題圖層和13個功能插件。在新建業務應用模組時,部門申請成功後即可實行插件式模組建設,由原先的耗時耗力猛進到一朝即可搭建成功,實現業務模組搭建短、平、快。

  亮點2

  堅持建用結合 緊貼管理需求

  開出五朵“金色花”

  創新路上,腳步不止。2018年以來,廈門借力省生態雲建設和“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省舉辦的契機,堅持以用促建、建用結合,高位推進生態雲和智慧環保應用典型案例建設,建用成績全省領先。

  “為營造全員使用氛圍,生態環保系統主要領導親自抓,建立定期彙報機制、通報制度和總結提煉製度這‘三項機制’,在全系統營造人人重視、參與、推進生態雲和智慧環保平臺應用的氛圍。”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領導幹部帶頭用、業務骨幹示範用、幹部職工全員用,已成常態。

  同時,為推進項目建設,我市按照“深化一批、對接一批、新建一批、謀劃一批”滾動推進環境信息化項目建設,加快應用模組完善、打通、建設和常態化使用。針對新模組,建立“分管領導+業務處室+技術團隊”的建設機制,全力協調打通各級各部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數據。數據統計,應用模組從2018年初的15個,增加到如今的30個,匯聚的數據翻了近3倍,真正實現“全面開花”。

  更為關鍵的是,隨著智慧環保平臺建設的深入推進,廈門在全國生態環境領域實現五個創新應用——五朵“金色花”模組全省領先推廣。“我市緊貼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業務需求,在11個月時間內,就陸續建成完善了大氣、水、機動車、涉重金屬、‘三線一單’等5個生態雲應用模組,做到了監管對象全要素覆蓋。”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細數道,其中,4個案例在全省生態雲應用典型案例比武中榮獲3個第一名、1個第二名,連續兩年在“數字生態”分論壇向全國展示、推廣,在全省生態雲建設和應用工作中走前列、作示範。

  亮點3

  堅持靶向治理 指揮攻堅實戰

  結出一串“生態果”

  污染源判斷模糊、排污取證困難、指揮聯動乏力,運用信息化手段前,生態環保執法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往往收效不佳。為了解決人力所不逮,市生態環境局以智慧環保平臺作為推進生態環保工作的總抓手,實現污染從模糊判斷向精準溯源轉變,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聯動出擊,精心守護“廈門藍”。“大氣環境品質應急指揮調度模組”,成為有力助手。模組融合了國家、省、市、區四級大氣環境各類數據,建成以超級站、空氣自動站、大氣微站、污染源在線監控為主的空氣品質全覆蓋監測網絡。預警模型自動識別併發起預警,指揮中心啟動應急響應,生態環境部門與建設、執法等17個部門和26家大型企業、基層組織開展指揮聯動,實現空氣品質應急指揮從預警模型智慧告警到多維分析研判,再到各部門落實反饋,直至響應降級或終止的全過程閉環運作。借力這一模組,全市空氣品質持續保持全國前列,2020年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四。

  守護碧水,也有專門的“利器”,達到精準治污。水環境品質綜合管理模組,便是典型力作。模組創新性地將遙感影像水環境污染指標解譯演算法寫入遙感軟體、集成到智慧環保平臺,通過人工智能演算法,從宏觀、微觀兩個維度,找出污染物濃度較高的區域和位置,並通過精準排查,生成污染源清單和精準治理措施,從快速發現問題到智慧分析問題,再到精準解決問題,實現水環境管理的閉環。依託這一模組,我市水環境品質顯著改善,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100%,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

  從末端執法到前端管理,保衛凈土,更加事半功倍。涉重金屬企業監管模組,就擔起此重任。通過在智慧環保平臺接入物聯設備,將涉重金屬排放監管從末端前推,創新性地從生産環節啟動監管,實現管控工作全流程信息化。同時,它還能將司法鑒定取證規範與標準前置到取證工具中,破解以往取證手段有限、證據能力不高、傳統出證不夠便捷的問題。模組接入物聯網設備1502個,將企業生産的關鍵點位和末端排放的信息都納入監管。

編輯:陳洪亮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