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輿情智庫    
漳浦縣赤土鄉溪東村:苦盡“甘”來 脫貧致富
2021-01-04 11:08:22來源:漳州新聞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胡曉萌

  清晨6時許,天剛濛濛亮,溪東村的村民們就騎著摩托車上山了。在離村子1公里開外的過溪山,海拔200米高的山腰上,漫山遍野種著余甘樹。眼下正值採摘旺季,村民們一到樹下,便提著籃子採摘起新鮮的余甘。幾十年來,在這片貧瘠乾旱的土地上,溪東人吃苦耐勞,開荒拓野,硬是靠著一股韌勁,走出了一條生態種植余甘果的致富路。

  引種嫁接取得成功

  “溪東村雖然山地多,但是大部分是沙質土地,缺肥又缺水,種什麼都長不好,只有餘甘樹最愛這塊土地。”今年已經72歲的張金順是溪東村種植余甘的“老專家”,據他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溪東村嘗試過種植多種果樹,也嘗試過種植花卉苗木,但都沒有獲得良好的發展,唯有土生土長的余甘越長越繁盛,不但枝繁葉茂,而且果實纍纍。

  據張金順回憶,35年前,他任溪東村附近的眉力林場場長,當時漳浦正在大念“山海經”,開荒拓野,引种經濟價值高的果樹。考慮到溪東村的土地現狀,張金順因地制宜,在當時縣林業局的指導下,從泉州惠安、南安等地購買粉甘枝條,回來後給山上原有的土余甘進行嫁接。

  “當時,包括我在內的三大種植戶,每人試種十余畝,共計約50畝。”昔日情景歷歷在目,張金順介紹説,引種兩年後,余甘喜獲豐收,從中秋前後一直採摘到來年正月,畝産達2000斤,而且價格不菲,一斤一度賣到4毛錢,這在當時是令人十分艷羨的收入。不久,全村農民競相引種,不但山前山後處處是余甘,後來連隔壁許多鄉鎮的山頭也有了余甘青翠的樹影。

  之後的時光裏,許多農戶都嘗到了余甘的“甘味”,以至於這種小小的果子被當地人稱為致富的“黃金果”“甜蜜果”。

  順應市場改良品種

  “聽説你嫁接的余甘新品長勢不錯,我特地跑來看看。”八九點鐘的朝陽已經升上了過溪山,暖暖地照著小山包。張金順來到張耀興家的水果園,饒有興致地了解新品種改良成效。和往年不一樣,今年,在綠油油的果園裏多了一種余甘“新貴”——水果余甘。

  “85後”的張耀興是張金順的侄兒,6年前,他看到種植余甘的大好“錢景”,決心從廈門辭職,返鄉當起農民來。

  “其實,我父親就是最早種植粉甘的其中一戶,現在他年紀大了,而且品種有些落後,我接過‘棒子’,就開始改良。”張耀興透露,隨著高優水果日益涌現,余甘的品種也在不斷翻新,過去的許多餘甘品種因為産量有限,加之個頭小,味道苦澀,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5年前,新一輪的品種改良在溪東村悄悄拉開序幕。當時,剛剛回到家鄉的張耀興很快加入這股“改革潮”中,他一方面虛心向父輩們討教種植余甘的技術和方法,一方面將目光投向新品種的嫁接改良上。

  “當時,我們主要是從廣東引進新品種枝條,並在原有的枝幹上開展嫁接。”張耀興介紹,他于2016年開始這項改良,先期嫁接了20畝左右,並且改用有機肥,在悉心管理了3年之後,于2019年7月份迎來第一批采收季。

  “2019年雖然挂果不多,但是個頭明顯比較大,而且肉多汁多,口感佳,已然成為市場翹楚。”張耀興透露,相比傳統品種,這種新品熟果含糖量高,口感較甜,沒有什麼酸澀感,吃起來還有像蘋果的味道,回甘較濃,所以都被做為鮮果來售賣。一經上市,即成搶手貨,很快售罄,價格在6元/斤以上。在這種大好形勢的驅動下,水果余甘的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至今在溪東村已經試種超過1000畝。

  “再過三五年,水果余甘畝産量有望超過普通的粉甘,可以達到5000斤以上,預計全年采收下來,我們家60畝余甘總産值在100萬元左右。”暢想未來,張耀興滿臉挂著豐收的甜蜜笑意。

  産業發展走出新路

  “事實上,在我們溪東村,這幾年余甘品種的發展很迅速,除了比較普遍的粉甘和‘新貴’水果余甘外,還有柴甘、玻璃甘、藍帶、甜餅甘等等,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産業。”今年52歲的張文龍是溪東村黨支部書記,他一直寄希望於壯大余甘産業,叫響農特産品品牌,助力農民增産增收。為此,他長期致力於為余甘産業尋求發展的新途徑。

  張文龍介紹,2020年11月16日,漳浦縣百場帶貨直播第十八站暨首屆余甘採摘節在赤土鄉舉行,活動地點就設在溪東村。直播活動中,赤土鄉鄉長以“綠色赤土生態萬安”為主題,積極為溪東村余甘等農副産品代言,吸引許多網友關注搶購,當天多達310多萬人次在線觀看直播。

  “這種富有特色的産品展銷一方面打響了溪東余甘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大大提振了余甘的附加值。”張文龍表示,在溪東村的帶動下,經過30多年的種植發展和品種推優,目前赤土全鄉余甘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年産量達3000萬斤,僅溪東村一年的産量就超過2300萬斤,銷往全國各地及泰國、印度等國家和地區。余甘因為管理方便,存儲簡單,而且採摘期長達半年,現在已經成為該地群眾發家致富的“明星水果”。

  “下一步,我們將立足溪東村毗鄰國家4A級景區天福石雕園和漳詔高速穿境而過的區位優勢,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條件,積極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農業(余甘)觀光産業園。”展望鄉村振興新藍圖,張文龍信心滿滿。

  ⊙洪錦城 李順傑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