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輿情智庫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弱鳥先飛的“中國扶貧第一村”
2021-10-26 10:22:22來源:東南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胡曉萌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弱鳥先飛的“中國扶貧第一村”

  九鯉溪風光吸引八方遊客。

  東南網10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范陳春 通訊員 王婷婷 蔡雪玲 文/圖)金秋時節,漫步在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的長安新街,一幢幢徽派民居讓人仿若置身於水墨畫中。門前溪流潺潺、屋後綠意盎然,酒樓、茶行、特産館、小吃店鱗次櫛比……站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山村內四顧,已找不到貧窮落後的痕跡。

  30多年來,歷經“輸血”就地扶貧、“換血”搬遷扶貧、“造血”産業扶貧,赤溪村實現了從窮山村到美麗鄉村的華麗轉身,成為閩東發揚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精神,奮力擺脫貧困的生動縮影。

  福地安家 下山圓夢

  “路無三尺寬,地無三尺平”“三餐食番薯,遮體破衣裳”“終年砍毛竹,不足換油鹽”……一首首民謠,述説著當年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窘迫。

  1984年,時任福鼎縣委新聞科科長王紹據第一次走進這個“挂”在半山腰的村莊,深感揪心:“22戶村民的房子,無一不緊貼懸崖峭壁而建,屋內瓦殘木朽,風雨飄搖,有幾戶住的甚至是需要每年翻修的茅草房。”

  返程後,思緒難平的王紹據把了解到的情況寫成《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一文。幾經批示,當年6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反映赤溪村貧困狀況的讀者來信和評論員文章,赤溪村由此成為改革開放後引起全國關注的第一個貧困村。當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拉開了新時期扶貧開發的序幕。赤溪村由此被稱作“中國扶貧第一村”。

  很快,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糧票、肉票等紛至遝來,福建省委和福鼎縣委也行動起來,不僅免除了下山溪村的徵糧任務,併為每戶村民送上3隻羔羊和一些柳杉樹苗。但因自然條件惡劣,“輸血”式扶貧成效甚微。到上世紀80年代末,全村人均年收入仍不足200元,貧困率在90%以上。

  “1986年,村裏終於接入了50千瓦用電,但每戶只能點亮一盞燈用以照明,再多就負荷不了。”時任赤溪村村主任黃國來説,窮山惡水下,“挪窮窩”才能“拔窮根”,只有把村民們搬遷出來才有好出路。

  1993年,赤溪村開通了第一條通往集鎮的泥結石土路,村民外出不再只靠步行肩挑手提,開始有了急切搬下山的念頭。第二年,下山溪自然村被列為全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實施對象。“工作組人員圍著長條桌,就整村搬遷的選址、資金等展開討論,村民熬來涼茶給大夥解暑。”福鼎市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扶貧辦主任滕建軍回憶説,當時參加現場辦公會的政府工作人員還一同自掏腰包給村裏捐款。

  造福工程專項資金加上各級多方努力,更加鼓舞了村民的幹勁,家家戶戶投工投勞,僅半年多時間就實現了整村搬遷,每戶住上了長約15米、寬3.6米的磚瓦房,生活由此翻開嶄新的一頁。此後,赤溪村12個自然村350多戶村民陸續搬遷至中心村長安新街,用上了自來水、電燈,看病有了衛生所,讀書有了村完小,生活水準得到很大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拉開了,赤溪村也迎來了“造血”式扶貧新機遇,先後被列為省級開發扶貧重點村、全國旅遊扶貧試點村、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村等,獲得一系列扶貧政策支持。

  2015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赤溪村脫貧攻堅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2月19日,赤溪村又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習總書記通過人民網的視頻直播連線,與赤溪村的群眾隔空相見,進一步增強了鄉親們脫貧奔小康的信心和士氣。

  “扶貧先扶志!這麼多年,村裏最大的改變就是村民的幹勁更足了!”赤溪村黨總支書記吳貽國説,懷揣著美好願望,全村幹群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奮力前行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黨建引領 興村富民

  曾經的赤溪村山多地少,如何走出發展困境?在帶領村民走向致富路的同時,赤溪村主動加強班子建設,注重選拔德才兼備、群眾公認的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並依託上級下派第一書記和大學生村官,帶動提升班子找政策、拉項目、引資金的能力。

  “我們不斷深化‘四強四引領’黨建工作機制,在組織部門的指導下,對赤溪村及周邊8個村實施‘中心村大黨委’試點、網格化管理模式和‘晨巡晚議日結’機制等,有效解決環境整治、項目建設、産業提升等難題。”磻溪鎮黨委書記林修東説。

  黨建引領下,赤溪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運行模式,把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行規模化種植和集約化生産;引進旅遊公司,以“1+N”(1是旅遊業,N為其他産業)的模式發展赤溪鄉村生態旅遊業,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2015年,隨著霞浦楊家溪至福鼎赤溪的楊赤旅遊專線公路正式開通,山門打開,人潮湧來,越來越多人前來“中國扶貧第一村”研學探秘。2016年,赤溪村和太姥山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赤溪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加強對赤溪旅遊的規劃、整合、打包和投資,開發建設杜家堡古民居、玻璃棧道、景觀索橋、九鯉溪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景點,並挖掘當地獨特的扶貧文化、紅色革命歷史以及畬族民俗風情等資源,建設融民俗觀光、休閒探險和扶貧教育為一體的人文生態旅遊區。

  致富奔小康,産業“挑大梁”。2018年,以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為契機,赤溪村又進一步引進食用菌産業園、白茶生態産業園等新産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提升赤溪環境面貌和旅遊品位,村民們也紛紛開辦特産店、農家樂、小超市、特色民宿等近50家。

  “儘管如此,村裏當時可提供給婦女的崗位仍較稀少。”吳貽國説,經過考察,大家將目光投向溪灘上遍地的鵝卵石,村裏與寧德鴻愛慈善會社工組織、福鼎市婦聯合力協作鵝卵石手繪項目,成立畬鄉巾幗創業社,鼓勵婦女學藝營商。

  村民林麗萍苦練手繪技藝後,開辦了第一家鵝卵石手工藝品銷售店,又與鐘麗眉等15人聯合申請註冊“福鼎巾幗工藝品專業合作社”,除了銷售手工藝品,還為遊客提供親子手繪體驗項目。“現在,合作社還圍繞畬族文化,推出了‘哈哥’‘哈妹’2個畬族人物IP以及一系列衍生品。”林麗萍介紹説,生意好的時候,合作社的月營業額可達2萬元。

  2020年,赤溪村經濟收入達599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15.18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0127元,分別約為2014年的3倍、10.7倍和3.4倍。

  “‘中國扶貧第一村’是起點,我們有信心把赤溪建設成為‘全國鄉村振興戰略示範村’。”談及未來,吳貽國臉上露出了憧憬的笑容。

  紅色傳承

  助推鄉村教育振興

  福建日報記者 范陳春 通訊員 王婷婷

  今年國慶前夕,寧德市忠興獎學公益社在赤溪小學舉行了一場捐資助學活動,為村裏7名優秀學生頒發獎學金,鼓勵農村學子勵志勤學,為鄉村振興培養後續人才。

  “我們這次共籌集了105.66萬元作為獎學獎教基金,通過銀行有效理財,把收益作為持續獎勵的經費。”公益社理事長陳寧介紹説。

  以《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一文拉開赤溪脫貧攻堅大幕的王紹據,多年來始終關注著赤溪村的發展。忠興獎學公益社正是在他的倡導下發起的。

  在下山溪自然村搬遷之前,村裏沒有學校,沒有教師。王紹據跑了十幾趟縣教育局,幫助協調了一位民辦教師到村裏教書。王紹據説,阻斷代際貧困,一定要“扶智”,要讓窮孩子讀上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以前,我們學校沒有美術課,英語和音樂都是由其他學科教師兼職代課,學生提不起興趣,課堂效果不佳。”赤溪小學校長吳敬漢介紹説,近年來,村裏援引各方捐資建設提升村中心小學、開辦幼兒園,改善硬體設施,增強師資力量,提振了家長們的信心。

  為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福鼎市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逐年提高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標準,並實施鄉村教師激勵機制、向鄉村學校傾斜職稱評聘等激勵措施,為赤溪小學、幼兒園配備了體育、音樂等專業教師。

  2017年,搭乘“互聯網+”快車,赤溪小學攜手福鼎市實驗小學創建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開創了福鼎市“遠程同步互動課堂”的教育先河,讓鄉村學校學生同步享受城區優質學校的教學資源。

  在此基礎上,該校積極探索“線上學習、線下實踐”模式,引進剪紙藝術、鵝卵石繪畫等項目,促進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切實提高教學品質。2020年,赤溪小學入圍教育部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學校名單,並被確定為寧德市鄉村小規模標準化學校。

  如今,在多方支持下,不少得益於教育扶貧走出大山的赤溪年輕一代,回到家鄉,反哺桑梓,成為脫貧致富的“頂梁柱”;還有很多心懷感恩的高校畢業生,主動選擇投入鄉村振興事業,勇擔使命。“培養好適應鄉村需求的各類人才,才能真正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王紹據説。

  記者手記

  觀念一變天地寬

  福建日報記者 范陳春 通訊員 王婷婷

  曾經,赤溪村的景象令人唏噓——村民肩挑木頭數十里下山賣了,轉身便悉數買了散酒裝進肚子。

  “以前村裏存在酗酒賭博等陋習,村民因循守舊,沒有發展生産的觀念。”赤溪村黨總支書記吳貽國告訴記者,30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曾經偏遠落後的赤溪村有了交通之路、産業之路、發展之路,還通過“扶智”打通了村民觀念更新之路。

  扶貧開發最根本的是“扶人”,“扶人”的核心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回顧“中國扶貧第一村”的振興之路,我們發現,當地始終把“觀念脫貧”作為實現脫貧的先手棋來抓。

  “赤溪村的優勢在哪?”“我們如何擺脫貧困?”“當村幹部為了什麼?在任幹什麼?卸任留下什麼?”……這些問題是歷任赤溪村黨總支討論的重點。通過黨建引領,村黨總支發揮橋頭堡作用,逐步凝聚發展共識。同時,村裏立足旅遊市場和村民就業需求,成立“青年農民創業就業指導中心”和農業技術服務隊伍等組織,依託農民文化培訓學校、福鼎市職業中專赤溪分校等平臺,舉辦各類培訓班,引導村民樹立脫貧信心,增強致富能力。

  觀念一變,一通百通。堅持“扶智”與“扶志”相結合,當地貧困群眾的心熱了起來,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激發了出來,大家各自發揮專長,打贏脫貧攻堅戰。如今的赤溪村,産業興、百姓富、生態美,持續發揚“艱苦奮鬥、頑強拼搏、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十六字精神,堅定地朝著鄉村振興的大方向挺進。

  講述

  返鄉制茶創業忙

  講述人:杜贏(赤溪村村民)

  福建日報記者 范陳春 通訊員 王婷婷 整理

  我叫杜贏,今年31歲,是土生土長的赤溪村人。

  我小時候,父母為了生計,常年在泉州打零工,過年才回家一次,我和妹妹只能被寄養在親戚家。

  2000年,赤溪村“造福工程”整村搬遷時,父母拿出多年打工積攢下的錢,又向親朋借了2萬元,在長安新街蓋起了兩層樓新房。

  許是窮怕了,也吃夠了沒有文化的苦,父親特別注重教育,拼盡全力也要供養我上大學。2009年,我考上廣西玉林師範學院。

  畢業時,思慮再三,我放棄了讀研的機會,拿著父親為我攢下的“老婆本”,返鄉創業。我的底氣是,就算創業失敗,自己有文化、有學歷,不怕找不到工作。況且,村裏經過多年的扶貧開發,發展的基礎逐漸打下,特別是2010年底,赤溪村被確定為福建省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重點村後,按新村建設規劃及畬族特色村寨規劃,完成多項生産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居住條件大幅改善,躋身省級生態村之列。

  一回家,正好趕上夏秋茶收購。當時,赤溪及周邊沒有白茶加工廠,茶原料要拉到磻溪鎮統一收購,價格很低。我深知茶農的辛苦,直接將價格提了一倍,陸陸續續收購了5萬公斤的茶青,準備自己加工銷售。創業初期,每一分錢都得精打細算,家裏的一座茅草房被我改造成簡易加工廠,只有一台萎凋機,曬茶主要看天。

  為了討教制茶技術,我六次登門,師傅才答應。這5萬公斤茶青,最後製成1萬多公斤成品茶,銷售後拋去本錢,凈賺10多萬元。我沒有急著買車蓋房,而是把利潤投入生産,先後添置了萎凋機、烘乾機、壓餅機以及自動烘乾機等中高端設備,建起了標準化新廠房,産品也順利通過了QS品質認證。

  隨著“福鼎白茶”名聲越來越響,白茶市場越來越廣。穩紮穩打之下,我的公司漸成氣候,營收連年遞增,帶動村裏及周邊村落400多人增收,大家的生活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如今,回鄉發展的年輕人變多了。他們有的以農家樂、農業種植園、採摘園、農業合作社等形式創業,有的以入駐或自營的方式成為赤溪村白茶産業鏈中的一員。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把村裏的産業越做越好,越做越強。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弱鳥先飛的“中國扶貧第一村”

  赤溪廊橋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弱鳥先飛的“中國扶貧第一村”

  赤溪村長安新街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弱鳥先飛的“中國扶貧第一村”

  赤溪村文創中心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弱鳥先飛的“中國扶貧第一村”

  赤溪村半山玻璃棧道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弱鳥先飛的“中國扶貧第一村”

  赤溪村滑草項目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弱鳥先飛的“中國扶貧第一村”

  村民在創作石頭畫。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