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輿情智庫    
南平:激活朱子文化的生命力
2021-12-22 10:45:16來源:福建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胡曉萌

  “兩岸同胞都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成長起來的,朱子文化是我們共通的精神財富。”日前,在南平市舉辦的第五屆“朱子文化尋源之旅”中,台灣書院代表李雪香深有感觸地説。此次活動共邀請了海峽兩岸約50位專家、學者,通過學術交流會、實地參訪朱子文化遺存等形式,感受朱子文化熏陶,共論新時代下朱子文化的創新發展。

  近年來,通過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和傳播活動,朱子文化的生命力在大眾中逐漸被喚起。《南平市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施方案》出臺後,朱子文化成為閩北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標杆”。

  重修朱子文化遺存

  “政和是朱氏入閩第一站,雲根書院的重建凝結了政和人民對朱子三代興辦教育、傳播文化的功績的懷念與崇敬。”在雲根書院研究會名譽會長魏萬能看來,重建修繕文化遺存,將更好傳遞朱子在閩北的故事。

  雲根書院由朱熹之父朱松始建,歷史上曾多次損毀。2004年,政和縣委、縣政府成立雲根書院籌建委員會時,其已經歷六次重建,魏萬能時任籌委會主任。“當時院址幾乎是一片荒地,連路都沒有,我們就從鑿山開路做起,一步步把書院建設了起來。”魏萬能告訴記者,書院的重建得到了各界有識之士的慷慨支持,民間資助達500多萬元。

  閩北朱子文化的物質遺存豐富,2014年以來,南平市投入專題調查經費30多萬元,系統化梳理出轄區內140處朱子遺存,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省級文保單位11處,縣級文保單位52處,可謂“縣縣有朱子,處處有遺存”,也構成了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産的核心內容。

  今年初以來,南平市著力打造以考亭書院為中心,散佈周邊縣市的書院為骨幹的“中華書院大觀園”,並以第44屆世遺大會為契機建設武夷山五夫朱子特色小鎮、朱子文化生態園等,謀劃了5大類29項朱子文化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68.78億元。

  目前,通過創建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落實保護、學術、傳播、教化、交流五項工程的“一區五工程”,南平已建立朱子文化遺存保護標誌碑67處,佔全市朱子文化遺存總數的97%;先後完成了考亭書院、武夷精舍、雲根書院、朱文公廟、建甌五經博士府、朱子社倉、朱熹墓等朱子遺跡重建修繕,形成了一條復現朱子生前足跡的“理學文化長廊”,為開展文化交流、研學旅遊打下了良好基礎。

  闡發朱子文化精髓

  近日,在一場名為“中國有約,遇見福建”的文化交流活動中,來自古巴的詩人Yasef Ananda在武夷精舍聆聽了武夷學院朱子學研究中心陳國代教授的講解。會後,Ananda由衷地感嘆道:“朱子在千年以前對民本思想的論述令我印象深刻,可見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傳統在中國由來已久。”

  近年來,武夷精舍對朱熹理學的原著和研究成果進行整理,並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加以展示,成為“中國(武夷山)朱子文化節”“海峽兩岸朱子之路研習營”等交流活動的參觀地。此外,南平市推出《朱子之歌》大型文藝晚會,曾赴境外巡迴演出,掀起“朱子熱”。

  “在朱子七十餘年的人生中,在閩北‘琴書五十載’。朱子理學在閩北萌芽、發展、集大成,遠播東南亞和歐美等地,一直作為世界性的學説存在。”陳國代告訴記者,朱子學研究中心堅持與國內外朱子研究機構交流協作,目前已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課題8項,出版著作23部,發表論文200多篇。同時,中心參與編撰南平市主辦的《朱子文化》期刊,已發行至2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30余萬冊,成為朱子學研究的重鎮。

  為賡續朱子文脈,南平不僅注重文化交流與學術研究,還在傳播方式創新上下足了功夫。如政和縣引進“大話熹遊”文創團隊,塑造了朱子卡通IP,已製作動畫短片50部,線上傳播超3億次,開發系列表情包和各類文創産品近70款。建陽一中團委建立“愛書者同盟”,引導中學生與校外輔導員“結對子”,定期分享經典閱讀心得、開展研學旅遊等,讓朱子文化來到年輕人身邊。

  探索非遺創造性轉化

  “在與朱子相關的活動中展現莊重的朱子禮儀,對大眾是一種很直觀的宣介。”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榮麗介紹説,“禮儀的程式規範以朱子《家禮》為藍本,經過簡化、改進、優化,重新整理出貼合當下時代需求的版本,推動朱子禮儀在當代落地與品牌化。”

  “禮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朱子撰寫《家禮》,以《儀禮》為經,《禮記》為傳,《周禮》為綱,會通三禮,建立了龐大的禮學體系,保留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在朱子文化的當代傳承中具有重要意義。”張榮麗説。

  朱子禮儀傳承流變至今,在閩北民間仍保留有許多風俗習慣。“由於年代久遠,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各地的風俗,沒有統一規範的程式,不利於禮儀的傳承。”張榮麗説。為解決這一問題,由朱子文化研究會發起,組織專家學者對如何復興朱子禮儀進行探討並整理出方案,已經開發出成年禮、敬師禮、婚禮、祭祀禮。目前,“朱子四禮”均已成功申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成為非遺之後,“朱子四禮”如何傳承發展?朱子文化研究會成員、南平一中語文教師範成忠認為,傳統的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社會生活土壤,要在新時代自然形成風氣,需要不斷地結合時代特徵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多年來,范成忠指導南平當地漢服社團開展各類活動,讓參與者穿著漢服體驗朱子禮儀,把朱子家禮所蘊含的厚重歷史感與當下年輕人所追求的生活儀式感相結合。此外,經過數年的努力,朱子成年禮和敬師禮已經在南平中小學獲得廣泛認可,成為當地的特色校園活動。

  統計顯示,目前,南平共有朱子文化相關非遺線索73個,已爭取到省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98萬元,其中10個項目先後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隨著“朱子四禮”等非遺品牌的打響,傳統文化逐漸走進了閩北尋常百姓家。(記者 賴昊拓 蔣豐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