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一條村的垃圾分類試驗

2017-04-10 08:56:20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董健雄 責編:

  早上6時30分,珠海海澄村,59歲的黃枝準時抵達垃圾投放點,開始垃圾分揀工作。很快,早起的村民們陸陸續續前來丟垃圾。“你這袋垃圾沒有分好哦,塑膠紙沒拿出來。”面對前來投放垃圾的一位村民,黃枝直言不諱。遇到這種情況,大多數村民往往就會致以歉意,表示下次一定分好。

  海澄村位於中國航展主展館的對面,被譽為“航展第一村”。兩年前,海澄啟動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成為珠海市首個試點垃圾分類處理的村。如今兩年多過去了,村裏垃圾分類工作幹得有聲有色,村容乾淨整潔,村民垃圾分類意識明顯提高。按照海澄村黨委委員陳秀娟的説法,海澄村日産垃圾約10噸,通過垃圾分類工作,可減少約60%的垃圾。

  垃圾分類這樣一個全國性難題,在海澄村是如何成功實踐的?

  宣傳,宣傳,再宣傳

  在田心村(海澄村下屬自然村)村口宣傳欄裏,有一張大幅表格。表格上列著全村每一戶的住址,對應的空格上標記著“√”或者“○”。這張表格叫做“田心村居民垃圾分類‘環境友好家庭’積分表”。陳秀娟介紹,“√”表示這個月這戶家庭垃圾分類合格,“○”則表示該戶家庭垃圾分類不合格。若一年下來,某戶家庭“○”數量明顯偏多,那麼就會在村集體的年終分紅中,被扣除5%。

  記者粗略數了數,在這張涵蓋296戶家庭住址的表格中,“○”約有20個,不合格率約7%。“雖然我們有這樣的處罰規定,但實際上,這兩年裏我們並沒有處罰過任何人。由於村集體分紅有限,5%的處罰額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威懾力度。但是表格的宣傳效果卻是顯著的,沒有哪個人會樂意看到自己家在榜單中落後。”楊秀娟表示。

  垃圾分類工作的第一關就是源頭分類,也就是家庭自行分類,這需要人們牢固樹立起分類意識。在一個農村地區,這顯然是個難點。海澄村村委會掏錢給每戶村民免費發放了兩個垃圾桶,一個用來放餐廚垃圾,一個用放其他垃圾,要求乾濕分開。“之前從來就沒聽説過什麼垃圾分類,剛開始也很不習慣,覺得麻煩,是別人教了很多遍才改過來。現在我們家已經能夠很自覺地做到分類了。”被村委會評為“美麗庭院”家庭的女主人蔡阿姨説。

  蔡阿姨所言“教了很多遍”背後,正是政府、居委會、運營公司等多方的不懈努力。試點前期,垃圾分類運營公司——廣東惜福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派出垃圾分類指導員,與村委會工作人員一起,挨家挨戶宣傳講解;還在村委支持配合下,召開居民大會,進行垃圾分類培訓。

  值得一提的是,海澄村還充分運用學校的力量。在田心村,六年級小學生蔡樂咏告訴記者,海澄小學長期對學生進行垃圾分類的教育,“每逢寒暑假,老師就要叮囑我們回家要做好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工作必須宣傳,宣傳,再宣傳,一旦放鬆,效果很快就會減弱。”楊秀娟説。

  專業化與本土化結合

  清晨,面對村民們不斷投來的垃圾袋,黃枝逐個打開檢查。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餐廚垃圾袋中的雜物揀出,把餐廚垃圾歸入指定回收桶。隨後,這些餐廚垃圾由清運車運送至村內處理站集中處理,製成肥料,供居民免費使用。在垃圾分揀工作持續半個多小時後,黃枝拿起掃帚開始清掃村場。

  海澄村的垃圾分類是建立在環衛保潔基礎上的,海澄村原有保潔隊伍26人,惜福公司派駐進入8人,形成了34人的“保潔+垃圾分類”隊伍。惜福公司珠海總經理靳興鴻表示:“我們給原有的保潔員提高工資,讓他們也加入垃圾分類工作,實現了專業隊伍和環衛隊伍相結合,綜合利用人力物力資源,以降低運行成本,拓展當地居民就業渠道,促進政府投入最小化。”

  靳興鴻認為,海澄村垃圾分類的基本方法,就是以聘請運營公司形式進行市場化運作,運營公司在大幅提升村居環衛保潔品質的前提下,發動居民開展常態化源頭垃圾分類工作。“我們把保潔工作做好,收穫了居民認可,居民會更願意配合源頭分類工作,以期環境品質的繼續提高和自身素質同步提升。慢慢地,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就成為居民生活需要的一部分,源頭分類習慣自然形成。”靳興鴻説。

  源頭分類之後,運營企業環衛服務的工作量減少,讓運營企業有精力通過自主創新在資源回收利用等領域産生利潤來源,彌補經費缺口,形成政府加活不加錢、企業多幹多贏利的多贏機制。

  靳興鴻表示,這就是在海澄村形成的“居民自覺源頭分類,專業公司實行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轉化、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對於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産業化、常態化有著示範意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