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精品力作展嶺南風采 文藝粵軍向高峰邁進

2018-09-20 10:03:24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葛寧遠 責編:尹紅燕

精品力作展嶺南風采 文藝粵軍向高峰邁進

舞劇《沙灣往事》劇照。 受訪者供圖

  ■“廣東文化深調研”系列報道之二

  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引導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把提高品質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

  一齣出講述嶺南故事的舞臺精品獲獎連連,老中青三代文藝人才梯隊形成“文藝粵軍”……近年來,廣東文藝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具有嶺南風格、中國風骨、世界風尚的精品力作,努力破解“有高原缺高峰”“有數量缺品質”“叫好不叫座”等問題。

  為人民抒寫、為時代放歌,這些文藝精品源自嶺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源於各種改革創新因子。只有把改革創新精神貫穿于文藝創作全過程,才能創造更多與時代相匹配的文藝精品,實現從“高原”向“高峰”的邁進。

  致敬經典 再創經典

  從本土資源挖掘精品題材

  “什麼樣的土地誕生什麼樣的創作,我們要為一個時代歌唱。”《嚮往》詞作家田地説。

  針對文藝創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近年來,廣東狠抓重大題材創作,在國際性、全國性重大專業藝術評比中獲得50多個重要藝術獎項。

  去年9月27日,全國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揭曉,已獲得文華大獎的舞劇《沙灣往事》再次折桂,與廣播劇《羅湖橋》、歌曲《嚮往》《愛國之戀》共4部廣東文藝作品獲優秀作品獎,獲獎數量在全國省區市名列前茅。

  創作廣播劇《羅湖橋》的深圳廣電集團音樂頻率(飛揚971)廣播劇製作團隊,已經是第二次拿到“五個一工程獎”了。而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五個一工程獎”設立廣播劇類別以來,廣東獲獎的廣播劇作品已達10部。

  廣東在近代史上屢屢引風氣之先,堪稱文藝創作的富礦。廣東的文藝工作者,以致敬經典的方式再創經典,力求不斷推出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具有嶺南特色的精品力作。

  2016年,在“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我省畫家許欽松的《長江攬勝》、林藍的《詩經——長歌清唱》等9件作品全部通過驗收,展現了當代廣東美術家挑戰重大題材的新思路、新技法。2017年,在文化部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評選中,我省6個項目獲得“優秀項目”,佔全國總數一半以上。2017年度我省申報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立項35項,創下歷年新高。

  2017年,“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先後在北京、廣州、深圳三地展出,廣東美術百年來的554件經典作品首次集結,展現了廣東美術對於中國美術現代轉型的巨大先鋒引領作用,吸引了三地近20萬觀眾現場參觀,成為2017年全國美術界的現象級展覽。

  廣東省作協提出要擦亮“文學粵軍”的名號。據統計,廣東作家有10余人次獲得魯迅文學獎,獲獎人數在全國位居前列。“從2017年起,省作協每年精心策劃組織開展重大現實與歷史題材創作活動,每年策劃組織創作10部左右的精品佳作。5年內廣東將精心打造並推出50部左右的優秀力作,形成攀登時代文學高峰的發展態勢。”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知幹説。

  育新人 推名家

  創新優秀文藝人才傳承機制

  文藝精品的打造,需要以優秀人才的不斷涌現為前提。廣東通過育新人、推名家,為精品創作提供人才支撐。2017年,廣東省文化廳投入專項資金,用於文博、非遺、民樂等多個領域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青年拔尖人才的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在廣東成長起來。

  8月底,廣州暴雨連綿,卻澆不滅觀眾觀展的熱情。在廣東美術館展出的“大潮起珠江——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現場,時常人潮涌動。這些作品有三分之二齣自廣東,其中不少出自“80後、90後”的手筆。

  水墨畫《春運》的作者之一王鵬程出生於1987年,讀研期間,他入選了廣州畫院設立的“青苗計劃”。而在此計劃之前,國內在非學歷階段的青年優秀美術人才培育方面還是空白。

  近年來,廣東一直把文藝人才隊伍素質建設作為基礎工程,通過“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廣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作家、藝術家”等重大評選活動,創新我省優秀文藝人才傳承機制,鼓勵他們當好嶺南文化的傳承者,做好“傳、幫、帶”。

  早在2014年,廣東省文聯便開始在美術、戲曲和音樂等領域實施“1薦1”名家薦才活動,實現人才的以老帶新,大大活化了我省優秀文藝人才的傳承機制。

  在全省各地,名家大師與青年新秀“結對”傳藝、民間藝術大師評選活動反響熱烈。與此同時,“當代嶺南文化名家”出版工程的開展、“廣東劇本超市”的建立、“全省青年創作計劃”的鋪開,大面積覆蓋了新文藝群體。精品力作與文藝人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均獲得了雙豐收。

  老一輩風頭正勁,新一代蓄勢待發。

  9月5日晚,在由央視和廣東共同主辦的2018《璀璨梨園——大型戲曲演唱會》(嶺南專場)上,廣東16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22位國家一級演員同臺獻演。除了從藝59載的“潮劇醜王”方展榮,曾拿下“中國曹禺戲劇獎”等7個戲劇大獎的漢劇名家李仙花,還有“90後”的潮劇新星,老中青三代戲曲人同臺,盡顯南國梨園的薪火相傳、勃勃生機。

  粵劇源遠流長,傳到青年演員曾小敏這一代,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今年6月,中央電視臺派出50多人的製作團隊和一輛4K轉播車,全程直播了她主演的新編粵劇《白蛇傳·情》。而央視到廣州現場直播粵劇演出,也是粵劇史上的“頭一遭”。為了讓粵劇走近年輕人,近年來,曾小敏在戲曲電影拍攝、推廣和“戲劇進校園”工作上花了很多心血。“舞臺的魅力在於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古老粵劇撥動年輕人的心弦。”她説。

  轉機制 搭平臺

  激活文藝院團市場活力

  9月16日晚,因颱風“山竹”來襲,廣州交響樂團(以下簡稱“廣交”)用一場“電波中的音樂會”拉開了新音樂季的帷幕。早在7月,含17場大牌雲集音樂會的廣交新樂季“限量版套票”,很快就被廣州市民搶光了。

  為了培育高雅音樂的觀眾市場,廣交進行了近20年的努力。廣交于1997年成立,1998年就嘗試做樂季,多年的堅持不僅為樂團培育了一大批忠實聽眾,更結合本地市民消費習慣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場策略。以其首創的“週末下午茶”為例,推出時票價僅為50元。

  廣東通過推動文藝院團改革,催生文藝精品。1988年,廣東率先在省直藝術院團推行下放權力、優化組合、人員聘任等制度,大膽將競爭、激勵機制納入院團管理中。作為中國第一個現代舞專業表演團體,廣東現代舞團的成立是中國舞蹈史上的里程碑。2004年,廣東現代舞團在創團藝術顧問曹誠淵的帶領下進行改制,創作的大量優秀現代舞作品在市場反響熱烈,演出足跡遍及五大洲。

  近年來,廣東一方面加大對直屬藝術院團重大劇目的創作生産、個人藝術專場演出等項目的扶持;另一方面,支持星海演出院線探索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在推動重大劇目創作生産的同時,激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如今,“戶外音樂季”“週末音樂下午茶”“廣東現代舞周”“週末民樂坊”“樂聚一小時”等由院團推出的系列演出品牌,早已成為一道道亮麗文化風景,“廣交新年音樂會”“國樂盛典”“粵劇新年盛會”等更是力壓不少國內外名團,成為新年演出市場的“佼佼者”。

  最近,廣東觀眾又有好戲看了。長達兩個月的2018年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正在進行中,14台劇目總計24場演出輪番上演。“演出季讓劇院、劇團抱團運作,既繁榮了廣東的演出市場,也讓省內演出場館承擔更多推廣本土文藝精品的責任,‘倒逼’文藝院團增強市場觸覺。”對於這個廣東探索推出的全新演出品牌,省文化廳廳長汪一洋寄予厚望。

  發展不息,創新不止。近幾年,隨著“網演中國”“星海直播”等産品行銷平臺、“粵西訂戲會”等劇目交易平臺、“戲迷雲播”平臺等“演藝+互聯網”新媒體項目的建設,廣東在夯實文藝精品創作基礎的同時,也力爭讓更多精品叫得響、傳得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