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廣東從教育大省邁向教育強省

2019-03-12 10:04:17 來源:南方網 編輯:陳夢楠 責編:趙瀅溪

  教育強省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連日來,代表委員們圍繞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充分激發人才活力等話題建言獻策。大家一致表示,粵港澳三地將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引進人才環境,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開展更多開放性培養項目

  經濟社會的發展從根本上要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育。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安然認為,可以通過校際交流、學分互認、聯合培養等方式,加大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辦學力度,共同營造人才培養土壤。

  安然説,當前大灣區內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現有的灣區高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存在一定的壁壘,因此,希望能建立一個跨區域平臺,實現學生交流、交換、學籍流動和學分互認。同時,她還建議三地高校之間開展更多開放性培養項目,比如廣泛開展本科生2+2、博士生聯合培養等項目,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自由流動。

  教育在大灣區的發展中富有基礎性、長遠性的意義,職業教育是建設一流灣區人力資源的重要支撐。“廣大職業院校非常需要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但這樣的教師從哪招聘呢?”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副校長許玲説,實踐中,大部分企業高技能人才進入職業院校的路徑並不暢通,在建設過程中也面臨各種困難。

  職業教育在大灣區內承擔著為製造業、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和新興産業培養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許玲建議,應儘快建立分層分類的“雙師型”職教教師標準體系,對應用型本科、高等職業院校、中等職業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的要求要有區分度,分別制定標準。儘快建立“雙師型”職教教師的準入機制,從機制上建立從企業一線暢通選拔優秀工程技術人才進入職教師資隊伍的人事制度。此外,還應建立自上而下的督導制度與自下而上的第三方評價機制,確保“雙師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職責與任務落實。

  拓展人才發展和提升空間

  如何營造人才培養土壤,才能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認為,目前,我國實行的高端專業人才個人所得稅政策散見於各文件中,且只適用於極小部分納稅人。稅負較高不僅難以滿足高端專業人才的收入預期,同時稅收的轉嫁抬高了相關企業,尤其是以高端專業人才成本為支撐的新興産業的用工成本。

  “在知識經濟時代,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翟美卿建議,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個人所得稅法,降低高端專業人才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同時相應提高各層收入水準累進稅率的起徵點。此外,以退稅形式與地方政府一起承擔吸納高端專業人才的資金,並通過財政返還形式補貼高端專業人才個人所得稅支出,並對高端專業人才購房或住房實施個人所得稅獎勵。

  全國人大代表、河源市總商會副會長、廣東德愛教育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繆國樂從事教育行業多年。他認為,人才作為知識經濟時代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是經濟社會的直接參與者與創造者,激發和釋放人才活力,不僅要尊重人才,更應尊重人才自身“價值”。“我們學校雖然不在繁華的一線城市,仍然吸引了不少優秀的人才,有的還來自國外。”繆國樂説,想要聚天下英才,就要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學術研究上尊重他們,讓他們在工作中敢於創新、有所成就。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百浩律師事務所主任黎霞認為,營造良好的環境是吸引凝聚人才的關鍵要素,除了保證待遇之外,還應注重拓展人才發展和提升的空間。“我作為律師就有這樣的感受,在經濟發達、法治良好的城市,總會聚集更多的律師,經濟上的追求當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通過不斷的進步獲得成就感。”黎霞説,當人才來了之後,想要留住人才,還需要做好配套措施,解決城市落戶、老人看病、孩子教育等問題,沒有了後顧之憂,人才才能“安居”和“樂業”。

  一線直擊

  建設教育強省 實現優質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作為全國職業教育規模最大的省份,廣東2月下旬也傳來好消息,推出《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僅今年高職院校在校生就要新增5萬至7萬人,幫助更多青年憑藉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東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建設教育強省:2018年,廣東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達111個,覆蓋率達87.4%,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佔比達75.83%,博士、碩士、本專科招生計劃增量和增幅均為歷年之最。

  過去一年,廣東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提高教育發展品質,不斷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

  均衡發展:

  41高校入選“衝補強”

  剛跨進3月,高校陸續開學忙碌起來,擺在41所廣東高校黨委書記、校長案頭上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要推進高等教育“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以下簡稱“衝補強”)建設。

  “如果説,此前的高水準大學、高水準理工科大學、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點學科等系列建設構建了廣東高等教育發展工程的1.0版本,那麼‘衝補強’就是2.0版本,將打造一個完整、協調、健康的高等教育發展體系。”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景李虎表示。

  其中“補短板”直指粵東粵西粵北高校振興,是廣東破解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一步。現在,一大批服務區域支柱産業發展的急需學科專業正在加緊建設。“學校入選‘衝補強’對培養更高品質的衛生健康人才意義重大深遠。”廣東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興奮地説。不僅如此,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9所高水準大學建設高校“一對一”結對幫扶9所粵東粵西粵北高校,推動補齊應用型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科研創新、辦學條件等短板。

  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也在著重發力。“我們的宿舍越來越好了!”走進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民族小學的學生宿舍,熱水供水設備、電風扇、飲水機、洗衣臺等一應俱全。從今年起,廣東公辦寄宿制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提高到了每生每年350元,鄉村孩子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好。

  多年來,廣東努力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兩類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僅2018年補充提高小規模學校公用經費補助資金就達6702萬元,並計劃2018年至2020年共投入約22億元用於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獎補。目前,廣東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試點工作持續推進,已在韶關、清遠、河源、梅州4個試點市開工建設149所學校,其中70所已竣工,新增寄宿學位13600多個。

  加大教學硬體設施建設力度的同時,廣東還不斷縮小教育“軟體”差距。“去年秋季開學,我們學校新增3個班級,還順利新招了20名優秀教師。”梅州市平遠縣實驗小學校長劉福傳高興地説。過去一年,“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小學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劃、“縣管校聘”改革陸續推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隊伍正成長起來。

  過去一年,廣東堅持改革創新,堅持教育公平,促進區域、城鄉和各級各類教育均衡發展。

  人才培養:162個碩博點“井噴”增長

  去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一年來,廣東牢記總書記的囑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新工科”“新師範”建設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8年廣東21所高校新增47個博士點、115個碩士點,南方科技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兩所年輕高校分別增列為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這其中新增了一大批與戰略性新興産業緊密對接的博士碩士點,將為廣東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撐。

  在深圳,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説:“深大新增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數量位列全省第一、全國第三。學校實施技術、産業、智庫三大協同創新工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銜接,以此帶動學科整體實力提升,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高層次人才。”

  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經過多年創新探索,我省高職院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連續多年超過98%,中職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7%以上。廣東還在積極完善職業院校招生考試製度,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預計到2021年,中職畢業生升讀高職院校比例將達30%以上,越來越多學生通過職業教育實現夢想。

  在清遠,經過6年的規劃建設,省級職業技術教育示範基地(清遠)首期工程主體封頂,今年9月將迎來首批學生,這將進一步滿足考生升學需求,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準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省級職教基地的建立,有效促進我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蔡東表示,該校清遠校區首期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計劃今年秋季進駐首批4500名學生。

  隨著廣東吸引人才流入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成為完善人才配套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一環。如何讓每個孩子能享受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實現人才安居樂業?廣東探索教育集團化辦學道路,走出一條新路子。

  在廣州,已成立或籌備近40個市屬和區屬教育集團,逐漸改變整座城市的教育生態和資源格局。其中,不少教育集團都將觸角伸到了非中心城區,與廣州戰略性新興産業佈局相匹配,更讓非中心城區的孩子們能在家門口“上好學”。“廣州教育將努力做到‘産業到哪,好教育就到哪’。”廣州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也是區域創新發展、人才培養的孵化器。廣東教育將努力培育更多拔尖創新人才,支撐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貢獻。

  支撐産業:57%高職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産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肩負著培養創新人才和提升創新能力的雙重使命。

  近年來,廣東高校積極開展協同創新,深度參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創新驅動發展重點領域的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在過去兩年的廣東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上,成功轉化了200多個項目,轉化金額超過2億元。

  其中,華南理工大學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率、專利實施率等指標多年穩居全國高校前列、華南地區首位,專利技術轉讓指標排名全國高校第一。前不久“芳綸紙項目”技術成果合計作價6600余萬元,徹底打破國外公司壟斷。“這讓中國人擁有了核心技術,推動相關産業快速發展。”研發芳綸紙技術的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胡健表示。

  中山大學蘇薇薇教授團隊研發的紅珠膠囊與化州化橘紅藥材發展有限公司完成對接,以2000萬元的價格實施科研成果轉化。她説:“我們團隊堅持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兩條腿走路,18年來無償幫助6000多家農戶和企業,用科研力量‘復活’嶺南傳統道地藥材,助力廣東鄉村振興。”

  與此同時,作為全國職業教育規模最大的省份,廣東職業教育緊跟時代需要,産業需求在哪,職業院校的專業就辦到哪。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正在與華為、平安、比亞迪、阿裡巴巴等一批掌握前沿技術的知名企業、中國行業領軍企業合作,組建一批特色産業學院,共同制定專業標準,共同開發專業課程,産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培養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高端製造業和産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我們要把高水準深度産教融合貫穿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全方位、全過程,真正實現地方離不開、同行都認可、國際能交流。”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陳秋明説。

  去年廣東頒布《廣東職業教育條例》,確立了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對推動“校企精準對接、精準育人”有重要意義。今年2月《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公佈,進一步提高職業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實施“産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動計劃、職業院校服務發展行動計劃。

  如今,廣東已立項建設24家省級示範職教集團,57%的高職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所有産業的發展都基於市場的拉動。對於中高職院校來説,專業設置本身就是因應産業需要的。因此,中高職院校對産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校長盧坤建説。

  廣東教育支撐國家戰略和廣東需要的步伐愈發堅定。廣東教育正借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東風,擴大開放,同港澳一流資源開展高水準合作。要推動粵港澳高校深化科技合作,繼續推進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積極推動引進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港澳知名高校到廣東合作辦學,大力支撐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基層連線

  暨南大學校長宋獻中:打好“僑”牌助力打造教育高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讓我們備受鼓舞。長期以來,暨南大學致力於為香港、澳門培養高層次人才,共培養各類人才8萬餘人,充分發揮了港澳“人才庫”的重要作用。

  未來3年,我們要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充分發揮暨南大學傳統優勢,努力將港澳臺僑和留學生在校生比例由現在的33%左右提高至40%,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完善教材體系、提升教師素養、開展專項培養等工作,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品質。要在創新驅動、人才儲備、技術支持、師生服務等方面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智高點”。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院長李國年:職業教育迎來發展“黃金期”

  國家和廣東職業教育文件先後出爐,為職業教育“擴容”,推進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重大機遇,預示著職業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黃金期”。

  我們將進一步加大辦學投入,以實施現代學徒制、訂單式培養為抓手,擴大企業實踐教學改革試點範圍,大力推進“階梯式、多平臺”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全面提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品質和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廣東南博教育集團涵蓋應用型本科、高職(專科)、中職即全職業教育鏈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專科、本科銜接招生培養的新路徑。

  廣州大同中學校長袁閩湘:集團化辦學實現資源共享

  廣東在發展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破解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集團化辦學就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

  2017年5月,廣州大同教育集團成立,集團包含11所成員校。廣州大同中學通過理念輻射、師資流動、課程共享等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實現資源共建共享,讓成員校提升辦學水準,取得了較快發展。

  今年還計劃新納入4至5所成員校,加快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未來,期望廣東進一步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步伐,讓更多學生有機會能夠更便捷地享受優質數字教學資源。

  廣州市啟聰學校校長馬麗:期待特殊教育更多好聲音

  去年,廣東省、廣州市相繼出臺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在政策支持下,廣州市啟聰學校新校區建設完工,聽障學子擁有了現代、綠色、美麗的新家園。

  今年,我校要聯合廣州市教研院、白雲區教育局,共建廣州實驗教育集團融合實驗學校,開啟國內首創的義務教育階段的融合教育新實踐。這是一種全新的探索,將為廣州的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我們期待,進一步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辦好特殊教育的要求,聽到更多推動特殊教育發展的好聲音。

  南方報業全媒體記者 尚黎陽 姚瑤 吳珂 佔文平 馬立敏 陳芳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