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客家珍稀文書叢刊(第一輯)》在廣州發佈

2019-08-14 15:56:59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董健雄 責編:趙瀅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客家珍稀文書叢刊(第一輯)。廣東人民出版社供圖

客家珍稀文書叢刊(第一輯)。廣東人民出版社供圖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陳惠婷):《客家珍稀文書叢刊(第一輯)》日前在廣州召開新書發佈會。該書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總編輯鐘永寧表示,這是一項搶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産的重大出版工程,同時標誌著客家地區的古籍文獻整理和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安徽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等海內外近20家高校和研究機構,上百位學者參會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客家珍稀文書叢刊(第一輯)》由南方出版傳媒、廣東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開始啟動,耗時三年編纂出版。本書首次系統地收集整理“客家三州”即廣東梅州、江西贛州、福建汀州地區,清至民國時期客家珍稀契約文書,約計收入2.3萬件契約和217冊賬簿,合計100卷,3萬餘頁。文書類型主要包括田地、房屋、山林的買賣、典當、租賃等契約,以及各種存票、清單、稅票、執照、官府佈告、房屋産權等。編纂時歸戶到村,按地域和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客家文化一直以來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活化石”,契約文書更是客家文化研究的“活化石”。據鐘永寧介紹,新書中包含數萬件文書,全部來自民間私藏併為首次披露,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非常罕見的。因為收集整理難度大,以前披露的文書大多以八冊、十冊的規模出版,難成系統。而在《客家珍稀文書叢刊(第一輯)》中,有的家族文書時間延續數百年,多者一戶達千余份。如梅州大埔郭氏家族的文書,多達1300件,時間起自乾隆二年(1737)止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時間跨度長達212年。他表示,這些文書真實地記錄了客家人的生産與生活的原生態,是研究客家人社會結構、經濟生活、民俗文化、歷史演變等的第一手資料,對於推動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民俗學和客家學等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本書主編、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創系主任曹樹基教授介紹,編纂本書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大部分的文書幾經流轉,歸戶性被破壞,來源不清晰,且很多客家文書不寫姓氏和地名。為此,曹樹基教授研究出數據庫跟人名、地名勾連雙重整理手段的辦法,在歸戶與歸群的大目標下面,儘量讓這些契約文書有明確的人群邊界和地域邊界,這在學術界屬於首創。

  本書主編、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支平教授高度評價此書的出版,稱這是“做了一項學術界長期以來想做而無法做成的事業。”他表示,新書的出版,收集整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客家文獻,將極大地提升大家對於歷史時期客家經濟、社會、民間日常生活的認知,將把客家研究推進到一個更高的學術水準。

  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陳春聲教授認為,契約文書是一種有特殊意義的文獻史料,像曹樹基教授這樣的一批學者近年來一直在努力地發展一套解釋民間歷史文獻的比較系統的學術規範。學術界可以通過開展契約文書的整理與研究等這樣一些工作,建立起一個新的學術分科——民間歷史文獻學。

  鐘永寧總編輯同時強調,廣東人民出版社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客家文化遺産的搶救,除正在編纂的《海內外客家方言調查與研究叢書》、《全球客家通史》和《中國客家建築叢書》外,未來還將開展客家碑刻的收集和出版。

  會上,廣東人民出版社特向做出重大貢獻的陳春聲、陳支平、曹樹基、羅勇、王東等五位教授頒發了專家傑出貢獻獎,並向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歷史系各贈送了一套《客家珍稀文書叢刊(第一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