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中山大學時隔20年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2021-01-01 21:21:01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張琳瑞

中山大學時隔20年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_fororder_圖片1

韓博和張功在“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前。受訪者供圖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陳惠婷、通訊員 趙現廷):記者從中山大學了解到,中大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于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這是自2000年以後中山大學再次參加南極科考,標誌著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近日給中山大學互致新年賀電。賀電中表示,目前考察隊已順利完成無接觸外港補給、穿越“魔鬼西風帶”、冰區航行等任務。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中山大學的關心、支持和大力幫助。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楊清華曾兩次赴南極參加越冬科考,他向記者介紹,在本次科考中,中大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等兄弟單位開展了緊密合作,所承擔和參與的科考內容主要包括船載海洋/海冰-大氣通量觀測、大氣探空協同觀測、多手段海冰厚度和分佈觀測、多手段物理海洋觀測等。

  除了直接參與南極科考,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還與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極地環境研究預報室緊密合作。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董文傑介紹説,“我們每天向極地室提供中大地球系統模式的大氣和海洋數值預報試驗産品,供本次南極科考預報保障參考使用,也為數值模式發展和檢驗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董文傑説:“借助本次科考,中山大學參與開展大氣、海冰和海洋的綜合觀測實驗,獲取寶貴的極地現場觀測數據,有助於探索發展極地相關觀測技術,培養極地科考專業人才。” 。

中山大學時隔20年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_fororder_中山大學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在南極中山站(受訪者提供)

韓博和張功在南極中山站。受訪者供圖

  “這次南極科考機會來之不易,我們將用出色的現場工作和高品質的科考成果回報國家。” 韓博和張功在連線時表示,衷心希望我國在極地科學領域不斷取得更大進步,未來能有更多的師生參與到我國極地科考事業中。

  近年來,中山大學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面向學術前沿,推進大項目、大團隊、大平臺“三大建設”,提出“聚焦中國南海,經略深海大洋”的大海洋學科發展的戰略佈局,在珠海校區重點佈局大海洋學科群,牽頭共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共建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極地研究中心。2020年8月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預計2021年上半年交付使用,並在積極推進極地科考破冰船建設。此外,中山大學與武漢大學共同完成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之南極冰蓋變化篇于11月27日由國家科技部向全球公開發佈,在國內外引起廣泛影響。

  在極地學科建設方面,中山大學開設了全國首個冰凍圈科學系,將極地學科發展向前推進一步。董文傑介紹,這得益於中國徒步橫穿南極第一人、中科院院士秦大河的直接指導和幫助,他確立了冰凍圈科學面向國家需求和科學前沿的戰略意義,對中山大學極地學科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給予高度認可和支持。

  “中山大學正在努力打造跨學科的極地海洋研究高地”。中科院院士、南方海洋實驗室主任、中山大學雙聘教授陳大可説,中山大學正在緊密對接國家極地戰略需求,規劃極地遙感與觀測、極地海洋與大氣、極地新材料、極地微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等研究方向,加強與相關單位的合作聯繫,培養極地相關專業人才,積極參加我國極地科學考察,力爭為國家極地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于11月10日從上海起航,本次考察在嚴格執行疫情防控措施和確保重大裝備和人員安全的前提下,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執行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等任務。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