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江門恩平橫陂藍田村:鄉村振興助古村落煥發新活力

2021-01-08 19:47:28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張琳瑞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朱子榮 通訊員 李淵深):碎石鋪就的小道,舊磚砌成的屏風,蠔殼裝飾的小巷……一個個景致組成了恩平市橫陂鎮藍田村鄉村振興的畫冊。如今,鄉村振興戰略喚醒了這條有數百年曆史的老村,讓世人再次見到她迷人的容貌。

江門恩平橫陂藍田村:鄉村振興助古村落煥發新活力_fororder_88013F45-44CA-430C-AC06-4CE94961D074

恩平市藍田古樹公園。通訊員 供圖

  藍田村坐落于恩平市省道276鎮海灣段的中間。2019年,藍田村被確定為橫陂鎮的鄉村振興示範村,就此吹響了走向“復興”的號角。這裡的鄉村振興工作並不是簡單的拆除重建、硬體堆砌,而是最大程度活化利用,這種貫穿全過程的“藍田模式”,將文化靈魂與鄉村建設完美融合,每一個地方、每一處建築細節都有其背後的故事。

  所有的改造與鄉村的一磚一瓦相輝相映,與這裡的山、水、林、田、海融為一體,突出原生態,展現出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其建築材料儘量就地取材,如鵝卵石是從附近的河道拉上來,蠔殼從海邊收集。不搞大拆大建,儘量保護古房子、古巷道、古城墻、古碉樓,能改少拆,能用不毀,保留原貌風格。

  藍田村廣場的石凳、屏風墻,是用棄置的石板、青磚建成,舊石、破磚在建築師的妙手下變成寶貴的材料。每一棵樹的小圍欄四個角都用四塊不同樣的石頭裝飾,村中的古井、獨特的下水道、倣古的圍欄、佈滿槍眼的圍墻,用廢棄青磚鋪就的小路,甚至容易被人遺忘的污水處理點,都被做成“景點”,在藍田村走一圈,可謂處處有驚喜,步步見新鮮。

  藍田村的吳叔早年外出打拼,如今喜歡“常回家看看”。“美麗鄉村建設讓藍田村舊容換新貌,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哪旅遊都不如回藍田看看。”吳叔感到十分欣慰。去年11月,藍田村接駁276省道的村道開展改造升級,由原來的3.5米拓寬至6.5米,真正打通鄉村旅遊最後一公里。年屆七旬的村民吳稱濃告訴記者,每到節假日,外出工作的鄉親歸來,像逛公園一樣在村中游玩,“大家都十分滿意,還拍照、拍視頻發朋友圈”。

  乘船即可遊覽鎮海灣近在咫尺的萬畝紅樹林;步行便可感受古樹公園參天古榕的滄桑雄壯;登臨山丘又可參觀抗匪印記的得勝樓……多元發展的旅遊資源為藍田村的鄉村自駕遊發展奠定了基礎。今年以來,藍田村吸引多批攝影家前來創作,還吸引中央、省、市媒體前來采風。

  此外,橫陂鎮還將建疏港公路,直通325國道大槐鎮段,與大槐服務區等旅遊資源直接對接。隨著交通佈局不斷優化,旅遊資源共享加快,藍田村有望成為嶺南水鄉特色的鄉村遊目的地。

  藍田村中11口鹹圍養殖著大量的青蟹,這裡是藍田河通往鎮海灣的出海口,是鹹淡水的交匯處,是青蟹養殖的天然港灣。“去年‘五一’、端午節期間,我們賣出兩批蟹,收入十分理想。”藍田村黨支部書記吳健友是青蟹養殖扶貧基地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儘管青蟹養殖各個環節受到疫情影響較大,但“硬核”的産品仍然交出了令養殖團隊滿意的成績單,實現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青蟹養殖扶貧基地2017年建立以來,連續3年為70名扶貧對象足額發放分紅,逐步形成的産業鏈幫助當地村民實現就業致富。

  2016年起,吳健友開始學習室內養殖,把青蟹“請”進“蟹公寓”,一改傳統粗放的養殖方式。“當時我們試著用1000個盒子去養殖,但技術不成熟,螃蟹甚至可以逃出來。”吳健友和合夥人嘗試尋找更好的養殖辦法。

  第一代養殖技術不成熟,很快就被吳健友的團隊“拋棄”,轉而採用更加成熟的“蟹公寓”作為第二代技術。把青蟹放進盒子中養殖,由於盒子密封不透明,無法觀察到青蟹生長情況,第二代技術雖然比較成熟,但産量不高。目前,吳健友團隊已經投入第三代技術,透過玻璃,可以直接觀察青蟹食料、生長情況,産量明顯提升。

  養殖基地還衍生出完整的産業鏈,如蟹苗都是從村民手中收購回來;為了保持肉質鮮嫩、爽甜,都是用米蜆、黃沙蜆餵養青蟹。藍田村及周邊不少村民依靠捕抓蟹苗、米蜆致富。此外,編織蟹籠、採集水草、購銷等也提供了大量就業、創業機會。

  2017年,橫陂鎮政府投入120萬元扶貧資金,建立青蟹養殖扶貧基地。吳健友致富不忘家鄉人,作為項目負責人,與政府簽訂協議,向貧困戶每年支付定額分紅。從2017年至今,該基地向70戶扶貧對象每年每戶支付5520元分紅,並吸納符合條件的扶貧對象到基地就業。

  藍田村的吳飄紅是精準扶貧對象,因為父親身體癱瘓,母親喪失工作能力,兩老都需要照顧,持有電工證的他從大城市辭職,回到基地工作。如今,他每個月收入3000多元,此外還有分紅,最重要的是能夠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家人。而在個人發展方面,年輕肯幹的吳飄紅已經作為村委會後備幹部培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