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三條主線構建人工智能發展支點

2017-10-23 09:42:37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徐佳航   責編:許煬

  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近兩年來,隨著我國政府和企業對人工智能的認識逐步深入,一系列支持政策和舉措在國家和地方層層推出。國內外專家學者認為,對於人工智能的發展,不能把其當作一個小週期的技術和産業來看待,要攜手合作,協調推進,著眼于未來技術與倫理、經濟與社會、科技與文化等多個維度和層面,從教育改革、創新立法等方面為人工智能發展創設和諧的社會環境和制度文化。

  政策細化:注重落地層層推進

  繼7月份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之後,人工智能産業再迎政策利好。據國家發改委消息,為貫徹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2018年國家發改委將組織實施“互聯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和數字經濟試點重大工程。

  據了解,“互聯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重大工程,由各地發展改革委和有關中央管理企業組織申報;數字經濟試點重大工程由有關部門和各地發展改革委組織申報。發改委將組織專家或委託有關部門(機構),對項目資金申請報告進行評審或評估,根據審核意見或諮詢評估報告研究確定擬支持項目,並對擬支持項目進行公示。根據公示結果批復資金申請報告,並按照“成熟一批、啟動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原則,統籌安排國家補助資金並下達投資計劃。

  “對於新興的技術和産業,國家的引導和支持是必要的。我國政府對人工智能的政策是循序漸進的。”中國科技戰略研究院有關研究員表示。

  2006年,《國家“十一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中提及“人工智能”,把其作為計算科學的分支學科之一。2016年7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人工智能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中的一項被列入規劃,規劃指出“重點發展大數據驅動的類人智慧技術方法;突破以人為中心的人機物融合理論方法和關鍵技術,研製相關設備、工具和平臺;在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類人智慧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實現類人視覺、類人聽覺、類人語言和類人思維,支撐智慧産業的發展”。

  2017年1月10日,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科技部部長萬鋼對媒體透露,目前正在編制人工智能的專項規劃,同時還在研究論證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的立項工作。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快培育壯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興産業。

  2017年7月,國務院正式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戰略發展目標。

  據了解,為進一步推進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科技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工信部將會同相關科研機構、産業組織和行業企業,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産業指導性文件的基礎上,出臺一批具體的産業推進措施,加速政策落地,促進我國人工智能産業在未來快速健康發展。據了解,目前多部門已形成專項小組,對人工智能技術攻關和産業發展的具體支持措施進行調研和起草。

  中科院重大任務局局長王越超表示:“國家正在實施的重大科技計劃有幾個都與人工智能有關,重大局作為中科院的牽頭部門將盡力落實院黨組的指示,做好服務和協調工作,正在組織專家編寫和完善人工智能規劃。”

  據媒體報道,未來將出臺的人工智能産業推進措施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具體産業落地政策,包括出臺針對人工智能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的財稅優惠政策,通過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支持人工智能企業發展政策;落實數據開放與保護相關政策,開展公共數據開放利用改革試點,支持公眾和企業充分挖掘公共數據的商業價值;盤活現有資金,引導市場力量,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産業發展基金。

  第二類是推進各類人工智能創新發展。主要包括按照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佈局和框架,統籌推進人工智能領域建設若干國際領先的創新基地;引導現有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基地,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開展研究;前瞻佈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形成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為核心、現有研發佈局為支撐的人工智能項目群;建立人工智能技術標準和知識産權體系,建設跨領域的人工智能測試平臺,推動人工智能安全認證,評估人工智能産品和系統的關鍵性能。

  第三類是制定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倫理規範,開展與人工智能應用相關的民事與刑事責任確認、隱私和産權保護、信息安全利用等法律問題研究,建立追溯和問責制度,明確人工智能法律主體以及相關權利、義務和責任等。重點圍繞自動駕駛、服務機器人等應用基礎較好的細分領域,加快研究制定相關安全管理法規,為新技術的快速應用奠定法律基礎。

  優化教育:積極轉型激活創新源頭

  技術提升的源頭在於教育,中國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需要教育的創新和改革。清華大學戰略性新興産業研究中心的專家表示,為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相關專業應當重新定義,包括培養規格、辦學定位、課程內容、考核標準和師資隊伍建設標準等。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最近在一個論壇上就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改革發問。他説,人工智能將給我們的社會和生活帶來極大的顛覆。在未來的15年,有50%的工作都將被取代。我們的教育體系需要怎樣改革,才可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年輕人又應該怎樣準備才可以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呢?他認為,只有終身學習才能更好地過渡到人工智能時代。

  人工智能的優勢在於記憶和邏輯,而這正是人類的弱勢。徐揚生舉例,一個人能記住自己朋友的數量通常在幾百個左右,超過5000個人就是超人了,但機器人記5萬、50萬個人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人類應該強調自己的優勢:想像力和創造力。教育體系不能一成不變,全世界的教育界都應檢討開設的課程和教學的內容等,要順應時代的需求。

  美國加州科技大學校長秦志剛認為,人工智能技術之所以能帶來革命性變革,一是源於大數據與雲計算技術的累積與鋪墊,二是源於人工智能具備的深度學習能力。人工智能已陸續進入並深刻影響著電子商務、媒體、醫療和交通等多個領域。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日漸成熟,“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型模式將成為可能。

  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工孟提到,人工智能將對各個産業各個崗位、社會各方面帶來巨大衝擊。我們正處在“雲物大智”時代,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化這四種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影響和左右著傳統職業的生存和發展。原有的勞動崗位、勞動內容對體力智力的要求都發生了難以想像的變化。

  “面對嚴峻挑戰,我們的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應該如何轉型?核心就是兩點,讓學生學會做事,懂得做人,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陳工孟説。

  美國人工智能專家Mohammed Ali Khan説,終身學習體系是適應人工智能市場發展的體系。“美國提供給學生不同級別的貸款、獎學金來支持願意接受終身教育的學生。我們有很多創新的實踐,來幫助推廣和普及終身學習和教育。”

  秦志剛指出,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需要反思乃至顛覆當前的教育理念,避免死記硬背帶來的知識固化與滯後,提升對知識的運用,增強體驗教育。以人工智能為依託的創新教育代替傳統的填鴨式學習,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變為現實。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人工智能學會將整合人工智能領域教育培訓資源,建立和培育一支專兼結合的基本師資隊伍,探索在高校、研究院所與企業等機構合作開展教育培訓工作的有效機制,鼓勵扶持專家學者編寫與産學研相結合的原創培訓課程和教材,有計劃、有成效地進行人工智能系列繼續教育培訓。

  完善立法:趨利避害創設制度文化

  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示,對於人工智能的發展,全球都不能把其當作一個小週期的技術和産業來看待,相關國家要攜手合作,協調推進,著眼于未來技術與倫理、經濟與社會、科技與文化等多個維度和層面,從立法上創設人工智能發展的和諧社會環境和制度文化。

  特斯拉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我們應該警惕人工智能崛起的潛在風險,並建立監管機構來引導這項強大技術的發展。那麼,人工智能究竟有哪些潛在的風險?立法監管是必要的嗎?

  人工智能立法,是全球都面臨的新課題。今年,美國國會提出了三部涉及人工智能的法案,包括《2017創新團法案》《2017全民計算機科學法案》及《2017在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領域中的計算機科學法案》。這三部法案分別關注了人工智能技術對美國人生活品質的改善價值及可能對部分工作的替代作用,並要求商務、教育等部門加強有關職業培訓或者中學生的計算機科學教育。

  目前,中國尚未出臺人工智能相關的法律法規。不過,人工智能這個新興行業已受到中國法律界的關注。清華大學法學院有關學者表示,針對人工智能行業的立法,既需要有一部體系和結構上相對完整的“人工智能法”,也需要有不同領域的相關法律加以配合與補充,而將人工智能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毫無疑問將有助於立法邁出重要的一步。

  北京科技法律界人士表示,人工智能會融入人們的生産和生活,並且會延伸到物流、農業、教育、製造等領域,必然要通過立法來調整這些關係,否則會陷入混亂。對人工智能進行立法監管,除了可以降低和控制人工智能崛起中産生的風險,也會對其發展起到促進和制度保障作用。這也是法律價值的要求。一部法律的出臺,要對社會起到積極作用,它的價值首先表現在公平、自由、秩序方面。有了法律的調整,可以保證人工智能在良好有序的秩序下發展。

  “依法治國首先要求有法可依,如果在人工智能方面沒有法律的監管,那將會出現一個空白。有了法律的調整,才能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併為公平公正提供保障。”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郝明表示。

  法律界人士建議,第一,應該對人工智能進行科學分類,在技術研發階段就做好規範,比如程式員編寫程式時注意人工智能不能傷害人類、保護隱私數據等;其二,為工業人工智能的開發和普及設立強制保險和基金,以彌補駭客攻擊等事件造成的損失;其三,防範人工智能發展産生數字鴻溝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如養老、結構性失業等現實問題。

  以上人士建議,目前人工智能在自動駕駛、服務類機器人方面,已經很明顯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立法應該優先考慮對人們生活已經有影響的領域,因此,在自動駕駛、服務類機器人領域,應該率先啟動立法立項工作。

  監管部門推進人工智能政策制定的同時,還應嘗試引導行業自律。一些行業組織制定行業規則、公約相較立法週期更短,還可以根據突發情況靈活制定,也更容易為行業所接受,行業自律不能解決的底線問題,則需要通過立法進行規制。

  專家和學者表示,通過立法對人工智能發展提供基本規則、趨利避害的同時,也要在相關法律規範的引導下,營造更好的創新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惠國説:“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科技創新涉及諸多方面,能否培育良好的創新文化是重要基礎。只有大力培育創新文化,才能為推動科技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

  中國社科院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社會各界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幾乎涉及所有依靠數據收集、計算分析、簡單重復與精準運作的經濟領域。在這種所有經濟領域中,人工智能將帶來顛覆性的創新,其無比強大的原創力量,給創新創業、産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這種創新文化主要體現在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與自主操控。人工智能被視為改變人類命運的戰略性技術,同時被視為將改變人類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的顛覆性技術,其本身具有的創新文化將給我們帶來一系列文化創新。這種文化創新主要體現在知識學習、信息交流、思維模式;就業結構、分配關係、消費方式;法律制度、社會倫理、人際交往;國際關係、人類治理等。(記者 方家喜)

分享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