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8892980

010-68892503

【書評】《“一帶一路”戰略研究》:映襯“一帶一路”時代新特徵

2017-12-01 15:21:41  來源:中國網  編輯:許煬  責編:韓東林

  “一帶一路”的實踐為當下的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了強大動力,如果持續的時間足夠長,影響力足夠大,它將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崛起的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的代名詞,甚至會演化為“一帶一路學”。由劉衛東、田錦塵、歐曉理等著,商務印書館2017年1月出版的《“一帶一路”戰略研究》反映了在“一帶一路”時代,實踐與研究相互映襯、相互促進的新特徵。

  從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倡議“一帶一路”建設,到于2017年5月舉辦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三年半內,“一帶一路”從認知上變得更清晰,在行動上變得更務實。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8月17日的“一帶一路” 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強“一帶一路”學術研究、理論支撐、話語體系建設。相應地,國內出現了一批能反映這一時期“一帶一路”特點的學術研究作品,由劉衛東、田錦塵、歐曉理等著,商務印書館2017年1月出版的《“一帶一路”戰略研究》(以下簡稱《戰略》)是其中代表性的佳作,反映了在“一帶一路”時代,實踐與研究相互映襯、相互促進的新特徵。

  《戰略》是“一帶一路”學術研究的領軍之作

  “一帶一路”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門綜合性的實學,對它的研究必然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目前我國關於“一帶一路”的研究迅速興起,進入“輕、靈、短、小、快”的新階段。所謂輕,輕在積累。相關研究雖然正在擺脫初期的模糊、淺薄、粗放、脫節、紛亂的狀態,有了一定的積累,但還遠遠不夠,做學術研究尚需積澱。二是靈,靈在調整。相關研究單位紛紛調整過去的落後研究方式,更加注重實證研究、風險研究、專業研究、行動研究、案例研究、傳播研究、關聯研究。三是短,短在數據。國內經濟已經風風火火進入大數據時代,而用大數據服務“一帶一路”才剛剛起步,優質數據極度匱乏。四是小,小在規模。在經過“一帶一路”研究初期的智庫野蠻生長之後,相關單位開始建立各種智庫聯盟,爭取形成合力。但目前大規模、成體系、有影響的“一帶一路”綜合研究成果仍屬鳳毛麟角。五是快,快在反應。隨著智庫和公眾號等的興起,有關“一帶一路”的研究性産品能夠以最快速度傳遞給決策者和公眾。

  “一帶一路”的研究與實踐相伴相生,是中國學者學術興趣與國家戰略的契合,但仍難滿足政策實踐對智力支持的剛性需求,表現為:研究興趣大,資料來源少;政策解釋多,理論剖析少;文獻研究多,實證研究少;情況介紹多,項目設計少;政策需求大,適用建議少。而《戰略》出世,借著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之勢,有可能帶動“一帶一路”研究走向“厚、重、長、大、新”的新階段:

  一是厚,厚在學術性。80萬字,30多位作者,歷時3年,重點解決“一帶一路”建設的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品質與厚度成正比。二是重,重在權威性。劉衛東研究員領銜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團隊,體現了學術權威性;政策權威性體現于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開發司的正式參與;有120年曆史的商務印書館承擔發行,凸顯出版權威性。三是長,長在戰略性。《戰略》以“一帶一路”為截面,既反映了過去幾十年開放發展研究的基礎,又展現出著眼未來幾十年的戰略眼光。四是大,大在全局性。《戰略》從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全球化的廣度,結合內外兩個大局,展開鋪陳。五是新,新在創新性。《戰略》提出,“一帶一路”的理論基礎是包容性全球化。

  《戰略》是“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研究的典型樣本

  “一帶一路”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統籌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決策。早在 2013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指示對“一帶一路”進行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研究,與學術研究和理論研究不同,更強調戰略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問題導向性,要為實踐提供藍圖、設計框架、解決問題,需要長期的、基於實踐的專業儲備和經驗,《戰略》即為典型。

  一是《戰略》引領“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研究。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提出與中亞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第二天,國家發改委西部司就向中科院地理所提出,共同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於向西開放的重要意義。3天后,雙方組隊赴西部調研,1個多月後向黨中央和國務院提交了《關於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建議》諮詢報告,建議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作為“國”字號工程,加強規劃,穩步推進。《戰略》中一些觀點為政府相關規劃工作提供了依據,或被政府採納。比如《戰略》所做的跨境運輸通道建設、“中歐班列”的組織方案等,在國家發佈的《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戰略規劃文件中都有所體現或不謀而合。

  二是《戰略》為“一帶一路”的“戰略”正名。我國官方一般將“一帶一路”稱為倡議,很少稱戰略。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在某些外語環境下,戰略更多地被當作軍事和地緣政治術語使用,被賦予勢力範圍爭奪、零和遊戲、新殖民主義等含義,容易被誤解甚至抹黑,有違“一帶一路”堅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産生歧義的原因之一,是我國尚未給“一帶一路”這個政策概念賦予合理的學術內涵。學界需要建立“一帶一路”的正規理論與話語體系。劉衛東研究員在《戰略》中指出,本書所用的“戰略”概念,是指謀劃或規劃,它不是一個軍事戰略,更不是傳統的地緣政治的戰略概念。劉衛東給出的“一帶一路”的學術化定義是:“一帶一路”是中國政府為適應全球發展格局變化和推動自身發展模式轉變而提出的開放、包容、普惠、均衡的國際區域化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建設是全新的國家戰略,是統領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頂層戰略,是中國在全球範圍內思考資源配置的謀劃,是與沿線國家打造新型發展夥伴關係的努力,因而不是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

  三是《戰略》為“一帶一路”探索發展新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與京津冀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並稱三大戰略。“一帶一路” 與後兩個戰略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統籌內外兩個大局的産物,既要推進國內全面深化改革,又要全面開放“走出去”;後兩個戰略總體上屬於國內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範疇。《戰略》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內外聯通式的發展戰略問題。《戰略》論述的陸路跨境運輸通道、“中歐班列”的組織方案、境外産業聚集合作區、我國的對外開放平臺、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格局、人文合作重點領域等若干實踐問題、沿線重點國家研究,均為“一帶一路” 建設聯通內外兩個市場、兩個大局、兩種資源必須破解的重點、難點問題。《戰略》還通過嚴謹測算,提出一些值得政府和市場高度關注的問題,如 “中歐班列”適宜運輸的貨物和地域範圍,如果超出這一范圍,“中歐班列”離開政府補貼將難以為繼。

  《戰略》為“一帶一路”構建了包容性全球化的理論基礎

  “一帶一路”是進行時,相關理論研究需要跟進、發展、創新、這樣才能長久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主要催化了四方面的學術研究:一是帶動了“一帶一路” 學科群的發展。如國家發展戰略、國際戰略、公共管理;歷史地理、生態環保、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區域國別、民族宗教;公共外交、民間外交、地方外交;全球價值鏈、全球生産鏈、全球産業鏈;全球治理、公共産品;國家形象、輿論傳播;公共政策以及信用、風險研究等。二是帶動了“一帶一路”原創理論的發展。如雙環流理論、全球互聯互通理論、共同現代化理論。三是帶動了“一帶一路”的評估體系和方法工具的開發。如遙感測繪、大數據應用、“一帶一路”的“五通”評估指數、地方參與“一帶一路”指數、港口航運指數等。四是帶動了“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研究。不少研究採取了國際合作方式,以增強研究成果的國際適用性,如最近國家開發銀行、北京大學就與聯合國開發署合作完成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方面的研究報告。總之,“一帶一路”的學術研究初現百家爭鳴並積極探求國際適用性,具有跨學科性、戰略性、實用性特徵。

  《戰略》提出“一帶一路”的理論基礎是“包容性全球化”,是諸多 “一帶一路”初期理論中比較成熟、影響力大、國際適用性廣的一種。一方面,包容性全球化理論並沒有否定全球化。作者深刻認識到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弊端,強調“一帶一路”建設並非簡單延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全球化,而是強調全球化進入需要“包容”的新階段。另一方面,作者將 “一帶一路”納入包容性全球化這個大框架。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是和平、友誼、交往、繁榮也即絲路精神,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倡導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通過尋找利益契合點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來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合作共贏。

  兩相集合,包容性全球化理論既倡揚了新時期的全球化理論,又為“一帶一路”找到了普適性的理論基礎,是絲路精神與經濟全球化理念的有機結合。“一帶一路”建設是開創包容性全球化道路的一種嘗試,其核心內涵是借助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推動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既滿足中國資本“走出去”的需要,也造福當地人民。事實上,包容性全球化理論也被我國領導人所接受,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達沃斯論壇上,呼籲推進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續的全球化。

  《戰略》反映了“一帶一路”時代研究與實踐相互映襯的新特徵

  《戰略》強調,“一帶一路”是中國為應對世界格局變化、適應發展方式轉變而提出的全新國家戰略。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在人類的思想史上存在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一個新概念形成之時往往具有強大的刺激作用,使人們對問題的觀察和研究出現新的躍進,並將與之相關的知識品質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一帶一路”無疑是這樣的概念。

  “一帶一路”將激發和蓄積大量的新現象和新問題,其最大的特點就是 “中國驅動性”,而非“美國驅動性”;是“世界影響性”而非“地區影響性”。過去,美國是主導性的環境影響因素,具全球性影響力。而“一帶一路”建設所激發的中國議題和全球議題,是中國力量協同其他力量共同帶動的,引發全球聯動共振,表現為機遇和挑戰交織複合,是將長期影響國際秩序重塑的系統性問題。如果把“一帶一路”放到“中國的興衰沉浮及其與世界發展的互動關係”的大時空背景下理解,就能發現“一帶一路”時代的含義—中國在重回崛起進程後,其階段性的復興發展戰略及其與世界的互動關係問題。這可能是“一帶一路”更深刻的時代本質,有助於政策實踐者和學術研究者從大歷史觀、大世界觀和大戰略觀的角度理解“一帶一路”在中國和世界的戰略地位。

  “一帶一路”的實踐為當下的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了強大動力,如果持續的時間足夠長、影響力足夠大,則它將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崛起的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的代名詞,甚至會演化為“一帶一路學”。《戰略》所體現的,正是在“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之下研究與實踐相互映襯、相互促進的新特徵。

  翟崑:《公共外交季刊》編輯部副主任,北京大學全球互聯互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周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生。

  文章來源於《公共外交季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