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屏”:在荊棘中闖出路

2018-09-21 08:45:14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責編:陳晨

“中國屏”:在荊棘中闖出路(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5月17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維信諾第六代全柔AMOLED屏電子書,在河北固安投産。新華社記者 王 曉攝

“中國屏”:在荊棘中闖出路(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圖為一九九一年,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摩梭族群眾在看傳統的顯像管電視。(資料照片)

“中國屏”:在荊棘中闖出路(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圖為七月三十日,寧蒗永寧鄉落水村摩梭群眾戈瓦平措(左一)一家在觀看液晶電視。新華社記者 胡 超攝

 

  螢幕是我們每天觀看時間最久的事物之一,可多年來,中國電子工業一直籠罩在“缺芯少屏”的焦慮中。從改革開放初期實現彩電顯像管國産化的輝煌,到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液晶顯示面板領域的重新崛起,一部“中國屏”的辛酸史,就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追求自主技術創新的奮鬥史。

  技術替代風暴來襲

  中國彩管工業一朝崩潰

  2004年,9月的陜西咸陽已有了一絲冷意。這是馬金泉執掌彩虹集團的第4年。儘管年逾花甲,但這位中國第一、世界第五大CRT(陰極射線顯像管)彩管企業的掌門人,並未就此庸庸碌碌等待退休,而是在這一年,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投資6億多元引進日本日立的超大螢幕顯像管生産線(K線)。

  在那個年代,6億是筆不小的投入。要知道,彩虹集團2003年全年的凈利潤才6.8億元。但馬金泉依舊對這筆豪購有信心,因為他相信中國人對彩電的需求還遠遠沒有枯竭。改革開放20多年來,彩電幾乎成了中國人美好生活的代名詞。儘管市面上新近出現了LCD(液晶平板顯示器)技術,但市場份額少得可憐。有彩電就得有彩管,這是歷史與當下共同告訴馬金泉的道理,“CRT至少還能輝煌十年”。

  然而,興奮與麻痹中的彩虹萬萬沒想到,一場平板顯示器替代CRT顯像管的技術替代風暴已然來襲。

  殘酷的現實甚至等不及2004年的日曆全部翻完,進入12月,國內所有彩電企業都打出了平板彩電的旗號,CRT彩電銷量大跌,全國彩管業庫存量同比上升367%。僅僅3個月後,彩虹集團的職工就發現,自己花大價錢買回的生産線已成了被淘汰設備。一位彩虹員工回憶到,當初去日本拆K線的時候,日本員工還流著眼淚説彩虹撿了大便宜,“其實人家流的是‘鱷魚的眼淚’”。2005年,彩虹集團凈虧損5.5億元。而那個始終未建成投産,卻耗盡企業所有元氣的K線,也成了彩虹內部員工口中的“坑線”。

  彩虹的故事並非個例。一位業內資深管理者回顧到:“當國外很多廠商已經確信一定有新東西替代,不能再做CRT時,中國卻還在往上衝。”在這場風暴來臨的前夜,中國彩管工業的決策者們幾乎全部下錯了賭注。

  2003年底,國內最大的玻殼生産廠河南安彩集團斥資近5000萬美元,購買了美國康寧公司9條玻殼線,生産線未組裝完成企業便已巨虧;2004年,TCL全盤收購歐洲湯姆遜的CRT彩電業務,導致數年的虧損……

  於是,伴隨液晶平板高歌猛進的,是國內彩管企業的迅速凋零。2007-2012年間,一度赫赫有名的中國“八大彩管廠”相繼破産,中國CRT産業在歷經數十年輝煌後,徹底成為歷史。更致命的是,液晶平板顯示器對CRT的替代,使中國彩電工業再次陷入到對國外供應商的高度依賴之中。

  國外液晶平板製造企業為了防止中國企業的競爭,甚至都不來中國建合資工廠,中國彩電企業所需的平板電視屏必須完全進口。中國花費20年時間使彩電工業價值鏈的95%在本土生成,如今20年積累的優勢一朝盡失,中國電視近八成的銷售利潤又再度被國外廠商攫取。2007年4月,時任信産部副部長婁勤儉痛心疾首地説,“目前國産品牌平板電視的情況令人擔憂,不亞於中國彩電業産業化之前”。

  風暴中的“諾亞方舟”

  京東方“意外”崛起

  仿佛冥冥中有定數,2003年成了中國顯示産業決定命運的關鍵年份。

  這一年,“八大彩管廠”紛紛開始接過國外企業甩掉的包袱,繼續擴大CRT産能。同樣在這一年,名不見經傳的京東方卻利用亞洲金融危機的機遇,成功收購了韓國現代集團的液晶顯示業務,正式挺進液晶平板顯示器領域。

  兩相對比之下,一個問題自然浮現在人們眼前:為什麼“八大彩管廠”會誤判形勢,在技術替代的風暴面前被衝擊得片甲不留?而京東方卻能提前佈局液晶平板業務,在風暴來臨時便已坐上“諾亞方舟”?

  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企業與政府研究所所長、《光變》的作者路風教授看來,過度依賴引進是産生誤判的根本原因。“一哄而上的大規模引進不僅拋棄了原來的技術基礎,而且使中國彩電工業成為一個只會引進現成技術但不會研發技術的工業。”路風表示,一個沒有參與新技術(平板顯示技術)發展過程的企業,是不可能提前預判産業發展的方向的。

  可京東方對技術替代的敏感又從何來?按照京東方董事長王東升自己的説法,只是因為京東方曾經歷過這種“創傷”。

  京東方的前身是北京電子管廠,屬於新中國成立之初蘇聯援建156個工程中的重點項目之一。隨著半導體和積體電路對電子管的技術替代,曾經輝煌一時的北京電子管廠在改革開放後走向衰落。

  正是因為經歷過第一次替代危機的慘痛,使京東方的領導層始終憂慮下一輪替代危機,從而樹立了“惶者生存”的理念,也堅定了京東方必須主動參與技術變化過程、必須自主掌握技術的信念。於是,早在1994年CRT如火如荼之際,京東方就成立了平板顯示預研小組,著眼新型顯示産業,這也為其在2003年的精準抉擇打下基礎。

  更重要的是,自主掌握技術的信念,讓京東方避免了對引進技術的過度依賴。不同於彩管工業“中外合資、引進産線”的套路,京東方選擇了“海外收購、自主建線”的模式。在2003年收購現代液晶顯示業務後,京東方2004年立刻依靠被收購企業的技術力量(125名韓國工程師)在北京亦莊建設5代線。這條自主建設的生産線,也成了京東方最本源的技術學習平臺。在這裡,京東方鍛鍊培養了2000多名本土專業工程師,成為當時國內同行業中規模最大、掌握技術最全面、最有經驗的一支技術團隊。

  京東方模式的成功,也給其他廠家帶來了希望。天馬微電子2006年在上海自主建設了一條4.5代線;2010年,TCL集團和深圳市聯合成立了華星光電,借助從台灣招攬的200多名工程師團隊,華星光電在深圳自行設計、自主建成了液晶面板8.5代線。

  如今,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這些自主建線模式的踐行者,都已成為中國液晶面板行業的龍頭企業。

  新一輪技術變化到來

  中國顯示器工業前景幾何?

  今天,全球顯示面板行業正經歷著從LCD向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的新一輪技術變遷,中國企業再次來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2012年初,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反思當年並購湯姆遜的教訓時説,“我們並購的時候有一樣東西沒看準,就是未來電視會往哪個方向走。究竟是等離子平板還是液晶平板,當時更多人認為是等離子,我們認為湯姆遜的背投更勝等離子,一腦門子紮下去,結果賠了大錢。”

  那麼,當前的中國液晶顯示企業會像當年的前輩彩管企業一樣,再次發生誤判,“一夜回到解放前”嗎?

  2017年10月26日,一條轟動業內的消息給出了答案:京東方第6代柔性AMOLED顯示屏生産線正式量産。這是中國首條、繼三星之後全球第二條第6代柔性AMOLED生産線,它意味著中國企業已成為液晶顯示産業新一輪技術變化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

  縱觀全球液晶面板行業,在新技術來臨之際,日本與中國台灣企業顯得思路不清、後勁不足,最新型的柔性屏基本只是中韓兩國的天下,OLED屏則是三星佔據著絕對優勢。中國在用於電視的大尺寸液晶螢幕領域擁有越來越多的份額,京東方更是在2017年首次超過韓國雙雄三星、LG,成為顯示面板出貨量的第一名。而在用於智慧手機、個人電腦等中小型液晶屏領域,韓日企業仍佔據優勢,不過中國也在發力,逐漸蠶食他們的市場份額,一個鮮明例證就是京東方在今年3月打入蘋果公司的供應鏈,成為蘋果筆記本電腦的供應商,以及蘋果手機OLED螢幕的觀察對象。

  液晶顯示領域的未來究竟屬於誰?對此,路風教授表示,高技術工業競爭的成敗不在於短期內的技術水準,而在於能否以足夠的盈利去支持不斷的技術研發。他相信,在這一點上,中國企業有著足夠的後勁。“競爭規律在任何一個工業都一樣:退守高端只能是死路一條。”

  而中國企業正憑藉自己的成本優勢,不斷將韓日企業擠出中低端市場,憑藉在中低端市場的步步為營、慢慢積累,不斷為高端市場的技術開發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記者 韓維正)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