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 敢闖敢試走天下

2018-10-19 10:42:31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責編:陳晨

中餐 敢闖敢試走天下(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2017年,喜茶風靡一時。圖為顧客在北京三里屯一家喜茶餐廳排隊購買喜茶。(圖片源自網絡)

中餐 敢闖敢試走天下(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5月25日,第五屆北京大興西瓜創意美食大賽開幕,圖為廚師製作的精美菜品。 郭俊鋒攝(人民視覺)

中餐 敢闖敢試走天下(中首)(資訊)(財智推薦)

6月27日,食客們在位於美國紐約的“傾城”中餐廳享用晚餐。 林比鄰攝(新華社發)

  高顏值的菜品、有情調的環境、新鮮的用餐體驗,如今,許多餐廳大膽創意,推出系列新中餐品牌。各類新派中餐創意十足、亮點頻現。它們或推出創意菜品,或創新經營模式,或融合中西方烹飪技巧,形成了一批新興中餐品牌。

  中餐要如何創新發展?中餐企業如何拓展經營?中餐如何走向海外?本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和企業,探討“中餐”發展之道。

  堅持傳統還是求新求變

  爆漿蛋糕、肉松小貝、泡面小食堂……這些網紅美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排隊購買,也帶火了不少餐廳。如今,網紅餐廳已站在餐飲業的風口之上,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新的網紅餐廳誕生,它們或新或奇,讓消費者“魂牽夢縈”。

  雖是“一炮走紅”,但許多網紅餐廳很快便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

  “黃太吉”,一家定位為打造新式中國快餐的餐飲公司,4年時間多次融資,估值高達12億元,被稱為“互聯網餐飲鼻祖”。然而,終因難吃、高價被消費者詬病,現已經關閉半數門店;

  “雕爺牛腩”,曾玩轉互聯網行銷,天價配方、明星造勢、資源嫁接,一度讓傳統餐飲業感到危機,但當前期行銷熱度退散,也難逃“難吃”“價格貴”的詬病;

  曾經需要排隊長達兩三個小時的“網紅”喜茶,現在長隊已經“消失”,再無曾經“盛況”……

  這也側面反映出中國餐飲行業的特點:門檻較低、換手率較高、競爭激烈。據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介紹,總體來看,中國餐飲企業新店一年內的倒閉率在30%-50%,處在“小、散、粗”的水準,單體規模小、産業化集中度低、發展方式較為粗放。同時,中國餐飲行業增速基本保持在10%左右,發展潛力不可小覷,預計到2020年,餐飲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左右,成為世界餐飲第一大國。

  一面是高淘汰率,一面是巨大的增長空間,餐飲企業是要堅持傳統經營,還是要求新求變?一些餐飲企業立足主業,創新經營模式,産生良好的效果——

  吃火鍋不再熱火朝天、眾聲喧嘩,而是“喝著奶茶吃火鍋”,美味又休閒。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高端餐飲品牌“湊湊”,創新推出“火鍋+茶飲”的複合業態,廣受市場關注。湊湊CEO張振緯對記者介紹,目前,其茶飲部分盈利可以消化掉店面經營的大部分成本,多業態經營讓其更有競爭力。

  呷哺呷哺從快餐轉到休閒餐,一直在注重顧客體驗。據張振緯介紹,湊湊的店面由國內知名設計師打造,僅桌子、餐具模型就打造了19套方案,從中挑選出2套採用,為的就是給顧客提供更舒適的用餐體驗。

  “我們既要承認、接受網紅餐廳的創新精神,也要注意到,不管怎麼創新,最終都要歸結到産品的品質和服務。對餐飲行業而言,就是好吃、衛生。離開品質,只能曇花一現。網紅餐廳能回歸到産品品質上,就能成功。”姜俊賢説。

  專注餐飲還是嘗試拓展

  今年3月,位於上海萬象城的西貝“雜糧小鋪”,換上了新的門頭——“超級肉夾饃”。這是西貝推出的最新模式,不到20天就完成落地。

  可以説,西貝是中國餐飲界最勇於嘗試的企業。5年間,西貝4次改名,終成“西貝莜面村”。從“麥香村”到“雜糧小鋪”,從“精品廚房”到“超級肉夾饃”,西貝從未停止對新形式的探索。“我們是一家一直不斷折騰的企業。”內蒙古西貝餐飲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楚學友直言道,西貝“還在青春期,沒有定型”。

  西貝的折騰始終沒離開餐飲。不管是中式正餐還是連鎖快餐,對西貝而言,“好吃”是核心戰略。“不管做什麼,我們都會回歸餐廳的本質,把飯做好吃了,讓顧客吃得滿意。”楚學友説,地産、金融等行業,西貝都“不擅長,興趣點也不在那裏。”

  如果説西貝是對餐飲的專注,那麼像海底撈、呷哺呷哺,則開始了對産業鏈上下游的拓展。近年來,呷哺呷哺建設食品生産基地、成立食品公司闖入零售市場、創立定位中高端人群的湊湊火鍋,在産業鏈上下游不斷拓展。

  在張振緯看來,在原有的基礎上,整合資源,把産業鏈延伸拓展到自己最熟悉的領域,是對品牌和企業資源的延展。

  不管是專注餐飲主業,還是在産業鏈上下游拓展,對依靠單品、爆款打天下的餐飲品牌,核心産品的供應鏈始終是決定公司成敗的關鍵所在。而諸如海底撈、西貝、呷哺呷哺、真功夫、新辣道等這些知名餐飲公司,他們都是依靠強大的供應鏈來實現快速擴展和連鎖經營的。比如,西貝通過3個配送中心,所有原材料由總部統一採購,既能降低經營風險,還能統一管理品質。

  姜俊賢認為,餐飲的産業鏈是最長的。從最前端的農田、海邊,到銷售、物流、餐飲企業再加工,再到餐飲服務,需要精細的社會分工。餐飲産業鏈拓展過長,會增加企業管理難度和經營風險。餐飲業的發展需要通過社會分工,實現供應鏈的精準配合。

  紮根本土還是放眼海外

  在美國洛杉磯環球影城旁,一抬頭看到大寫的中文餐廳招牌“眉州東坡”;在加拿大溫哥華,可以吃到“當地特色品牌”小肥羊火鍋……中餐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向海外市場擴張,在安撫海外遊子思鄉之情的同時,也向西方吃貨們輸出新的“食尚”。據調查,中餐是當今中國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素。網絡上,“中國菜能有多好吃”是大家熱衷探討的熱門問題之一。

  那麼,中餐廳在海外發展情況如何?是否如網絡上的中國美食那般火爆?

  姜俊賢表示,世界對中餐的歡迎程度很高,幾乎哪兒有中國人哪兒就有中餐廳,但是中餐廳水準不高,多是海外華僑華人謀生的手段,少數中餐品牌在海外開店經營,但是也只處在“能夠維持”的狀態。

  改革開放以來,中餐海外開店經歷了多次熱潮,從上世紀90年代,全聚德等中餐企業集中出海,到2000年後小肥羊、眉州東坡、海底撈等餐飲企業“海外淘金”,現如今,中餐企業不少選擇和當地公司合作的形式,擴張已經更加謹慎。可以説,對中餐企業而言,走向海外並不是一件“高性價比”的事情——高投資成本、法律風險、陌生的市場環境、文化衝突、廚師外派困難,讓許多中餐廳望而卻步。這也是中國自身缺乏跨國大型餐飲品牌的原因之一。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餐在海外既有廣闊的市場,也有較高的認知度。中餐到海外發展,依然是中餐企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方的餐飲都有其生存之道,我們要從結構、模式、消費方式方面,適應當地的經營環境。”張振緯表示,未來幾年,湊湊主要還是擴張,包括國內與國際化。如今已經做國外拓展的規劃,海外拓展將會是其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

  中餐延綿數千年,形成傳統“八大菜係”,各具特色。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不管是在國內還是海外,中餐的發展要靠堅守“色香味意形”,更要靠創新注入新活力。(記者 王萌)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