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消費節背後:個人金融生態已蛻變

2018-12-13 08:49:46 | 來源:證券時報 | 責編:陳晨

  “雙11”剛結束,“雙12”又來了。

  雖然同樣是大力度折扣促銷、消費者零點守候,但從參與商家數量、線上平臺優惠力度來看,“雙12”的聲量還是比不過“雙11”。不過,兩大電商購物節裏的一些特徵卻趨於一致。

  仔細觀察零售交易中的品類數據和細化交易數據會發現,此前服裝鞋包等在“雙11”佔比最大的類目,過去五年在總體交易額的佔比逐步下降,而本地生活消費和日常商超品折扣力度最大,與之相應的是其交易數據大增。以當前在移動電商體量上佔絕對優勢的阿裏為例,其今年參與“雙12”大促的重點場景,放在了旗下餓了麼、口碑網等本地生活服務平臺,以及食品果蔬等日常商超上。

  電商巨頭們全面推動新場景交易線上化,由此帶來增量市場擴容,推動全網零售額持續增長。在經濟下行週期和消費增速放緩背景下,今年“雙11”單日全網零售額達3142.2億元,同比增長24.3%;全網電商快遞包裹數達13.52億件。

  這也帶來了真正的線上線下邊界的消失——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幾乎全部消費行為,不管是穿衣還是吃喝玩樂,都可通過手機完成。中國電商造節走過十年,我國手機上網用戶數有12.3億,個人社會經濟行為被深刻改變。

  經歷智慧手機普及、移動電商爆發、全行業“互聯網+”、新零售“線上+線下”融合,以及電商造節帶來的海量交易、計算演練和實戰積澱下來的支付、物流、新零售供銷系統等基礎技術爆發,線上行為日益下沉,即使在四五六線的城鎮鄉村,電子消費和交易渠道也已全部打通。由此,人的行為全面線上化,金融行為也日益實現數據化,個人金融的生態已經蛻變。其中,作為數據承載端的支付環節,擔當入口體現的價值和作用更加突出。

  一些綜合內容生産、生活服務流量平臺,尤其是近年新崛起的美團、今日頭條、滴滴等在所在領域獲得壟斷份額後,圍繞用戶行為,以支付為切入,嵌入面向B端、C端的金融服務産品,比如涉足消費信貸,兼營理財、保險、基金代銷等財富管理和供應鏈金融。

  在線上和線下、To C金融和非金融服務日益打通之際,用戶的交易行為更高頻次、且便捷化地與前端互聯網平臺接觸。之前緊密聯繫的支付和存款服務解綁了。對於以傳統金融業務見長的銀行機構來説,銀行業務尤其是個人金融業務,需不需要佈局既做金融業務也做非金融服務的生態圈?上述流量平臺的作法,或許值得銀行們參考與深思。(記者 段久惠)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