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連豐北大倉

2019-08-27 09:00:29 | 來源:人民日報 | 責編:陳晨

十五連豐北大倉

  廣袤無垠的稻浪隨風起伏,積蓄力量迎接金色的秋收。

  新中國成立以來,黑龍江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1萬多億斤;國人每吃9碗飯,就有1碗産自黑龍江……歷經七十載春秋,黑龍江的農業已發生翻天覆地之變:2018年全省糧食總産量1501.4億斤,實現“十五連豐”,連續8年位居全國首位。

  種好中國糧食 端牢中國飯碗

  本報記者 吳齊強 方 圓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近年來,黑龍江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全省糧食等重要農産品生産和供給能力不斷增強,2018年農業總産值5624億元,是1949年的400多倍,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將“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這些年,綏化海倫市農民孫德軍買鞋的錢越來越省了。今年春耕,他坐在有空調的大型播種機駕駛室,監控著5000畝有機玉米地裏機器的播種情況。“這要擱以前,腳不離地幹活,當然費鞋!”種了38年田的孫德軍説,“變化太大啦,使的勁兒越來越少,糧食産量越來越高。”

  “我省是全國較早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省份,2018年,全省農機總動力已達到6082.4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97%,大型農機裝備擁有量全國第一。”黑龍江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金會介紹。

  多年來,黑龍江墾區糧食總産量佔全省糧食總産量1/3,是重要糧食基地。70年開發建設,昔日的“北大荒”已經成為富庶豐盈、安居樂業的“北大倉”。在北大荒博物館的壁畫中,昔日人拉肩扛的傳統種植方式已成為永恒的歷史,如今信息化與智慧化正快速發展。

  “第七管理區9號地塊出現褐變穗病害,請通知該地號種植戶!”今年春耕,七星農場技術人員在監看中發現了病蟲害,第一時間告知種植戶王新蕊進行處理,避免了減産。

  在七星農場農業綜合數據處理中心,記者看到,一塊巨型螢幕連接著地塊裏200多個傳感設備,實時監測著作物的生長和田間管理情況。“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讓我們在水稻種植時多了一雙不眠不休的‘眼睛’。”七星農場場長彭榮君介紹。目前,全省1458個“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範基地中144個接入省級農業物聯網平臺,實現了農業生産可視化監控。

  “要是沒有這個紅本本,想整屯兒流轉、抵押貸款,可都是大難事!”今年春天,哈爾濱市方正縣德善鄉德善村村民索彥君格外忙碌。三年前,索彥君組織全村75戶農民入股成立了德善鄉駿豐糧食産銷專業合作社,把小西屯全村1980畝耕地全部流轉到了合作社進行集約規模經營。

  索彥君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拿著土地證,到農村信用社申請貸款,不到一週貸款就發下來了。“這個小本子證明了咱的身份嘛!”給記者展示完,索彥君趕緊將手中證件寶貝似的放回抽屜。

  有恒産者有恒心。索彥君珍視的“紅本本”就是為農村土地確權頒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2018年末,全省基本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累計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400.6萬本,確認家庭承包面積9914.3萬畝。黑龍江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力度,2018年末,全省農民人均收入增長到13804元,創歷史新高,較1949年增長175倍。

  在黑龍江一些地區,産量與品質,曾經是一對矛盾;賣糧“靠保護價”,是很多農民種地賣糧的常態。如今,情況正悄然發生改變。

  在五常市,記者看到,上萬隻小鴨子于田間嬉戲遊蕩,碧綠的水稻田長勢喜人。“鴨子能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糞便還能作為肥料,基本不用再施化肥農藥了。種出的稻米綠色、有機,口感也更好。”這片稻鴨共生生態農田的主人、種糧大戶陳洪剛心情頗佳。

  “去年鴨稻米能賣10元一斤,依然供不應求。”陳洪剛在網上開了家“陳大力稻花香米”店,今年1000畝鴨稻已被搶購一空,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

  走進牡丹江穆棱市穆棱河流域現代農業示範園,一處食用菌基地正在進行採摘,一朵朵如牡丹花般綻放的白色木耳惹人注目。“這就是木耳界的‘白富美’。”指著其中的一株,基地負責人楊弘學介紹白玉木耳的“身世”,這種木耳市場價格是普通黑木耳的2倍以上。

  近年來,黑龍江大力推廣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加大對有機肥的施用比例和有效利用率;推動耕地休耕,黑土地有機質年均下降速率明顯放緩,部分土地出現恢復性增長。從“大糧倉”到“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黑龍江正成為全國綠色食品生産樣板區。

  延伸産業鏈 三産更融合

  本報記者 方 圓 柯仲甲

  一頭牛的價值到底有多大?走進位於齊齊哈爾市龍江縣的龍江元盛食品有限公司牧場,耳朵上挂有“專屬身份證”的“和牛”們有的閒散漫步,有的享受著全身按摩。

  “‘和牛’價格昂貴,但營養價值頗高,從生肉到熟食,我們延伸出100多個不同品種食物。2018年加工肉牛2萬頭,實現産值4.5億元。接下來,我們將探索生物科技領域,‘和牛’的未來不可估量。”公司董事長林庭盛介紹。

  這只是齊齊哈爾市提高農産品轉化率,以龍頭企業帶動三産融合的一個縮影。“上連基地下拓市場,企業與合作社、行銷企業、科研部門組建産業聯盟,可以有效帶動農民增收。”齊齊哈爾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韓淑湘説。

  在龍頭企業帶動下,黑龍江農業産業鏈不斷延伸。據了解,玉米産業鏈延伸到醫用産品,去年新增精深加工産能340萬噸,黑龍江全省主要農産品加工轉化率提升到53%。2018年,黑龍江全省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4%,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734家。

  合作喜分利 農民更積極

  本報記者 方 圓 劉夢丹

  在佳木斯撫遠市,“玖成”二字名氣頗大。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玖成水稻種植合作社。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玖成合作社社員孫國良告訴記者,“總書記説,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要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把合作社進一步辦好。這句話我可得一直記著,這兩年我們一直在搞創新。”

  “我去年種植的生態有機鴨稻,雖説規模不大,但品質上來了,收入比之前多!”孫國良笑瞇了眼。“2016年11月我們成立了玖成高效合作聯社,從‘種植專業合作社’到‘高效合作聯社’,我們轉向發展高效優質農業。”合作社理事長袁勝海説。

  “2012年末全市各類農民合作社859個,到目前全市農民合作社已發展到6671個,7年時間增長7倍。”佳木斯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黑龍江全省2548個村組建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或經濟合作社,村級收入實現50億元,推動了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圖片説明:

  圖①:黑龍江機械化農業生産場景。

  邵國良攝

  圖②:黑龍江北大倉一隅。 

  邵國良攝 

  圖③:望著堆滿場院的糧食,黑龍江農墾紅興隆管理局友誼農場的職工笑了。 

  張 偉攝

  圖④:寧安市農民喜獲豐收。

  王志軍攝 

  圖⑤:寧安市美麗鄉村風貌。

  王志軍攝 

  版式設計:張丹峰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