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 扶的是志氣

2018-08-07 14:48:54|來源:多彩貴州網|編輯:楊麗芳|責編:陳夢楠

  文化扶貧,扶的是志氣。文化扶貧,扶的是思想。文化扶貧,扶的是感恩。文化扶貧,扶的是觀念。文化扶貧,扶的是品德。文化扶貧,扶的是禮儀。文化扶貧,扶的是謙讓。文化扶貧,扶的是精神。

  文化扶貧,扶的是志氣

  “不患寡,患不均”,這是亙古至理。四十年來的深化改革,讓我們從一窮二白變得衣食無憂甚至豐衣足食,然而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的兩極分化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平衡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2011年提出的精準扶貧政策也是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整個國家宏觀大局發展而作出的國民福利計劃,或者稱之為讓全民共享改革帶來的福利政策。

  然而實施精準扶貧幾年以來,並非一帆風順,政策的實施中過程中存在和發現許多問題,再結合我走訪的許多貧困戶,我得出這個結論——扶貧離不開文化,文化扶貧,扶的是志氣。

  有志氣的貧困戶不需要扶,他們不需要多久就能從困境中走出來;沒志氣的貧困戶扶不起,因為他們存在依賴心理,永遠沒有他們要到達的目標和彼岸。政府的職責應該在哪呢?我想應該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和那些老殘病弱者身上,這是物質方面的扶貧;精神方面則是需要文化扶貧,扶的則是那些有潛在能力卻依舊貧困的人群——扶起他們“富起來”的志氣。

  這種志氣包括兩點,一是“不想窮”的思想,二是“我要富”的慾望。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家爭當貧困戶。只要“不想窮”,思想上算是改變了,而“我要富”則是行動也要跟上。我走訪過的一些農戶,他們持這樣的觀點,不想窮,但也不想富,維持現狀,任你政策如何好,巋然不動安如山;有的則是經濟水準一般般,但要爭當貧困戶時我往前,不把貧困證件弄到手,一切政策不滿意;有的則是我是貧困戶所有人員都要聽我的,貧窮是最好的資本。於是我們産業扶貧、醫療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搬起扶貧扶起了什麼?一些外在的東西,比如扶貧數據有了,扶貧工程有了,但是窮的根源沒有從大腦中清除,富的志氣沒有在她們心中播下種子,又怎能叫做有脫貧?

  志氣這種東西看不見模不著,就像沙漠裏的一彎清泉,可以拯救一片荒漠;志氣就是史鐵生手裏的筆,輪椅阻止腳步到不了的地方,他用筆尖去丈量足跡的軌跡;志氣也是霍金的大腦,身殘束縛了他的身體自由活動,他卻用思想去遨遊太空尋找黑洞;志氣還是海倫·凱勒緊閉的雙目,她看不見光明但卻用心裏譜寫世間的美好……古人説“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如果説貧困是一種逆境,那麼只要你有志氣,就一定可以從逆境中走出來;我們都知道,頑強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毛澤東也説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當然,我説扶起貧困戶的志氣也是建立如今大扶貧政策新時代背景之下,也就是扶貧大政策需要文化扶貧,這是治根之策。

  “人窮志短”是一個方面,但是志存高遠卻足以改變命運。貧困的産生有其歷史根源和環境因素,然而這些歸根結底還是意志力因素的較量,在我所調研的貧困村裏有幾十年一成不變的人家,也有幾年內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人家,同樣的人居環境,唯一不同的就是志向。當然,貧富永遠是相對的,在任何歷史時代和人類社會都不可能消除,但是貧富的差距卻是絕對的,中國的貧富現狀無疑已經跨過那條“紅線”。經濟上的幫扶無疑是短期內最好的方式,但是缺少文化的底蘊的厚重感只會讓這種扶起來的的“富裕”曇花一現,甚至漏洞百齣,所以文化扶貧與其他扶貧方式顯得重要與必要。

  志氣是什麼?它是孔子説的“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也是孟子説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是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如果説扶貧是由外而內的,那麼扶志則是由內而外的,一個人的靈魂改變了,那他這個家庭的命運也會隨之改變,所有家庭有了靈魂,國家也就有了朝氣。

  故扶貧,更要扶志,既治標也治本;既兼顧現在有謀劃未來;既提升經濟也沉澱文化。

  文化扶貧,扶的是思想

  思想是燈塔,指引前進的方向;思想是航標,規劃航行的旅程;思想是巨筆,描繪未來的藍圖;思想是鑰匙,解開貧困之謎……扶貧不僅僅是物質上,更是文化層面思想層面,文化扶貧,扶的就是思想。而思想扶貧可從一下六個方面著手。

  一是與時俱進的思想。橫向比較,以前的貴州受制于交通環境因素,小農思想佔據主導,遠離市場中心,發展的理念和思維方式被緊緊束縛在幾畝山地裏,貧窮是與生俱來。縱向比較則是原生態原始耕作方式為主極少參與全國市場競爭,東部沿海已經融入市場經濟甚至國際化領域,貴州的思維方式更多的還是“享受型”經濟。在參與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為一個“最高點”,這是歷史的根源。如今,參與全域化的競爭與開放的時代已經悄然降臨,滯後的思想觀念恰恰成為束縛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枷鎖,要更好開發和發展這一方土地,帶領群眾發展致富,首要的工作就是思想解放,來一次思想的變革,讓百姓的思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幹部的思想與時俱進,幹部扶貧這是關鍵。

  二是獨立自主的思想。扶貧模式可以借鑒,但各地的資源稟賦不一,扶貧政策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最重要的是讓百姓樹立獨立自主的思想意識,“幫”與“扶”都是外部因素,它們唯有作用於自己的對象並且只能通過該對象起作用。故“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而“漁”只能源自於受眾本身。幫扶幹部的“幫”要得法,要使被幫的對象明白“水”與“源”的關係,脫貧攻堅過程中,幫扶幹部可以不斷更換,但是不變的永遠是群眾,所以長久發展從哪來?只能依靠群眾自身。

  三是現代農業的思想。摒棄傳統耕作模式,用好現代農業的一切科技成果,從思想上武裝農民;互聯網+農業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山地農業立體農業特色農業,建立自己的品牌,完善銷售渠道,實現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引進現代化管理。

  四是用好資源的思想。資源是優勢,保護生態環境,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現在貴州的名片就是氣候和生態環境,在全省高速公路聯通的狀況下,維護好宣傳好和發展好這兩個“品牌”就是最大化的利用好自身優勢資源。以後的“農業+旅遊”或者“生態+旅遊”將是群眾最大的利益來源點。

  五是用好政策的思想。政策的支撐永遠是中國式發展的主導力量,用好國家政策結合自身發展這是大貴州必須遵循的發展之路。貴州的基礎設施的完善源自國家政策的支持,而機遇只垂青於又準備的人。一個好政策必然是面對大多數人,但往往因政策收益這兒卻是那些對政策有研究的群體。

  六是適應市場的思想。市場已經是資源分配的決定因素,在鄉村企業裏,利益分配的比例大頭依然是平臺公司,所以群眾的市場思維有待於進一步提高。而管理的經濟效益往往被輕視或者忽視,這是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扶貧就是要培養或者培育農民自己的管理家和經紀人,讓農民懂自己懂農業懂農村懂市場,思想扶貧就成功了。

  文化扶貧,扶的是感恩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是一個文明社會應有的標誌,脫貧攻堅不需要扶貧的對象對某一個幹部感恩戴德,但是至少需要讓百姓知道生活這樣一個美好的新時代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能享受到國家這樣大力度的扶貧政策也該心存感激。然而調研扶貧的結果卻是百姓對對扶貧結果的滿意度有待於進一步提升,故此,精準扶貧,更需文化扶貧,扶的是感恩。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是治國理政柔性之策,更是安身立命慰問社會的不二法寶,其中感恩則是這些優秀文化的瑰寶。扶貧路上,一路前行,的確看見許多在物質線下掙扎的窮苦百姓,但是感觸更多的則是那些物質上已經比較豐富卻依然對政府或者國家政策心存非議人群,他們不是沒有享受到政策的優惠,而是不滿足於當前所享受的政策,換言之就是未懷感恩之心。

  貧窮或許有歷史根源和人為因素,但是不能歸結為當前的政策和執政黨,如今的政策方案都是在中共正確和科學的領導之下對社會進行有效的管理,而結束貧困正是在中共領導下進行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造福全體人民的壯舉,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怎能不心懷感恩、努力奮進呢?不能因為我們過去失去很多而抱怨如今的時代或者需要把一切歸結于當今的政府,甚至希冀政府把一切的慾望都一當今扶貧政策彌補回來,這是脫貧攻堅中存在的主要思想問題——享受而不感激。

  工作中固然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但是舉報渠道和上訪渠道如此暢通的情況下,把這些當成主要方向來反對和抱怨,這不僅僅是理智問題,缺失的是一個感恩之心。精準扶貧不僅需要物質的改善,更需要文化的滋潤,扶貧,扶的是感恩之心,它滋潤的不只是貧困戶更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

  有一個小案例説的是這樣一件事,一天省委檢查組到某貧困戶檢查脫貧工作,縣長帶隊,當檢查組問及貧困戶幫扶人是否對其進行走訪時,他不加回憶直接脫口而出,“沒有”。尷尬的縣長只好拿出手機裏一張照片對貧困戶説“照片上的老頭就是你家的幫扶人,還與你合影呢”,這是貧困戶無言以對,而照片上的老頭就是該縣縣委書記。這個故事説明瞭什麼我們暫且不論,但是不言而喻,缺少感恩之心是必然的。以前一個縣令能挨家挨戶走訪農戶那時不可能的事,現如今,服務做到如此程度也是各亙古未有了,然而效果卻是適得其反,所以我們也該思考扶貧要扶的什麼?缺失的又是什麼?

  我站在實踐與理論的中間深思,扶貧需要的是一個“短期戰”和“長期戰”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三至五年可實現主要以物質脫貧為主;第二階段則是以精神脫貧為主,一至兩代人有望脫貧,文化扶貧則是精神脫貧的主要方式,而感恩則是文化扶貧的一個重要方向。沒有感恩,一切工作都將沒有歸結點和落腳點,工作開展的滿意度也將沒有意義。

  故而,文化扶貧,扶的就是感恩。

  文化扶貧,扶的是觀念

  貧窮的根源在於觀念,觀念的落後致使貧困。文化扶貧,在於改變觀念,觀念的改變則需要內在知識信息的更新,外在力量的衝擊,而文化扶貧,扶的就是觀念。

  一是窮則思變的觀念。物質上的短缺不可怕,可怕的是觀念上的陳舊。窮不思變是是落後地區最根本的根源。文化扶貧需要讓文化作為一利器破除固有的陳舊觀念,舊的觀念打破了,新的觀念才會重新成為主導,觀念的改變會成為連鎖效應,帶動更多的東西改變。而農村地區,知識的普及力度和文化的傳播力度比較薄弱,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需要幹部既要懂得扶貧的理論知識,更要懂得與老百姓交流的技巧,讓改變的思想深入群眾,讓群眾相信你的觀念給他們帶來的是真實可見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主動要求改變那些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伴隨著觀念的改變一切工作開展起來就得心應手。

  二是抓緊機遇的觀念。貧困的另一個特點則是錯失良機,要改變必然被要學會抓住機遇,這也是個觀念問題。調研發現,面對一個機遇,80%的人都是持觀望態度,行動的20%,有人失敗了,大多數卻成功了,這就是觀念帶來的差距。文化扶貧就是要扶起人們抓住機遇的觀念。

  三是主動創新的觀念。中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來不曾改變,傳統農業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季節性、規律性變化不大,人們的思想和身體雙重束縛在一畝三分土地上,季節氣候是指導行動的唯一標杆,創新的缺失是天生的。文化扶貧就是要從觀念上改變這種束縛人們思維和行動的無形枷鎖,改變固有的生産觀念、銷售觀念以及生活觀念。創新是有力摧毀陳舊觀念的鋒利武器,會主動創新的民族必將遠離貧困的泥潭。

  四是對外開放的觀念。如今市場化全球化已經成一個時代不可逆的發展大趨勢,主動參與對外開放早已成為時代主題,閉門造車已經一去不復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只會出現在史詩中,推銷自己打造特色的自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凡封閉之地固守之人終將被時代淘汰,故而,文化扶貧,必先扶起一個對外開放的觀念。

  五是知識為先的觀念。“知識可以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這些都是眾人皆知的不變真理。重視知識的程度決定了一個地區發展程度,文明不會被改變,即使武力可以統治世界,但文明終將征服一切,包括統治者本身。落後之所以落後,在於對知識的輕視甚至是漠視,改變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知識是構成,知識可轉換成能力,能力足以改變一切。所以,文化扶貧,扶的就是知識為先的觀念。

  文化扶貧,扶的是品德

  品德之於貧困有如人之雙腿,缺一不可,高尚的品德成就高尚的的人生,造福全社會;反之,則影響整個人類文明健康發展。文化扶貧,扶的是品德。

  隨著市場經濟的衝擊,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良好品德都隨之消散,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不厚,必有鄰”……而在扶貧進程中如果不把這些優秀文化精華重新點燃,那麼整個扶貧戰略就會受到各種內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國家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和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願望就難以實現。物質濟人,文化化人,品德樹人,思想立人。

  扶貧路上的艱辛我不贅述,只説發生的故事。許多次走訪貧困戶,都有這樣的經歷,當手裏拿著資料和筆記本時,許多人遠遠看到就把門緊緊關上,關上的門再也無法敲開,就像關閉的城堡一樣;而當手裏拿著慰問品(私人購買)時,挨家挨戶的門就會像面向太陽的向日葵一樣張開了緊閉的眼睛,仿佛一瞬間農村集鎮式模式開啟。這種現象説明瞭什麼?説明扶貧缺少文化因素,當村莊固有的經濟模式和習俗被衝擊,他們已經沒有一個標杆和道德模範遵循,都在圍繞經濟作出本能性行為,這是一個多可怕的場景。文化扶貧,就是需要扶起一個道德榜樣,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沒有道德的標杆,精神上的扶貧最可怕;曾經有一案例,一個貧困戶強姦其女長達十幾年,這種人倫已經喪失到如此地步,不扶起淪喪的道德,一切美好的生活不過是空中樓閣水花境月海市蜃樓過眼雲煙。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真正作為軟實力核心的應該是文化,尤其在和平年代,如果沒有文化的滋潤,民族的凝聚力就像乾涸的土地極易裂開口子;貧困地區更是如此,物質上的幫扶僅是一個方面,它只是我們達到公平的一個手段,文化的扶貧,扶起的是社會的道德、社會的標杆。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不僅需要法治,道德的作用是萬萬不能被輕視甚至忽視的,孔子説的“徒善難以為政,徒法難以自行”至今也有積極意義。“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法以治亂,德以安邦。

  市場經濟的衝擊歸根結底是一種文明方式的衝突,落後地區的幫扶之所以出現許多問題,其根源在於新來文化思潮與固有文化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故而扶貧應該有兩條主線,一是物質扶貧,二是文化扶貧。物質扶貧的主要方向已經開展十分城熟,如“五個一批”——發展生産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兜底脫貧一批。而文化扶貧就包含八個方面,其中的道德就是一個重要領域。

  文化扶貧,扶起的是道德;挖掘的是人性的善,助推的是社會的良知;國家若從一個宏觀的高度看待道德力量,他就是一灣潤物無聲清泉,滋養著全社會;扶貧,要扶起的不僅是一個身體,還有一個靈魂。物質與文化雖然是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但並不意味著一定是物質建設優先,文化建設靠後的必然,文化與國家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並不完全對等,這是我們從文化扶貧方向思考扶貧戰略的原因。

  文化扶貧,扶起了道德的標杆,我們將撐起整個貧困精神大廈的支柱。

  文化扶貧,扶的是禮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禮儀是文明的外衣,沒有了禮儀,整個社會人群就像沒有穿衣服的野獸在大街小巷出沒。文化扶貧,扶的就是禮儀。

  在幾十年的鄉村整改中,鄉風文明已日漸式微,沒有約束和規則似乎成為新的規則,人與人之間缺少相應的禮儀的狀態隨處可見。職工幹部走村入戶走訪似乎是理所當然,百姓愛理不理,沒有禮儀的鄉村是大多數,沒有禮儀的群眾也是舉不勝舉。做過多人的暗訪之後發現,原來禮儀不是不存在,而是這些最基本的禮儀已經被他們心中的私利取而代之。

  “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文化扶貧,扶的就是這種禮儀。人類社會如若沒有禮儀,與其他動物世界就區別。

  物質的短缺是貧窮的外在根源,文明禮儀的落後則是貧窮的深層次原因,致富的緣由各不相同,貧窮的原因大多相似。物質層面無法改變的,我們只有從精神層面進行著手,貧困的背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其中粗魯、無理、自卑、自閉……改變貧困面貌不亞於一場社會變革。國家的文明要在某一領域産生效用,首先必須樹立典型或者標杆,而文化扶貧,必須要樹立一個禮儀標杆。精準扶貧,要改變的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狀態這些有形的東西,精神方面、社會行為和社會禮儀方面的改造也是必不可少的。禮儀是社會交往的潤滑劑,是文明社會的可靠標誌。

  文化扶貧,就是要扶起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遠離粗俗、低俗,精神脫貧脫去的就是這些低級的東西。

  文化扶貧,扶的是謙讓

  文化扶貧,扶的是謙讓。謙讓像一個紐帶,使人與人之間更加親切友好;謙讓是一杯佳釀,讓人與人之間更加有溫度;謙讓如一個港灣,接納五湖四海的歸人。停泊、棲息。

  謙讓是一種消失已久的傳統美德。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似乎很難尋覓“謙讓”的蹤跡,它像荷葉上流過的雨滴,看不見痕跡。扶貧,扶的就是謙讓;把美好的事物分享給他人——這是一種多麼崇高的精神境界,“謙”本身就是一種美譽,“讓”則是出讓,讓出,不爭,其人性的美好盡郎闊在兩字之中。讓脫貧攻堅中盛傳的是“謙讓”的美麗故事,而不是“富而不仁”或者“爭當貧困戶”。

  謙讓可以緩解脫貧攻堅中新出現的矛盾。脫貧攻堅就像一盤很大的棋局,每一步落子皆是環環相扣,其中錯綜複雜的變化會讓人目不暇接,可謂是前一發動全身和“世事如棋局局新”。

  謀定後動,先易後難的工作思路也需要謙讓的品質,謙讓,是人性的根本改觀。伴隨脫貧工作的深入開展,各種矛盾隨之凸顯,而這種謙讓可以緩解這些矛盾的發生和激化,讓脫貧攻堅更加科學合理朝著既定目標前進。

  謙讓是生活更溫馨、人際關係更融洽。謙讓本身就是一種優秀的民族文化品質,它既有感染性和調節性的作用。人與人之間除了利益與感情關係之外,更多則是社會習俗道德品質的約束,謙讓既是文化方面的內容,更是精神層面和社會道德層面的內容。人類社會更加美好離不開謙讓這種品質。

  文化扶貧,扶的是精神

  文化扶貧,扶的是精神。精神是一個人的人靈魂,沒有靈魂如一塊沒有生氣木頭,沒有靈魂就似一潭沒有活力死水,沒有靈魂的人就像是一片沒有生機的荒漠。

  精神是物質進步的助推器。脫貧攻堅,物質的幫扶只是一個方面,物質是基礎,精神有助於支撐物質的進一步發展,精準扶貧,更需文化扶貧,精神層面的幫扶是對物質幫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到今天,不僅是誰決定誰的的問題了,更多的是相互促進,甚至是融合發展。扶貧,扶的是精神,是對扶貧思路的深入思考,更是對貧困地區發展的統籌和全局考量,物質扶起的短期效應,精神則是一個長久計劃。

  精神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物質層面的分享大多是有成本效應的,而精神層面的東西則更具傳播性和長效性。是現場經濟的競爭性特點伴生的就是優勝劣汰,結果和矛盾就是貧富兩級分化,如果沒有精神的東西,或者文化扶貧不從精神層面入手,社會的分化和矛盾更加激化和不可調和;而精神扶貧,則提供一個文明的嚮導,緩解純物質帶來的矛盾“硬傷”,一定程度起到穩定社會發展穩定器的作用。

  精神是文明前進的風向標。物質的短缺影響一個人身心,而精神的匱乏則影響一個人的眼界。物質文明的發展是一個社會物質豐富程度,而精神文明發展則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風向標。精準扶貧,需要文化扶貧,精神扶貧扶起的是一方神聖家園。野蠻不再、文明暢遊;貧困不在,物質極富。(作者  羅斌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