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全力打造“電動貴州·綠色出行”品牌

2018-10-22 10:33:16|來源:貴州日報|編輯:岳旺|責編:陳夢楠

  在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貴州雲谷新能源汽車充電示範站,一輛輛公交車魚貫進站停靠在充電樁旁,工作人員插入“雙槍”,只需10分鐘左右,一輛車就充滿了電。

  這裡也是日前舉辦的貴州省充電基礎設施現場觀摩會觀摩點之一。來自貴州省經信委和省能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共推廣純電動汽車11967輛,累計建成充電基礎設施10373個。

  電動汽車是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産業。近年來,貴州省把電動汽車産業的發展與我省大生態戰略行動緊密結合,全力打造“電動貴州·綠色出行”品牌。  

  ●優勢:  

  從“經濟賬”到“生態賬”都是利好  

  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沙衝南路吉利純電動車銷售店,嶄新的電動車擺滿大廳。這些電動車車身線條流暢、內飾華麗,不時有消費者前來試駕、諮詢。  

  “現在供不應求,前期的訂單都還沒處理完。”該店負責人鄒辰介紹,純電動車熱賣在於幾大優勢:綠色環保,無噪音無尾氣零排放;沒有發動機,不用換機油,保養成本低;沒有變速箱,能量直接傳輸到電動機上,動力不會衰減,提速相對更快;免征車輛購置稅和車船使用稅;直接核發專段號牌,不搖號不限行。  

  與普通燃油汽車相比,電動汽車能節約多少成本?貴州省能源局總工程師徐光偉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在運行上,行駛同樣的距離,電動汽車消耗的電量費用只有傳統汽車燃油費用的1/4至1/3左右。在保養上,電動汽車靠電機驅動,比燃油汽車結構簡單,行駛上萬公里後才需對驅動電池組和電動機進行常規檢查,費用一般不超過200元。燃油汽車行駛5000至7000公里須保養一次,每次花費一般在五六百元以上。

  ●短板:  

  續航里程短、充電樁不足是“攔路虎”  

  貴州省貴陽市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以未來方舟充電站為例,算了一筆生態賬:目前,該充電站可滿足75輛電動公交車的充電需要,單車年運行里程約5萬公里,若同等路程使用汽油公交車,二氧化碳排放將達到2630.63噸。  

  綠牌車在貴陽街頭已不鮮見。以純電動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漸入百姓家。但續航里程短,充電樁不足依然是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兩隻“攔路虎”。  

  貴陽市民黃乾禮就一直糾結未“下手”。他有他的顧慮:電動汽車購買成本相對較高;電池技術不夠完善,續航里程達不到預想目標;充電時間相對較長;路上要給汽車充電還不夠方便。  

  “未來的加油站必須可以加油、加氣、充電、換電,是綜合性的加‘油’站。”鄒辰認為,這才能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當前,充電樁建設存在哪些痛點難點?省能源局電力處處長諶毅業認為,主要有五個方面:車樁匹配不夠協調,充電設施閒置率超過80%;受停車位緊張等因素影響,充電基礎設施進機關、進住宅區、進公共服務區落地建設協調難度大,停車位配建充電設施還不夠;電力設施配套不完善,部分老舊小區、高速公路服務區因配變電容不足,尚難滿足建樁新增用電需求;充電設施建設工作涉及多個單位多家部門,單位部門間的溝通協調有待進一步強化;我省部分地方和單位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

  ●合力:  

  從規劃措施機制入手多管齊下加快推進  

  “目前,我省正從規劃、措施、機制等方面,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營造綠色消費的良好社會氛圍。”徐光偉介紹,貴州省已出臺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和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了“六進一上”(進機關、進住宅區、進人口集聚區、進公共服務區、進産業園區、進旅遊景區、上高速公路)安排,以實現充電基礎設施全覆蓋。同時,明確了“四個統一”(統一規劃建設、統一平臺管理、統一介面標準、統一標誌標識)要求,以做到規範發展。  

  貴州省相關政策也明確,到2025年底前免收電動汽車集中式充(換)電設施基本電費,對電動汽車集中式充(換)電設施實行峰谷分時電價。目前,我省正在擬定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資金獎補管理辦法。  

  此外,在推進機制上貴州省也在不斷完善。包括貴州省能源局、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等省直10余個有關單位成員在內,貴州已建立全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廳際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充電設施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下一步怎麼幹?徐光偉表示,貴州將學習借鑒外省好的做法,充分發揮各有關方面作用,形成合力,著力推進實施“六進一上”、著力推動相關政策措施落實、著力強化電力保障服務,進一步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打造“電動貴州·綠色出行”品牌。(記者 黃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