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2020-05-07 16:07:38|來源:新華網|編輯:周文進|責編:李佳藝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所居住的瑤山,是貴州歷史上最窮的“三山”地區之一。這個有著苦難遷徙傳統的直過民族,歷史上,為躲避戰亂,不斷遷往深山;如今,向著美好生活,他們不斷遷離深山。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群山環抱的貴州省荔波縣瑤山瑤族鄉菇類村懂蒙瑤寨及旅遊公路(2019年11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39歲的何國強個頭不高,2018年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來到荔波縣城的興旺社區。他家墻上相框貼著兩張照片,一張是黑油氈布覆頂的小破木房;一張是嶄新、綠化的電梯小區。他説:“現在房子比過去好1000倍,生活是過去不敢想像的。”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拼版照片:左上圖為易地扶貧搬遷戶何國強現在居住的荔波縣興旺社區(2019年11月7日攝);左下圖為何國強搬遷前居住的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拉朝組舊居(翻拍照片);右上圖為何國強與孩子們在新居裏看電視(2019年11月6日攝);右下圖為何國強在荔波縣城的建築工地務工(2019年1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易地搬遷到荔波縣城興旺社區的羅教金,在城郊蜜柚地裏發展林下養雞(2020年3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段羨菊 攝

  何國強家所經歷的,是1949年以來瑤山有組織的第七次搬遷、改革開放以來的第六次搬遷。跨越時空的“七遷”,濃縮了極貧地區脫貧攻堅的卓絕與成就。2020年3月,瑤山瑤族鄉退出貧困鄉,追上了全國的步伐。

  “七遷”,走出貧困籠罩的大山

  瑤山瑤族屬白褲瑤支系,遷徙並棲居於荔波縣南部的高寒山區。大山裏缺田、缺水、缺糧,長期以來,他們生存方式原始,以刀耕火種兼狩獵為生,一地種上兩三年,剝盡地力後又搬家開荒,又稱“過山瑤”。

  1955年,部分村民走出深山,搬到山下的拉片村。

  出生於1981年的何國強,因家貧小學輟學。入住小破木房之前,還在低矮茅草房裏住了十幾年。“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床,一家人擠在草窩和木板上睡。”

  他的經歷,印證了荔波縣誌記載新華社記者1980年到瑤山公社調研時反映的情況:公社連續三年人均收入在40元以下,由於糧食不足,不少人長期吃芭蕉芋;全公社304戶,只有14戶是瓦房,其餘都是茅草房;87%的人是文盲,沒有一個大中專生……

  改革開放後瑤山鄉第一任鄉長謝家寶回憶,上級重視這裡的貧困情況,鄉里的公糧和電費被免了五年,瑤山小學學生“免教育費、免學雜費”。

  然而,土地稀缺、交通困難等問題,還是扼住了村民命運的咽喉。1996年,瑤山第二次搬遷,30戶村民搬到玉屏街道水甫瑤寨。“搬下去,有房住,分土地。”

  1998年,在“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啟動之後,70戶村民從瑤山搬到土地較為豐富的水堯鄉水瑤新村,經歷第三次搬遷。

  此後,貴州在瑤山先後實施開髮式扶貧和兩次生態移民工程,第四批30戶、第五批150戶、第六批315戶,從深山遷入拉片,住進了兩層樓房。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9年11月5日拍攝的貴州省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拉懂吉生態移民新村(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下圖為荔波縣瑤山瑤族鄉上世紀的茅草房民居(資料圖片,荔波縣瑤山瑤族鄉人民政府供圖)。新華社發

  進入精準扶貧期後,為了徹底改變貧困村民的生存環境,斬斷“窮根”,2017年至2019年,瑤山迎來史上力度最大的搬遷。政府總投入6000余萬元,安排居住在深山裏的最後246戶1045名瑤族同胞當中的206戶住進縣城的興旺社區,40戶安置在小七孔景區門口的夢柳小鎮。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拼版照片:上圖為荔波縣水堯鄉水瑤新村;下圖為1998年從瑤山搬遷至水瑤新村時,移民最初的舊房遺址(2020年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段羨菊 攝

  與過去相比,第七次搬遷具備鮮明特點:方式由部分搬遷變為整體搬遷;搬遷主要目的地,由山下的鄉村變為縣城,246戶移民和其他鄉鎮移民,搬進了縣城基礎設施配套最完善的社區。

  出山,歷經艱苦卓絕的探索

  酒壺,獵槍,鳥籠,是瑤族男人酷愛的“三件寶”。搬到縣城快兩年,何國強雖沒有碰過“三件寶”,每天卻精神煥發。當記者到訪他家時,孩子們正安靜認真地上網課。墻上貼著很多孩子獲得的獎狀。“我吃盡沒文化的苦,現在夢想就是讓孩子們讀好書。”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9年11月5日拍攝的貴州省荔波縣瑤山民族小學新貌(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下圖為荔波縣瑤山民族小學舊貌(資料圖片,荔波縣瑤山瑤族鄉人民政府供圖)。新華社發

  搬遷前,深山村民對外面世界心懷恐懼。“一開始做搬遷動員,有的寨子的人全躲起來關門不見。”派駐到興旺社區做移民工作的瑤山鄉幹部何春柳回憶,工作隊反復上門,耐心説明,爭取他們理解。

  在興旺社區,每個鄉鎮都要派一個幹部跟蹤服務移民,瑤山鄉派了三個。對一些不識字的瑤山移民,教他們記樓棟房號的辦法,“7像鐮刀,11像筷子”;帶他們“縣城一日遊”,熟悉超市、菜場、醫院、學校、廣場的位置。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懂蒙瑤寨的村民搬遷後,寨子作為傳統村落保護下來發展旅遊,這是一位製作售賣瑤鄉特色手工藝品的村民(2020年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段羨菊 攝

  進城不久,何國強打消了顧慮。何春柳東奔西跑,不僅幫他聯繫去工地做工,還給他妻子黎美麗介紹了養老院的工作。“第一次帶黎美麗去找工作,跟著我身後的她,緊緊抓著我的衣角不放。”何春柳説,她後來做護工跟人打交道多了,大方、自信了。

  目光明亮、風風火火的何春柳,是一位布依族青年女性。在移民眼中,她就像隨時排憂解難的“110”。她打開微信裏的“瑤山移民就業服務群”,告訴記者:“這個群有357人,從2月底以來一直髮布招工信息,對受疫情影響的困難戶,我們採取一戶一個就業幫扶辦法。”

  一代一代的基層幹部接力,為“七遷”付出了汗水、辛苦乃至生命。搬到水瑤新村,一開始移民和周邊的布依族村民有一些矛盾,縣裏抽調布依族幹部覃紅建任新村支書。開荒之初食物不夠,覃紅建開車拉自家的糧食發給村民;奉獻19年,直到2018年8月因胃癌去世。

  就在覃紅建去世那年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達6545元,順利脫貧摘帽。移民們以瑤族最高禮節為他敲響銅鼓,鼓聲經久,回蕩不息。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搬遷到玉屏街道水甫瑤寨,後來又二次搬遷到縣城興旺社區的何明芳,準備駕駛拖拉機運載農産品(2020年2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段羨菊 攝

  多次搬遷過程中的瑤山人,還接收到全國各地的真情愛心。王陸保是瑤山瑤族鄉現任鄉長,也是全鄉第一個大學生。到今天瑤山已經有30多個大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100%。“高中階段資助我的是一位深圳的老師,叫陳朝萌,我永遠忘不了他的名字。”他説。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貴州省荔波縣瑤山民族小學的孩子在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2019年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貴州省荔波縣瑤山民族小學的孩子們在大課間活動中跳猴鼓舞(2019年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記者輾轉聯繫找到了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工作的陳老師。他至今保留著十多年前王陸保寄來的12封信。“物質上的幫扶解決了少年時的困難,精神上的鼓勵溫暖我一生。”王陸保心懷感激。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貴州省荔波縣瑤山民族小學的孩子們在大課間活動中跳猴鼓舞(2019年11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奮鬥,向著自力更生的方向

  滄桑“七遷”,書就了一部瑤鄉人與貧困戰鬥的史詩。每一次遷徙的章節,都留下了他們艱辛奮鬥的故事。

  水瑤新村的稻田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卻無法滿足對增收的嚮往。“有一天,覃書記對我説,光有糧食吃還是不夠,必須外出打工,金山,你年輕,你帶個頭吧。”2004年,時任村委會副主任、32歲的謝金山踏上旅途。

  從廣東到浙江,謝金山由搬運工、泥水工幹起,四年後,在浙江義烏一家工廠上班,勤勞、正直的他獲得了老闆信任。“他説要是你們老家有像你這樣肯幹的人,都可以帶過來。”謝金山欣喜若狂,一夜無眠。2008年,他帶領40多個村民進廠。

  喝醉酒晚上在外躺一覺,這是過去在瑤山經常可見、當地名為“滾地龍”的陋習。如今,這種現象在搬遷進城後的興旺社區幾乎看不到了。“融入新社區,他們的生活習慣、精神風貌都在變。”何春柳説。進城的移民除了進廠、入店、到工地務工,有的還轉包了城郊附近的農地開展種養。

  移民羅教金在承包的15畝蜜柚地裏發展林下養雞。“未來要靠自己奮鬥,對城裏生活,我的信心不斷增強。”17歲的羅小心在荔波職中讀酒店管理,搬遷進城的父母身體不好,他到縣城酒店兼職,利用業餘時間打工補貼家用。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在貴州省荔波縣瑤山古寨景區,由搬遷村民組成的文藝表演隊為來賓跳猴鼓舞(2019年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開枝散葉、走出去的瑤鄉人在外面打拼,生生不息;而留在瑤鄉、歷次搬遷聚集移民最多的拉片村,發展方興未艾。懂蒙瑤寨的村民集體搬遷後,寨子作為傳統村落保護下來發展旅遊,創造了不少就業、增收機會。

“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之變濃縮極貧地區脫貧攻堅奮鬥史

  在貴州省荔波縣瑤山古寨景區,由搬遷村民組成的文藝表演隊為來賓敬酒(2019年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30歲的青年謝金成外出打工幾年後,2018年回鄉牽頭開辦了“瑤繡坊”農民專業合作社。雖遇到資金、銷路、産品設計等問題,但倔強的他並不氣餒。“創業的信心來源於我們的民族特色,穿著白褲瑤服裝走在外面的街上,總有很高的回頭率。”他覺得創業的價值還在於,“雖然我們走出深山,但不能忘記自己的根。”

  何春柳告訴記者,遷入縣城過春節時,有的人仍然按照敬奉自然神力的傳統在家門口放雞毛、野草。“何國強對他們説,不是挂幾棵草、幾根雞毛,生活就能發生改變。鬼神靠不住,靠得住的是我們的國家、是自己的雙手。”(記者 段羨菊 齊健 崔曉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