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漢斯·道維勒、梅裏·馬達沙希:生態文明與新冠肺炎疫情
2020-08-18 15:18:3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周文進責編:李佳藝

  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破壞自然生態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福祉的影響,以及社會、經濟和人類福祉三者間脆弱的聯繫。是否是人類與自然支離破裂的關係導致了這場疫情?人類正不斷地侵害著地球:為擴大糧食生産而砍伐森林,為開採更多的石油、煤炭和其它物質忽視地球的生態系統,水和空氣被污染,動物棲息遭到破壞,有的物種滅絕了。所有這些行為大大提高了人類、牲畜和野生動生物之間的接觸度,於是人類接觸到了動物病原體,若干種人畜共患疾病出現了。

  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社會尚未解決的緊張局勢。環境和氣候危機迫在眉睫,全球都在與糧食和水資源短缺、能源波動、自然災害、經濟衰退、大規模失業和金融不確定性作鬥爭,而各國沒有為應對如此重大的全球衛生危機做好準備。

  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前進的方向。這一理念與幾十年來聯合國的決議與方案裏所貫穿的要素——“生態可持續發展”十分類似。這兩種説法都提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人類對地球資源的使用必須在環境的物理承載能力內並允許其長久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是指社會將追求可持續發展作為其核心理念,強調人類與周圍生態系統的和諧共處。中國已將生態文明概念納入憲法。但是,生態文明建設不應僅在中國,更應在世界各國和更大範圍的人類社會中得到落實。

  新冠肺炎這一新型流行病表明,進行生態文明實踐,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對於人類的未來至關重要。從本質上講,生態文明的核心是賦予所有生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以內在價值。全世界各國人民都必須努力與彼此和諧相處,與自然及維持生命的生態系統和諧相處。

  生態文明的前提是,通過保護自然環境,而不是破壞的方式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生態文明意味著全面轉型——向循環經濟和共享社會邁進。生態文明旨在引導人們轉變消費和生産模式,利用科技創新來保護生態環境。數字技術、通信和能源革命推動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生態文明力求整合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的總體需求。我們正處在一場革新的起點,即生態文明的變革。

  假如人們希望設計一種能夠修復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關係的新方式,那麼這次疫情則為變革提供了機會。人們的行為及生活不可能回到疫情前的“常態”。僅進行調整是不夠的,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系統性的,必須要增強全球的適應力。

  當前疫情表明,在消費模式上我們可以厲行節儉,以便更好地實現環保目標。各國政府現在擁有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選擇綠色和包容性的復蘇模式——這種復蘇模式不僅能夠提供收入和就業機會,而且它以更廣泛的福祉為核心。人們需要在整合氣候及生物多樣性方面採取強有力行動,增強應變能力,以期開創人類、地球和繁榮發展三方共贏的局面。

  綠色發展成為奠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基石的關鍵。為此,我們必須繼續堅持並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在生態環境領域,必須使我們的所有活動與聯合國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任何大洲、國家、城市、社區乃至個人都不能、也不應掉隊。綠色轉型的目標是以尋求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並尋找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

  綠色增長是在不損害自然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發展和人類福祉。綠色增長理念承認自然和環境品質對經濟健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性。綠色經濟要求經濟增長與自然資源損耗相脫鉤。綠色振興方案必須把環境和經濟發展視為相輔相承的目標,而非相互矛盾的角色。

  每個人,不分年齡、性別、國籍和種族,都必須抓住機會,攜手打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未來。保護地球是我們這代人在當下最重要的責任。為此,我們需要秉持一種造福地球的觀念與認知,來重置我們的生活方式。

  除非我們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否則我們最終將無法戰勝疫情——治標不治本或暫時治愈疾病都是行不通的。我們必須尊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尊重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相輔相承。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基礎,創建生態文明社會,國家需要有力地領導以做出改變,拯救我們唯一的星球。

  注:

  梅裏·馬達沙希 :創意中心諮詢委員、聯合國秘書處前高級經濟官員、華南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漢斯·道維勒:創意中心諮詢委員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戰略規劃助理總幹事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專家觀點|生態文明與新冠肺炎疫情》,本文為摘編版,全文將發表在《創意2030》特輯第六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