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貴州決戰決勝“最貧困”
2020-10-17 20:03:2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周文進責編:趙瀅溪

  國際在線貴州消息:2020年10月17日,中國第7個“國家扶貧日”,中國決戰貧困進入倒計時。

  中國西南山區貴州省,曾經被人用三個“最”來形容: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23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30.83萬人,每年100萬人以上擺脫貧困,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6.8%下降到2019年的0.85%。目前剩餘貧困人口基本達到脫貧標準,未脫貧縣基本達到脫貧條件。從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轉為減貧人數最多,貴州人民即將告別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

  貴州脫貧成績的取得,在於貴州實施的一系列精準策略:産業扶貧、易地搬遷、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農村“三變”改革等,形成了可在全國推廣的貴州經驗。

  易地扶貧搬遷,讓188萬人過上好日子

  20多年的吊腳樓透風漏雨,樓上住人,樓下養豬;大兒子外出打工,已經4年沒有回家;村裏山高谷深,只能種點水稻……“以前的生活太苦了。”在100平方米的樓房新居裏,張菊先回憶往昔感慨不已。

  2019年10月,張菊先一家人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羅裏鄉樟溪村,搬進了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這裡,82棟樓房鱗次櫛比,1.8萬人有了新家。張菊先説,“自己像重新活了一次。”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貴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從數量上看,貴州易地扶貧搬遷規模相當於冰島全國總人口的5倍多;從時間上看,貴州僅用了4年;從安置方式看,貴州95%以上實施城鎮化集中安置,將徹底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

  “一個月有兩三千元的收入,工作地離家還近,能照顧家人孩子。”談起當下的生活,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旺家社區居民陳霞説。

  旺家社區是萬山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了幫助搬遷群眾就業,社區將原本規劃修建社區綜合服務大樓的地方“讓”出來,打造了6000平方米的扶貧微工廠,引進貴州苗繡、景航服裝等7家企業入駐。

  據旺家社區黨總支部副書記何英介紹,該社區的扶貧微工廠可解決600余名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人均月收入2600元以上,“實現了樓上安居、樓下樂業”。

  當前,貴州各地正進一步全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全力做好脫貧之後小康路上的“後半篇文章”。

  重激勵 強化幹部責任擔當

  六盤水市鍾山區大灣鎮海嘎村,擁有兩項“貴州之最”:坐落在貴州最高峰韭菜坪半山腰,平均海拔超過2400米,是貴州海拔最高的村;第一書記楊波2010年擔任駐村幹部,今年已是第11個年頭,是貴州省駐村時間最長的扶貧幹部。

  “坡腳喊來坡上聽,走路走得腳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飯,穿的全是布巾巾。”海嘎360多戶人家,11年前人均年收入還不足1600元。

  “要我參加新農合,除非你們墊錢”“才400元,拿1000元來還差不多”……

  2010年,在六盤水市鍾山區民族宗教事務局工作了6年的楊波響應組織號召,主動報名參加第一批扶貧工作隊。

  “剛來就碰了一鼻子灰,上門動員村民參加新農合、修廁所、抗旱領水,聽到最多的是‘除非’兩個字。”初到海嘎的楊波一肚子委屈。

  “海嘎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不下山。”為了讓海嘎的鄉親富起來,楊波帶領村裏的黨員和致富能手找項目、找資金、學技術,經過他和駐村工作組的努力,昔日的旮旯小山村,如今已蛻變成村容整潔、遊人如織的美麗鄉村。

  2019年,海嘎村人均收入超過9000元,最後一批建檔立卡貧困戶16戶35人全部脫貧,徹底摘掉了“窮帽子”。楊波也從一名普通工作人員逐級提拔為正科級幹部。

  “儘管當初來駐村並不是為了提拔,但這是組織對我的關心和培養,也是對我駐村工作的認可。”楊波坦言。

  貴州把脫貧攻堅戰場當作黨員幹部“練兵場”,同時,從政策待遇、工作環境、激勵措施等方面入手,建立幹部關懷機制,讓脫貧一線幹部在政治上有盼頭、工作上有勁頭、生活上有奔頭,在實踐中增長才幹、提升能力。

  “五級書記”抓脫貧,5萬幹部下基層,為貴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中國減貧成績為什麼成效這麼好,總結下來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與時俱進的科學扶貧模式。”貴州省委原副秘書長、省委辦公廳原主任向陽生表示。

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曾評價:“貴州脫貧攻堅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是脫貧攻堅‘省級樣板’。”(文   周嫻)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