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黔貴大地變通途
2021-08-27 16:32:55來源:人民日報編輯:羅淼責編:周經韜

  原標題:截至去年底,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7607公里 黔貴大地變通途

  近年來,貴州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至去年底,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7607公里。一條條公路串連,一座座橋梁架起,一條條隧道貫通,昔日“地無三尺平”的貴州變得四通八達。日益完善的交通網絡,讓這裡的旅遊人氣更旺、特色産業更豐富,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注入了動力。

  前段時間,隨著最後一段鋼桁梁精準定位到安裝點,主跨1100米的貴州開州湖大橋成功合龍。這是王朝國參與的第九個橋梁項目,作為工程Ⅵ標段的項目經理,雖然已經從業27年,仍不免緊張,“頭一次碰上跨度這麼大的,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現在心裏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2007年貴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不足1000公里。久困山巒的貴州,決心鑿出發展的通途。

  2015年,貴州率先在西部實現縣縣通高速;2017年,又率先在西部實現村村通公路;2020年底,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7607公里。昔日“地無三尺平”的貴州,如今已實現華麗轉身。

  架橋修隧道,黔山變通途

  貴州近些年的發展,有賴於交通;交通的改變,始於一座座橋梁,一條條隧道。

  “不是山就是溝,離開橋梁、隧道,能走得通?”1994年,王朝國進入貴州公路工程集團,先後參與多個橋梁項目、隧道項目,“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交通發展很快,尤其是一座座橋梁,都成了新名片。”

  2018年上半年,王朝國接到任務,帶隊參與開州湖大橋修建。

  “我們負責的一側橋隧相連,施工場地垂直高差有130米,自上而下同時進行多項工程,極講究協同配合。”王朝國發現,更棘手的是主塔樁基,向下打了60多米,仍未找到堅固的岩層,施工難度很大……

  3年來,王朝國跟工友一起,吃住在工地,克服了重重困難,好不容易盼來合龍,新的挑戰又出現了。

  原來,整座大橋需吊裝76榀鋼桁梁,合龍梁段重達240余噸,受地形限制,操作難度很大。“距離湖面200多米,鋼桁梁要在空中整體旋轉90度,最大平移運輸將近1100米,在同類型橋梁施工中都很少見。”王朝國説。

  預計今年12月底,開州湖大橋所屬的甕開高速將徹底完工。通車後,甕安到開陽的行車時間,將由2小時40分鐘縮短到46分鐘,能大幅提高當地磷化工産品的運輸效率。

  交通的飛速發展,造就了一批橋梁。在世界前100名高橋中,就有近半數在貴州。不過,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也意味著修路成本陡增。“就貴州的高速而言,平均橋隧比接近50%,可理解成修一公里路的錢,在其他地方可以修兩到三公里。”貴州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貴州用7600多公里高速公路、2901條隧道、1.1萬餘座橋梁,讓黔貴大地變通途。

  吃上“旅遊飯”,村子人氣旺

  隨著交通飛速發展,群眾的生活有何變化?

  “村子的人氣明顯旺了!”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落別布依族彝族鄉牛角村村委會主任蔡正法脫口而出,“以前根本沒幾家餐館,現在小吃、餐飲店加起來有16家。去餐館時,還能聽到不少外地口音,剛開始覺得新鮮,慢慢也就見怪不怪,還越聽越踏實!”

  變化為何這麼大?蔡正法給出提示,“注意到沒,下了高速路收費站,150米外就是村委會,門道在這兒。”

  他所説的高速路,2013年底建成通車,六枝特區徹底告別不通高速的歷史。

  “原先,北邊的司機來跑車,因為沒高速、彎道大,沒法開過來,只好花錢請本地司機。”蔡正法告訴記者,牛角村有濕地、溫泉,還有特色民俗,奈何交通不便,外面的人難進來,村裏的人難出去,只能守著山地,勉強過活。

  如今高速直通家門口,村裏的資源逐一被盤活,大夥兒吃上“旅遊飯”。

  “我們建起了民俗博物館等,每年都能引來很多遊客。”蔡正法介紹,牛角村還順勢打造櫻桃節,發展櫻桃産業,輻射周邊村寨,整個落別鄉成了旅遊景點,“去年全村接待遊客83萬人次,收入42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922元。”

  村民盧龍祥原來一直跑貨運,看到家鄉通了高速,發展旅遊,決心回來做點小生意。2016年,他支起兩把遮陽傘,添幾張桌子和凳子,小吃館正式開張。4年時間,遮陽傘變成鋼架遮陽棚,餐位增加到近20個,連板凳也換成了藤編餐椅。

  “遊客一來,必點冰粉,記不清一天能賣多少碗咯。”盧龍祥説,每逢週末,一天毛收入有1000多元,平時也有六七百元,“遊客越來越多,我們的日子也更有奔頭。”

  依託交通優勢,“十三五”時期,貴州旅遊業實現快速發展,全省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率保持在30%以上,實現從旅遊大省到旅遊強省的蛻變。   

  企業引進來,黔貨走出去

  清晨,天邊剛出現一抹亮光,黔西市的一處食用菌基地裏,一輛輛貨車已經陸續抵達,工人們趕忙裝車,目的地是1700多公里外的浙江。不到20分鐘,貨車開上高速;24個小時後,這批食用菌鮮品便被擺上消費者的餐桌。

  “理論上講,鮮品的銷售範圍,一般不超過五六百公里,但在貴州黔西,憑藉交通網和冷鏈物流,我們可以開拓千里之外的市場。”貴州高原藍夢菇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孟談説,“交通這麼方便,我們還做電商,直接在基地打包發貨,一年能賣上萬件。”

  2013年,有著食用菌技術的陳孟談,從雲南來到貴州尋找創業機會。低緯度、高海拔的黔西市,不僅適合食用菌生長,而且野生菌資源豐富。“種子是農業的晶片,在這兒能得到優良的育種材料。”當地的交通區位優勢,讓他最終下定決心,“好幾條高速路接連動工,沒等産業發展起來,路早通了。”

  當年5月,陳孟談正式成立公司。隨著經過黔西的5條高速、1條高鐵接連建成,食用菌産業也日漸成勢。“前期是建基地、搞育種、研發技術,後期跟農戶合作,公司負責統一回收銷售。”目前公司已建成22個基地,年産值超7000萬元。

  從主打鮮品到加工銷售,當地食用菌發展逐漸走上産業化路線。“依託交通,我們跟其他企業合作進行深加工,研發了香菇麵條等不少新産品。”目前已有兩家企業前來建廠,陳孟談還打算將食用菌做成循環産業,實現農業産業化發展。“把廢木材加工成木屑,製作菌棒,出菇後再做成有機肥還田……”

  近年來,貴州逐漸發展起食用菌、茶葉、蔬菜等12個農業特色産業,種養殖規模穩步擴大。同時伴隨交通網絡日益完善,貴州順勢發展黔貨出山,鞏固擴大省內市場,大力開拓東部市場,實現農業增加值增速位居全國前列。(人民日報記者 萬秀斌 蘇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