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忙人”程建勝:我們多累一點換群眾更好一點

2018-11-15 13:06:21|來源:新華社|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百姓縈懷,萬事不難”,懷揣這幾個字,湖北省棗陽市七方鎮黨委書記程建勝紮根基層25年,從一名辦事員成長為鄉鎮一把手。“在基層或許幹不出大事,但能幹出讓群眾認可的事,就是有意義的。”對土生土長的農村娃來説,這話就是程建勝心裏的一桿秤,也是忙碌的他不願停下的動力。

  忙著排民憂:不讓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程建勝手機裏,短信來往最多的是一位叫孫麗琴的信訪戶。2016年9月30日,因一起企業糾紛,七方鎮居民孫麗琴給程建勝發來第一條短信。後來,但凡遇到事,孫麗琴都習慣了找他聊聊。至今兩人短信交流已過百條。

  “再忙都會抽空回個短信或電話,不然放心不下。”程建勝説。

  翻開程建勝手機的通話記錄,陌生號碼佔了絕大多數。這位七方鎮“最大的調解員”卻樂此不疲,對他來説,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七方鎮由原來的四鎮合一,歷史遺留問題多,是信訪大鎮。2016年程建勝到任後,不等困難戶、上訪戶提要求,便主動“貼”了上去,與他們拉家常,交朋友,找問題根源,化解思想疙瘩,最終實實在在解決困難。

  申衝村的土地關係多年來一直很混亂,3個農戶拿了申衝村三分之一的耕地,群眾上訪多年未果。程建勝深知土地是農民的根,為啃下這塊“硬骨頭”,他帶著工作組隔三岔五往申衝村跑,訪村民,摸情況,找癥結,最終依法依規收回700畝土地並重新確權給了村民。

  “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來辦,就沒有解不了的結。”程建勝還根據農村實際,在鎮裏搭起一個社會矛盾調處中心,主動邀請當事人、法律工作者、包村幹部、村民代表等坐下來面對面説理説法,也講情講義。

  不少以前沒人願碰的棘手問題和矛盾,經及時調解得到了解決,2017年七方鎮信訪量驟降70%。

  忙著謀民利:不能只坐車子轉隔窗戶看

  “415戶、9個安置點……”這個佔棗陽市易地扶貧搬遷四分之一的任務量,也是程建勝“爭”來的。

  “都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不覺得!短期多一事,長期恰恰會少一事。”程建勝説,黨員幹部現在多累一點,老百姓就過得更好一點。

  走村串戶也因此成了程建勝的習慣,辦公室反而成了一個偶爾歇腳的地方。“有時忙得太晚,就在這兒將就一下。”程建勝指了指擠在辦公室一角的臉盆、毛巾,又瞅向挂在一旁的扶貧地圖,這是壓在他肩上的大石頭。

  作為傳統農業大鎮,七方鎮經濟發展基礎差、底子薄,唯有33萬畝黃土崗地。七方鎮73個村曾有省級和市級貧困村28個,貧困人口6151人。

  “傳統農業望天收,效益低,但守著幾畝地種糧的大有人在。”程建勝説,只是坐著車子轉,隔著窗戶看,了解不到群眾真正需要啥,勺子也就對不準鍋。經過調研,他明白了,農民更希望站在腳下這片土地上把錢掙了。

  於是,程建勝分類施策,既“雪中送炭”,又緊抓“授人以漁”。一邊整合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配套,引進高品質項目盤活地方經濟;一邊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鎮內企業務工等穩定模式,讓村民就近務工、脫貧。

  目前,七方鎮已有千余戶貧困戶與當地農業專業合作社或企業成功“牽手”,3281人脫了貧。“剩下的在2018年和2019年也將逐步脫貧。”程建勝信心滿滿。

  忙著夯基礎:流動扶貧檔案有了家

  數字是生硬的,但生活的改變是鮮活的。

  “買啥雞,自己稻穀喂的土雞還沒你城裏買的好?”

  “不要,不要!魚也不要買,現在河裏乾淨了,魚蝦多著哩!”

  “村裏有養鴿場、養羊場、龍蝦養殖園,想吃啥都有……”

  “你就空手回來散散心,我啥都不缺!”

  梁家村70歲出頭的村民張惠全跟在外地工作的兒子的一通電話,道出了七方鎮的變化。

  “只要是給群眾搞事情,程建勝就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七方鎮人大辦公室主任王世甫説,他每天都在攆著問題跑,産業起來沒?老百姓增收沒?黨員幹部在做實事沒?就連一棵樹栽到什麼地方,栽什麼樹,他都親自把關。

  由於過去農村債務包袱大,七方鎮很多村甚至沒有辦公場所,無群眾活動場地。“以前,村裏開個會辦公都是在各村幹部家裏‘打遊擊’,村民要辦事也得先打電話問我人在哪,因此誤了不少事。”站在剛剛投入使用的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口,西汪營村村支書汪玉勤感慨萬分,有次有關方面來檢查扶貧工作,還是村主任開著三輪車把存放在家裏的扶貧檔案拖到支書家開的會……

  程建勝了解情況後,多方整合資金,並動員當地磚廠、水泥廠、施工單位援建。2017年,七方鎮新建黨群服務中心12個,2018年新建或改擴建的18個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有力夯實了基層陣地。(新華社記者侯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