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级机关作风评议窗口 省级机关作风投诉平台
第01版:头版

赵振宇:愿做林场“螺丝钉”

图为赵振宇。 记者 田 明 赵海江摄

塞罕坝人物志②

□记者 潘文静 李 巍

“过去坝上树没长起来的时候,整个冬天刮的都是白毛风。风沙遮住了太阳,伸手不见五指……”日前,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城自己家中,回忆起塞罕坝机械林场创业时的艰辛,年过七旬的赵振宇老人神情坚定而淡定,是那种历经艰辛终不悔的云淡风轻。

赵振宇在塞罕坝林场的老同志中很有威望,这并不是因为他曾经担任过总场副场长,而是因为他的工作水平和能力让人信服。人们都称他是林场的“活地图”“百事通”,林场没有他没去过的地方,也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

苦干近40年,没有什么可埋怨的

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蓄水源,1962年9月,369位建设者来到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坝。当时的塞罕坝,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原,气候环境十分恶劣,常年刮风沙,极端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3.3摄氏度。

赵振宇是首批上坝的塞罕坝创业者之一。从施工员、护林员到营林区主任,从分场场长、纤维板厂厂长到总场副场长,他在坝上一干就是近40年。

尽管是承德本地人,但当时的塞罕坝对赵振宇来说,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上坝的第一印象是满目荒凉,既没树,也没人。”赵振宇回忆道。

“天当房,地当床,草滩窝子做工房。”那时候,最初的建设者们并无固定住所,赵振宇他们住在自己动手搭建的牛顶架窝棚、马架子里,有的人甚至在沼泽地挖草坯盖“干打垒”,或随山就势挖地窨子住。

“冬天是最难熬的。”赵振宇回忆说,冰天雪地的严冬里,滴水成冰,寒风刺骨,每天巡山几十公里,晚上归来棉衣变成了冰甲,棉鞋冻成了冰鞋,走起路来哗哗响。(下转第八版)

2017-07-13 1 1 河北日报 c7614.html 1 赵振宇:愿做林场“螺丝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