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戲曲在鄉村萌生新芽

2017-06-09 14:53:45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近日聯合印發《關於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實現戲曲進鄉村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解決農民看戲難的問題,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良好局面。

  “聽了秦腔,肉酒不香。”這是作家賈平凹在其《看戲》一文中滋味頗豐的表達。他如此描寫農村看戲時的盛景:“楊樹上,柳樹上,槐樹上,一個樹杈一個人。他們常常樂而忘了險境,雙手鼓掌時竟從樹杈上掉下來,掉下來自不會損傷,因為樹下是無數的人頭,只是招致一頓臭罵罷了。”此情此景,也讓我想起童年在農村看戲時的情景,那些年月,鄉戲可是農村節慶的重頭戲。然而現在,老實説,就連春節,許多偏遠農村也基本上看不到戲曲演出了。這種尷尬的現實,應該就是有關部門推進戲曲進鄉村的直接原因。

  事實上,時至今日,廣袤的鄉村大地仍然需要戲曲的深厚滋養。且不説,我國諸多戲種本來就生長於民間,並長期活躍於民間,也曾在民間變革發展,最終進了城市,登上大雅之堂,它們本有反哺鄉村的義務。單就豐富農村文化生活而言,戲曲也該付出綿薄之力。鄉村不少留守村民是戲曲最穩固、最忠實的觀眾,他們放下鋤頭,坐在台下,聽著戲臺上高亢的曲調,看著演員們優雅的動作,一定會筋骨舒展、心情舒暢。鄉村留守兒童若能時常熏陶于戲曲中,定能像魯迅少時看社戲一樣留下濃濃鄉愁。

  既然鄉村仍然需要戲曲,戲曲又該如何才能深入鄉村?據報道,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等三部門的實施方案要求,縣級人民政府將戲曲進鄉村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範疇。

  後一種納入,可能操作起來簡單,政府花錢,請一些戲曲表演團隊進鄉村表演即可。然而,“請進來”的未必都是鄉村觀眾最喜歡欣賞的、接地氣的演出,如果是“陽春白雪”,自然曲高和寡,“門庭冷落車馬稀”。久而久之,公共財政倒是耗費不少,戲曲進鄉村帶給廣大農村群眾的精神享受卻乏善可陳,甚至有可能流於形式。

  而前一種納入——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則應成為地方推動戲曲進鄉村的重要抓手。換言之,要為戲曲進鄉村“育團隊”。不管是魯迅小時看社戲,還是賈平凹在農村看秦腔,為何都有終生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那戲、那人、那場景接地氣。筆者幼時也看過家鄉戲,雖然布景簡單、唱腔並不專業,卻是熟悉的鄉音、熟悉的故事,常常引得台下掌聲陣陣——那些演員往往多來自鄉親中間,他們既是演員,又是一群戲曲藝術的忠實票友、熱情粉絲。因此,推動戲曲進鄉村,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鄉村培育一些本鄉本土的業餘表演團隊。

  為戲曲進鄉村“育團隊”,並進行傳、幫、帶,給予資金扶持,其實是在為鄉村“種文化”“育文化”,這可能比單純的“送文化”更勞心費神,成效也可能不會立竿見影。但是,一旦種起來、育起來了,中華優秀傳統戲曲藝術便會在鄉村的沃土上,萌生出傳統文化的新芽,綻放出鮮艷的戲曲藝術傳承的花朵。(何勇海)

相關閱讀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