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腔調 穿越古今

2018-05-25 15:43:36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編:董健雄

千年腔調 穿越古今

  鐵公老師面具

千年腔調 穿越古今

  孟姜女面具

千年腔調 穿越古今

  琴童娘子面具

千年腔調 穿越古今

  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永柏(右)表演“開紅山”

  趙紅薇

  1987年,以貴州德江儺面具為主的“貴州民族民間儺戲面具展覽”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轟動京城藝術界。德江儺戲由此蜚聲海內外,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2006年,德江儺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08年德江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多年來,為更好地保護、傳承德江儺戲,當地政府修建了儺戲陳列館,打造儺戲舞臺,希望更多人了解和認識儺戲。目前,德江儺戲壇(班)遍佈全縣20個鄉鎮,據不完全統計,現有儺戲131壇、掌壇師131人、儺藝師200余人,古老面具近1500面。近日,為深入了解德江儺戲,筆者走進貴州德江,觀看了在德江縣文廟露天舞臺組織的儺堂戲表演。

  德江儺戲源於古時的儺儀,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的禮儀祀典。明代中期,儺戲傳入德江,表演主要以酬神娛人為目的,因多在主人家的堂屋舉行,因此被當地人稱為“儺堂戲”。

  德江儺堂戲是集儺祭、儺儀、儺面具、儺歌舞、儺技、儺戲等於一體的獨具魅力的原始劇種,其中的儺技絕活有開紅山、上刀(梯)山、下油鍋、剎紅鏵、口含紅鐵;儺戲表演《關公斬蔡陽》《安安送米》《甘生趕考》《八仙慶壽》和儺戲面具堪稱一絕。

  儺戲有半堂戲和全堂戲之分,半堂戲用12個面具,全堂戲用24個面具,各個儺堂戲班演出的劇目不完全相同,因此面具的角色也頗有出入。面具是儺戲最顯著的特徵之一,除了做內壇法事之外,儺堂戲的演出一般均需佩戴面具,但在插戲中,亦有涂面化裝與面具並用的情況。儺面具以本地生長的柏楊和酸棗為原材料,共有取材、制坯、雕刻、著色、上漆成品5個流程20多道工序,均為手工。

  儺戲的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開壇、開洞、閉壇,當天的表演只精選其中的片段。“因為要全部表演完,少説也要三天三夜,最多可以演七天七夜。”村民們説。

  為了全面展示儺堂戲,儺戲班選擇在兩種地點表演儺戲,一是在田間地頭,一是在文廟的露天舞臺。

  在田間地頭的表演中,一段神勇的武戲表現的是開路將軍奉儺公儺母之命,掃清障礙,驅邪除惡的情景,儺藝師身手不凡,將手中的兵斧舞得虎虎生風,引得圍攏的看客大聲叫好。

  觀眾還在開路將軍的武藝表演中看得意猶未盡,土地爺又手搖蒲扇,邁著顫顫巍巍的步子上場了,後面還跟著耕牛和趕牛人。耕牛由兩名儺藝師扮演,幾個角色包括耕牛都戴著造型誇張的面具。其間,趕牛人被耍倔脾氣的耕牛踢一腳差點摔跟頭的橋段,引來觀眾歡樂的笑聲。這段名為《梁山土地》的儺戲表達了祈求土地爺護佑莊稼人一年四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待儺藝師們表演完畢摘下面具,滿臉的笑容透露著山裏人的淳樸。“跳儺堂戲主要在寒冬臘月間,平時有人家逢喜事要還願的時候也會請我們,但即使沒有活動,我們平時也經常練。”儺藝師們説。

  到了晚上,在德江文廟露天舞臺表演的儺堂戲更增添了神秘色彩。在精心佈置的儺壇前,來自德江縣穩坪鎮的儺藝師揮舞令旗,吹響牛角,木魚、神鼓齊奏——儺堂戲開跳了。

  臺上,儺藝師唱著儺戲,手舞足蹈,雖然聽不懂唱詞,但其悠悠的腔調、隨著舞蹈翻飛的八片羅裙、佩戴的或齜牙咧嘴、或威武森嚴的儺面具等原始古樸,恍然間,仿佛回到了遠古洪荒。

  更為震撼人心的是儺技表演“開紅山”,只見儺戲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永柏從容地將長約20釐米、刀葉寬約3釐米的鋒利尖刀釘入頭頂,然後面不改色地逐一向客人敬紅山酒,再回到儺堂歌舞唱跳;跳完三段後,跪在堂中,請現場最尊貴的客人將刀拔出,最終在觀眾的一片驚嘆聲中收場。他們説,儺技表演是通過人的堅強意志力來表達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

  表演結束,安永柏指揮徒弟們整理現場。這個生於德江縣穩坪鎮儺戲世家的土家族漢子,在儺戲的熏陶中長大,15歲就隨父親學習儺戲,後來又拜師學習儺技絕活。安永柏説,他對“開紅山”“上刀梯”等儺技絕活格外看重,並從“精”“深”上下功夫。“因為這些是所有儺藝師的‘打門錘’,沒有過硬的絕活是不會受人歡迎的。”

  在德江縣,儺堂戲最為集中的是穩坪鎮,該鎮有儺壇13個、文書600余本、儺戲藝人200余人。該縣楓香溪鎮長征村2000多人中有100多人會跳儺戲,都是跟著父輩或村裏的儺藝師從10多歲開始學習的,其中年齡最大的儺藝師已是耄耋之年,最年輕的僅20多歲,由此可見儺戲在村民心目中的分量和能夠世代延續的生命力。

  “我從記事的時候看見村裏人跳儺戲就很喜歡,特別是看到跳儺戲的人都很受尊敬就更是羨慕。從10多歲開始,我就跟著父親還有村裏的老師學跳儺戲,已經跳了將近40年,平時,我們一家人經常在幹完農活後都要練上一段。”一位村民説,儺戲的傳承不分男女,只要願意學老師都樂意教。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